分享

yuserenade: 转发//

 长弓有心 2017-03-24
本文由广发证券分析师曹勇撰写,发布时间为2012年7月11日。
全球海洋石油的发展驱动因素

海洋石油工程主要由海工装备与油田服务两大块组成。从海洋石油工程服务产业链来看,海工装备制造集中在油田建设中,而油田服务贯穿在石油勘探油田建造、石油开采各个环节,产业链分布比较广。本文将探讨海洋石油工程的油服部分。目前,全球海洋油气储量十分可观,勘探水深不断加大,这成为海洋石油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未来石油需求强劲,供给结构中海洋石油有望占比提高,大力发展海洋石油成为陆地石油的重要补充。油价目前处于短期跌宕整理,长期来看依旧为上涨周期。作为先行指标,油价对海洋石油生产的驱动效应滞后十年。我们认为,伴随着技术的创新和新储量的不断发现,海洋石油开发将迎来新一轮的繁荣。

海洋石油发展现状和趋势

全球海洋油气开发投资增长迅猛,2010-201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深水投资比例逐步加大。纵观我国,“十二五”期间,海洋油气开发年均投资有望突破600亿元,是“十一五”的2到3倍。目前,油气产能产量逐步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浅水走向深水。其中,海洋石油生产增长速度为陆地的8倍,对比浅水油田,深水石油产量加速增长,过去10年内翻一番。当前世界油田平均深度超500米,油气资源开采将步入深水时代。数据表明,我国海洋油气储量巨大,但探明率很低,海洋油气勘探潜力巨大。面对不断增加的石油依存度,大力发展海洋石油是解决之道,同时,海洋油气受国家战略重视,国家政策推动相关企业快速成长。

海洋石油工程价值链和投资逻辑

海洋石油工程产业的价值链来看,油田服务占据价值链的半壁江山,规模为海工装备的两倍。从受益顺序来看,各个环节从先到后的顺序为:地震勘探→海上钻井→供给船、油田直升机服务→测井、录井→海上工程建设、海底设备→油气开采环节;从市场空间来看,各个环节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海上钻井→海上工程建设→测井、录井→地震勘探、海底设备、油气开采环节→供给船、油田直升机服务。海洋油服产业链上投资标的公司呈现出数量少,垄断性高的特点。中海油服和海油工程依托中海油,在海洋综合油服和工程建造承包领域具有垄断地位;杰瑞股份凭借其技术优势,基本上垄断国内大部分海洋岩屑回注业务;而中信海直则包揽海洋油田直升机服务业务。

风险提示

1)油价大幅下跌带来勘探及生产投资减少的风险
2)勘探及生产活动中重大事故的风险。

报告亮点

本报告在深度分析了海洋石油工程发展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对行业全球发展现状和趋势展开了论述,并对其全球细分市场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同时,回顾了我国海上油服的发展历程,得出了自营强国发展是解决之道的结论。最后,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对海洋石油开发各阶段投资逻辑和投资机遇进行了探讨分析。

海洋石油工程主要由海工装备与油田服务两大块组成。从海洋石油工程服务产业链来看,海工装备制造集中在油田建设中,而油田服务贯穿在石油勘探、油田建造、石油开采各个环节,产业链分布比较广。本文将探讨海洋石油工程的油服部分。

全球海洋石油的发展驱动因素深度分析。目前,全球海洋油气储量十分可观,勘探水深不断加大,这成为海洋石油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未来石油需求强劲,供给结构中海洋石油有望占比提高,大力发展海洋石油成为陆地石油的重要补充。油价目前处于短期跌宕整理,长期来看依旧为上涨周期。作为先行指标,油价对海洋石油生产的驱动效应滞后十年。我们认为,伴随着技术的创新和新储量的不断发现,海洋石油开发将迎来新一轮的繁荣。

全球海洋石油发展现状和趋势。全球海洋油气开发投资增长迅猛,2010-201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深水投资比例逐步加大。纵观我国,“十二五”期间,海洋油气开发年均投资有望突破600亿元,是“十一五”的2到3倍。目前,油气产能产量逐步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浅水走向深水。其中,海洋石油生产增长速度为陆地的8倍,对比浅水油田,深水石油产量加速增长,过去10年内翻一番。当前世界油田平均深度超500米,油气资源开采将步入深水时代。

中国加快转型为自营油服强国。数据表明,我国海洋油气储量巨大,但探明率很低,海洋油气勘探潜力巨大。面对不断增加的石油依存度,大力发展海洋石油是解决之道,同时,海洋油气受国家战略重视,国家政策推动相关企业快速成长。作为海洋石油开发的领军企业,中海油由合作转向自营,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自营综合能力强大。

海洋石油工程价值链和投资逻辑分析。
海洋石油工程产业的价值链来看,油田服务占据价值链的半壁江山,规模为海工装备的两倍。从受益顺序来看,各个环节从先到后的顺序为:地震勘探→海上钻井→供给船、油田直升机服务→测井、录井→海上工程建设、海底设备→油气开采环节;从市场空间来看,各个环节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海上钻井→海上工程建设→测井、录井→地震勘探、海底设备、油气开采环节→供给船、油田直升机服务。海洋油服产业链上投资标的公司呈现出数量少,垄断性高的特点。中海油服和海油工程依托中海油,在海洋综合油服和工程建造承包领域具有垄断地位;杰瑞股份凭借其技术优势,基本上垄断国内大部分海洋岩屑回注业务;而中信海直则包揽海洋油田直升机服务业务。

一、海洋石油工程介绍

海洋石油工程主要由海工装备与油田服务两大块组成。从海洋石油工程服务产业链来看,海工装备制造集中在油田建设中,而油田服务贯穿在石油勘探、油田建造、石油开采各个环节,产业链分布比较广。由于海工装备制造更多属于制造业,本文将集中探讨海洋石油工程的油田服务部分。油气服务分为5大板块,32项服务科目。5大板块中,物探、钻井完井、测录井、开采是油气田开发中的基础性环节,而油田建设则是在确定油气田有开发生产的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工程建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二、全球海洋石油的发展驱动因素深度分析

(一)全球海洋油气储量十分可观,勘探水深不断加大

近年来,全球成熟油田的开采率下降,海洋油气资源备受关注。在墨西哥湾,成熟油田的开采量每年下降20%,这导致石油和天然气产业向海上油田进军,探索更复杂的石油气田。根据美国地质局的测算,目前全球石油尚未发现的储量大约为5390亿桶,其中浅水有2333亿桶,深水有1760亿桶,占据了未发现的石油储量的63%,未来的储量十分可观。同时,在新增的油气储量中,来自海洋的石油储量的占比也不断加大。随着技术的进步,深水的勘探力度逐步加大,近年来发现的深海石油的储量位臵越来越深,大储量的发现也越来越多。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二)近期石油需求大于供给,海洋供给比例必然逐步加大

石油需求强劲,未来供给中海洋石油有望占比提高。从历史情况可以看到,2010年以来,石油出现了持续的供小于需的局面。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近期的预测,2012年原油的日消费量将达到9070万桶,环比增加140万桶,世界原油需求增长势头依然强劲。目前,陆地石油的供给为海洋石油的2倍多,但供给要增加,光靠陆地和浅水的石油供给增加,显然在长期已经不能支撑强劲的石油需求增长,故海洋深水石油必将成为各国、各石油公司、各油服公司争夺的战略高地。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三)油价高涨带来海洋油气的繁荣

油价目前处于短期跌宕整理,长期依旧为上涨周期。虽然近期油价一路下滑,但是从油价的历史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这只是短期波动整理而已。尤其在经济危机期间,市场情绪较敏感,给油价的波动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从长期来看,一方面是石油需求继续上涨,石油储量逐渐减少为高油价提供了需大于供的动力支撑;另一方面,从目前国际水平来看,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开发浅海的成本是陆地的5-10倍,开发深水的成本是浅海的5-10倍,  开采成本的提升也将为高油价提供刚性支撑。在IEA 基于三种情形下油价的预测中,2035年油价将均超过90美元,平均为116美元,油价将长期处于总体上升趋势。

查看原图

作为先行指标,油价对海洋石油生产的驱动效应滞后十年。从油价与海洋石油生产之间长期历史关系来看,我们可以比较明显地观察到滞后十年的油价对海洋石油的生产呈现大致同向变化(比如80 年代中期的油价的下跌导致了90年代中期海洋石油生产的增长停滞)。其驱动逻辑为:油价的上涨带来勘探与开发投资的增加,从投资的增加到产量的实现中间必然存在滞后期,而海洋石油的勘探与开采周期必然比陆地要更长,故而油价与海洋石油生产之间存在较长的滞后期。油价从2000年开始进行了新的增长周期,且有持续趋势,所以未来十年海洋石油生产将迎来新一轮的繁荣。


查看原图

三、全球海洋石油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海洋油气开发投资增长迅猛,深水投资比例逐步加大


全球海洋油气投资2010-201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深水投资比例加大。从近几年来看,海洋油气投资在2008年达到一个高峰后,由于金融危机于2009年开始下滑,2010年走入低估,2011年开始以复合年均增长率12%的速度反弹。这体现了海洋油气投资的顺周期性,与整个石油产业的勘探与开发投资情况相符。从水深结构来看,深水投资目前来说占比仍较小,但力度在不断加大,根据Clarkson的预测,深水投资将从2010年的220亿美元达到2015年的620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3%,主要受益于钻井和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从业务结构来看,目前,深水油气投资主要集中在钻井和输油管业务,随着深水钻
井技术的发展和钻井难度的增加,预计将来钻井业务将会继续增长,成为投资的最大头。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年均投资有望突破600亿元,是“十一五”的2到3倍。中海油在“十二五”期间将投资2500-3000亿元用于海洋油气开发投资,再加上中石化、中石油等的投资,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年均投资有望超过60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到3倍。根据中海油的规划,其在2012年的资本支出预计将达到93-110亿美元,比2011年估计上升37.8-63.0%,其中,勘探、开发和生产资本投资分别占17%、68%、14%。

(二)油气产能产量逐步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浅水走向深水

海洋石油生产增长速度为陆地的8倍,产量比例不断增加。在过去30年中,全球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陆地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为0.3%,而海洋石油的年均增长率为2.4%,增长速度为陆地石油的8倍,伴随着陆地石油资源的枯竭和海洋石油开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的增长速度将会进一步拉大。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世界海洋油气储量  44%来自深水,总量可能超过1000 亿桶。全球近  10 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油气田已占  60% 以上,特别是水深  500 -1500 米的深海油气勘探,已成为多数海洋油气经营者重要战略行为。目前,海洋石油产量最大的贡献者为中东地区,产量超过600万桶/天,目前,西非地区、南美地区增长势头迅猛,亚太地区则呈现平稳增长。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与浅水油田相比,深水石油产量加速增长,过去10年内翻一番。在过去10年,深水石油的产量已经增加到500万桶/天,为2000年产量的2倍以上。相比之下,浅水油田的产量呈现负增长趋势,占海洋石油比例也逐渐下降。同时,较深的深水区(1000-1499米)油气产量和超深水区(>1500米)的油气产量从2005年到2010年加速增长,增长倍数分别达到3和3.5 倍左右,而较浅的深水区(500-1000 米)虽然占据深水油气产量大部分,但增长倍数只达到两倍,不同水深之间的增长速度差距将继续维持,产量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世界油田平均深度超500 米,油气资源开采将步入深水时代。随着技术不断创新,油气勘探和生产的水深记录不断被刷新,目前勘探深度记录已达到3061米,海底建设深度记录达到2984米,浮动平台深度记录达到2414米。从平均深度来看,目前安哥拉、美国和巴西为世界上三个平均油田深度超过1000米的国家,世界油田平均深度为578米,已经超过深水油田500米的标准,深水油田时代即将到来。目前中国的的海上油田平均深度只有69米,技术和设备与其他国家差距较大。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三)地震勘探市场

1、市场总体情况分析


地震勘探市场2010年后平稳回暖,主要受益于地震数据采集和后期处理。地震勘探市场走势与整个油服板块相似,整体呈现顺周期走势。2008年达到高峰后大幅下滑,2010年市场开始平稳回暖,增长率达到7%,增长率贡献主要来自于地震数据采集和后期处理板块。2011年上半年,设备板块增长1%,而数据采集与处理板块上升7%;2011年全年,地震勘探市场营业达到120亿美元,其中设备营业额为16亿美元,数据采集与处理为105亿美元。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全球地震勘探市场集中度很高,前两家公司揽下半壁山。CGGVeritas和Schlumberger分占市场25%和24%份额,前10家公司占据86%的市场份额,其余公司在14%的狭小市场中挣扎求存。值得注意的是,Schlumberger和Halliburton是综合性油服公司,其在地震勘探市场同样具有份额优势,分占市场的第2位和第4位。中海油服凭借其在中国海洋石油市场的垄断地位,也在该市场揽得前十地位,占据2%市场份额,但相比其他综合油服公司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2、地震勘探队数量变动分析

全球活跃地震勘探队数量危机中呈现平稳态势。2004年全球活跃勘探队数目仅约为180,2010年活跃全球勘探队数目为360,在过去6年内勘探队数目翻一番。在金融危机中,活跃勘探队数目的高速增长结束,但并没出现大幅跳水局面,而是呈现平稳发展态势,2010年相对2009微幅下跌1.4%,2011年相比微幅下跌1%下左右。

查看原图

海上勘探景气支撑勘探地震市场平稳局面,北美活跃勘探队近年下滑明显。从目前海陆结构来看,陆上活跃勘探队数量占总数的70%,仅有30%在海上作业。从2008年开始,陆上活跃勘探队数量出现下滑趋势,2011年上半年开工率仅有65%;相反,海上活跃勘探队数量总体上扬,2011年上半年开工率达85%,支撑了整个地震勘探市场平稳局面。从目前地区结构来看,北美仍是地震勘探市场的重镇,拥有全球最大数量的地震勘探队;其次是东南亚,拥有19%的全球地震勘探队。从2008年来,北美地区陆上和海上活跃勘探队数量下滑比较明显,是拉低陆上活跃勘探队数量的主因,其他地区总体上呈现上扬趋势。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四)钻井市场

1、钻井市场总体分析

海上钻井规模接近陆地2倍,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
根据IFP 等机构预测,海上钻井市场的营业额预计在2012年恢复至2009年水平,大约为420亿美元,相比去年增速为10%左右。与陆地钻井市场相比,海上钻井市场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体现在下降幅度较小和受影响时间比较滞后。同时受2010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的影响,2010年海上钻井营业额继续下挫3%,相反,陆地钻井市场则受益,增速达20%。

查看原图

全球海上油井数危机后稳步恢复,中国2011年增长速度领跑全球。
全球海上油井数在2009年之后呈现稳步恢复趋势,即将达到2008年的高峰期的油井数。从各地区的对比中可以看到,目前,亚洲地区的油井数最多,其次是北美地区。中国市场危机期间反市场整体而动,2008年和2010年有较大下滑,全球其他地区则普遍呈现上涨趋势。2011年,一些地区油井数出现下滑,相反中国2011年的增长速度超过25%,领先全球。相比之下,美国油井数则呈现一直下滑趋势,在2011年下滑速度有所减缓。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全球海上钻井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五家公司占据将近50%的市场。
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公司为Transocean,但因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损失了5%的市场份额,其2010年最终占据了22.4%的市场。前五大公司占据了50%的市场,其中Seadrill是唯一对比2009年市场份额有所增大的公司,其他公司均有所下降。

2、钻井装备数量变动分析

深水钻井平台增长迅猛,移动式平台包揽绝大部分订单。移动式平台包括坐底式平台、自升式平台、钻井船、半潜式平台、张力腿式平台、牵索塔式平台,固定式平台包括导管架式平台、混凝土重力式平台、深水顺应塔式平台。从目前全球的钻井平台种类分布来看,直升式、固定式、半潜式和钻井船数量占据钻井平台前四位,占比分别为41%,18%,17%,11%。从2011年中期的订单来看,订单量共有645单,其中自升式、半潜式和钻井船包揽大部分订单。2010年以来,钻井船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优势明显;半潜式增长速度也较快。半潜式平台和钻井船主要作业于深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深水钻井设备建造量和订单量在逐步增大,深水油田发展在加速,预计未来几年,半潜式、钻井船等深水钻井平台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3、钻井平台利用率和费率分析

钻井平台利用率和费率尚未恢复危机前水平,处于整理回调阶段。2009年中,钻井平台利用率大幅度下滑,其中墨西哥湾利用率跌破50%,全球利用率跌破80%,之后钻井平台利用率一直处于跌整理态势,并于2011年年初迎来另外一个低点。2011年全年平均利用率为77%,和2010年基本持平。从地区分布来看,墨西哥湾的利用率一直低下,低于全球利用率,而北海则高于全球利用率,在08年左右更达到100%的利用率。费率总体上与利用率同步变化,波动剧烈程度更高,目前总体也处于整理回调阶段,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深水钻井平台利用率高于其他平台。对比不同的钻井平台发现,发现利用率最高为三大移动式钻井平台-直升式、半潜式、钻井船。其中,钻井船和半潜式更多使用于深水钻探,其2011年上半年平均利用率高达92%和86%,远高于总体平均利用率77%,直升式利用率为72%,略低于总体平均利用率。三种钻井平台相比上一年同期下降约3到4个百分点。

查看原图

(五)海上油田建设

1、海上油田建设市场总体分析

海上油田建设营业额2005年到2008年翻一番,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
经过2005开始的三年强劲增长,海上油田建设营业额从270亿美元增长到超过500亿元,几乎翻一番。这种强劲走势最终被经济危机终结,但危机并没让海上油田建设遭遇大下滑,只是微幅下行,在经两年微负增长后,2010年海上石油建设营业额以9%强劲增速反弹。从建设项目数来看,基本与营业额一致,从2005年开始,建设项目以年均15%的增长率增长,2010年微幅下跌4%,2011年则以约30%的速度反弹走高。总体而言,经济危机对其影响短暂而微弱,随着海上油田建设项目数出现高增速,相信营业额增速也会进一步得到支撑和提升,海上油田建设将显现强劲上升趋势。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五家公司分得半壁江山。
Aker  Solutions目前为全球最大的海上油田建设公司,占得24%的市场份额,是第二名Saipem市场份额的两倍以上,一家独大。前五家公司市场份额为50%,剩余公司份额市场的另一半份额。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2、海上油田建设业务结构分析

固定平台占比最大,浮动平台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
对比不同的海上油田建设(此节中浮动平台建设是指半潜式平台和FPSO建设;其余平台建设归为固定平台建设),目前固定式平台建设项目数仍占大部分,其次是海底建设,浮动式平台建设占比最小。经济危机期间,固定式平台与2010年下跌20%;而浮动式平台建设下跌幅度更大,时间更长,2009年下跌35%,2010年下跌20%;相反,海底建设则表现出强健的抗危机性,2009年增长18%,2010年增长20%。2011上半年,固定式平台增长率高达40%,浮动式平台增长率为20%,海底建设为18%,总体而言,经济复苏信号十分强劲,同时固定式平台的爆发式反弹释放出近海油田重新受重视的强信号,这可能只是暂时的信号,因为长期海洋油田生产结构并不支持这一信号。

亚太地区分得1/3海上油田建设市场,增速破50%。从海上油田建设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来看,目前,亚太地区、西欧地区、中东地区居前三,占比分别是32%、17%、15%。2011年,基本上所有地区的海上建设业务都有所增长,唯独俄罗斯独联体下滑35%,全年只有7项油田建设项目。亚太地区增长迅猛,尤其是东南亚和印度,增速分别达75%和50%;中东地区增速也较快,也达到了50%;其他地区平均增速也都达到了20%-30%。

查看原图

固定平台建设数2011年上半年增速达40%,亚太和中东地区固定平台建设分得3/4份额。  2010年固定平台建设数下滑20%,2011年上半年则马上以40%的速度反弹,这可能是许多固定式平台项目在2010年被推迟所致。  从2005年以来,亚太和中东就占据大部分固定平台建设,这一占比在随后的几年还进一步扩大。在2011年,亚太地区占比为45%,中东地区占比为28%,共占3/4的建设项目。

查看原图

浮动平台建设数2011年开始反弹,上半年增速20%。
2009年和2010年移动式平台的建设数分别下跌25%和20%,受危机影响比较大,2011年浮动式平台建设开始回暖,上半年增速达20%。目前,拉丁美洲拥有43%的浮动式平台建设市场,第二大市场位于东南亚,占有17%。绝大部分地区2011年移动式平台建设数量都由所增长,西欧增长40%,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增长30%,只有非洲经历了20%的下跌。

查看原图

海底建设经济危机中保持增长,长期增长趋势明显。海底建设基本不受经济危机影响,2008至2011年一直呈现上涨趋势,其中2009年增速为18%,2010年增速为20%,预计2011年增速将达到18%。2011年上半年,西欧地区海底建设全球占比最高,为30%,业务主要集中于北海地区,亚太地区占比相对较低,只占15%。

查看原图
(六)供给船服务市场

1、供给船服务市场总体分析

供给船基本不受经济危机影响,增长速度逐步放缓。从全球供给船的数量来看,金融危机对供给船的数量影响不大,供给船依然呈现增长趋势,2008年增长速度为9.3%,2009年达到高峰,增长速度为11.6%,2010年增长开始放缓,增速放慢为10.8%,2011年增速进一步放缓为7.4%。金融危机对供给船市场的影响并没有体现在供给船绝对数量的下降,而主要体现在遏制了钻井船快速增长的势头,使得其增长速度逐步放缓。从全球供给船的订单情况来看,全球订单量将逐步降低,而平台供给船订单比例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这与供给船增速放缓的逻辑一致。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中海油成亚太地区拥有供给船最多的石油公司。从目前亚太地区供给船占比结构来看,供给船的占比总体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目前,中海油以占比14%的比例位居亚太地区第一,是唯一占比超过10%的石油企业。

2、供给船利用率和日费率分析

全球供给船利用率在2010下挫后迅速反弹。三用船和平台供应船利用率的变动方向基本一致,即2010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之后又以较高的速度较快反弹,预计经过前两年的快速发展,2013年利用率将有所下滑。整体上而言,三用船需求量和利用率大于平台供应船。

查看原图

亚太地区供给船利用率自2007年后持续走低。随着危机的进行,供给船的利用率于08年中期开始出现明显下滑,但并未出现大幅度“跳水”现象,至2011年初,利用率已经下滑至约70%处,之后利用率开始企稳,预计2012年利用率会继续企稳,并有回调趋势。另外,三用船和供应船的利用变动情况基本一致,并未出现太大的差距。

查看原图

亚太地区三用船日租金逐步下滑,而平台供应船则总体上升。观察亚太地区供给船的日租金情况,可以看出,亚太地区三用船呈现与利用率大致一致的变动趋势,从2009年开始便持续下滑,一致无增长,在2012年第一季度出现回暖的苗头,估计接下来会进入较为稳定阶段。而平台供应船则出现了总体日租金上涨的情况。

查看原图

(一)海洋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南海发展空间广阔

我国海洋油气探明率只有12.1%,资源潜力巨大。按照第三次石油资源评测对我国陆域和近海115个盆地评测的结果,我国目前石油资源量为1072.7亿吨,其中海洋石油246亿吨,占总量的23%;海洋天然气16万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0%。我国的石油勘探刚进入中期,天然气勘探尚处于早期,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四川等大盆地仍然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美国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88亿吨,而我国只有86亿吨,我们的总钻井量只有美国的7%。根据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结果,我国海洋探明率仅有12%,远低于世界平均73%的探明率和美国75%的探明率,如果加大勘探钻井力度,前景十分可观。


查看原图

南海在未来将接替渤海,未来深水油田发展空间巨大。目前中国海洋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渤海、黄海和南海珠江口;其中渤海是中国近海勘探和开发中相对最成熟的区域,探明储量占比也比较大,而对于南海其他地区并没真正开发,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发现还处于非常早期阶段。中国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概在230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资源总量额1/3,开发潜力十分巨大,南海也因此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其中70%蕴藏于深海区域。

查看原图

(二)石油依存度高企,发展海洋石油是解决之道

石油依存度高企,威胁中国石油安全。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石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2001年的39.9%已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54.8%。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的预测,2015年,石油依存度将达到60%,同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也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为4.5-6.1亿吨,届时国内石油产量估计为1.8亿吨左右,进口量将为2.7-4.3亿吨,依存度将超过60%。过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不利于能源安全而且容易受制于人,使中国陷入被动局面。


查看原图

发展海洋石油,加快原油生产是解决高依存度的合理方法。随着国内需求不断增长,国内原油的生产却没有呈现出相应的快速增长态势。从历史数据来看,国内原油生产基本上在年产量1500万吨的水平线徘徊,2009年后又所上升。同比,进口量则从2004年的1000万吨上升至目前的2500万吨,增长1.5倍,速度惊人。这种趋势延续的话,则相信对外依存度将很快突破60%,形势比较严峻。为了降低石油依存度,增加上游的投入,发现新油田,发展海洋油气将是比较合理的选择,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原油生产增长速度,匹配高速增长的石油需求。

查看原图

(三)海洋油气受战略重视,政策驱动力强

海洋油气受国家战略重视,国家政策与企业战略高度一致。
油气资源生产和进出口等不仅仅是一种市场行为,与国家的能源战略也紧紧相连。能源战略对油气产业影响巨大,并且使该产业往往拥有比其他产业战略更强的执行力,政策的驱动力也更明显。对于中国这样以国家石油为主的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国家对企业的控制力更强,拥有更加坚实的企业基础支撑政策。“十二五”规划中,中国提出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推进深海勘探、将海洋石油资源勘探技术、海洋工程及装备技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战略政策,根据这些战略,$中海油(CEO)$$中石油(PTR)$等国家石油公司紧密配合,制定相应的公司发展战略。在这样的“上下高度一致”的推力下,相信海洋石油将迎来一个较快的发展。海上油服行业作为海洋石油产业的最大组成部分,有勘探等业务的先行优势,必然也受益政策驱动,迎来一个黄金期。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四)油田合作转自营,技术、规模均有所突破

中海油由合作转向自营,中国成为世界海洋石油强国指日可待。中海油作为中国海洋石油的国家石油公司,其发展和引领了中国海洋石油产业的发展,代表着国家的意志。中海油1982年成立,1984年,中海油提出了“合作自营双线战略”,一边学习别人,一边自己干。在这一张略的引领下,中海油经历“看着别人干”,“和别人一起干”以及“取代别人自己干”三个阶段。中海油一开始无论是技术、管理还是资金,几乎为零。从1982年到1997年,中国海油通过多种形式为外国公司承包服务,共收入16.68亿美元,并将这些对外承包收入重新投入到石油勘探开发中,走上了自营勘探开发的滚雪球道路。进入20世纪,中海油不断取得突破,相继将流花油田、陆丰13-1油田、康菲南海油田等收归自营,中海油正在快速从合作转向自营的过程。2010年12月19日24时,中海油国内油气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造成为中国海洋石油的一座辉煌的里程碑。随着中海油自营的转变和实力的壮大,中国海洋油服产业必然能在海洋石油的景气周期有所作为,把握机会,受益颇丰。

查看原图

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自营综合能力强大。通过向国外先进石油巨头学习技术、管理、中海油已经开始“青出于蓝而出于蓝”。从2003年至今,中海油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0多项。从2004年以来,中海油累计申请专利1414项,获授权专利564项,两项数字总和较以前的累计总和增长17倍。中海油已经建立起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标准体系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体系,并立足自主创新,研发、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近海三百米以内水深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总体水平达国际先进。

五、海洋石油工程价值链和投资逻辑分析

(一)海洋石油工程价值链分析

油田服务占海洋石油工程总投资的比例约为50%,“十一五”期间市场年均容量已达120 亿元。
从海洋石油工程产业的价值链来看,油田服务占据价值链的半壁江山,规模为海工装备的两倍。“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海洋油气开发投资额约达1200亿元,年均投资为240亿左右,按照价值链的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海洋油田服务市场容量年已达到120亿元左右,规模巨大。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海洋合同钻井和工程建设占据行业30%的市场份额。油服行业由物探、钻井完井、测井录井、油气开采、油田建设五大板块,33 项服务项目构成。从油服板块细分价值链来看,目前海洋合同钻井和海洋工程建设是市场份额占比超过10%的细分服务项目,而且前五个细分服务市场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前两项子行业属于油田建设板块,后三项则属于钻井完井板块。

(二)投资逻辑分析

1、板块投资逻辑

项目周期长,典型勘探与生产过程需花费4-5年。典型的比较完整的勘探与生产过程包括了土地收购与勘探、评估、开发、生产与维护、废弃等环节。不同的油田所需的时间不同,不同环节所需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一般在浅水区进行地震勘探测量需4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在深水区则可能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

地震勘探受益最先,海上钻井受益较前且市场空间巨大。我们根据不同小板块的受益顺序和市场空间进行排序,从受益顺序来看,各个环节从先到后的顺序为:地震勘探→海上钻井→供给船、油田直升机服务→测井、录井→海上工程建设、海底设备→油气开采环节;从市场空间来看,各个环节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海上钻井→海上工程建设→测井、录井→地震勘探、海底设备、油气开采环节→供给船、油田直升机服务。其中地震勘探为最先受益的板块,整个板块占据油服市场大约5%的市场。海上钻井一般是在地震勘探后进行的,受益顺序相对较早,且市场空间巨大,占据15%左右的油服市场。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2、公司投资逻辑

海洋油服产业链上投资标的呈现出数量少,垄断性高的特点。
海洋油服上市公司主要有四家-中海油服、海油工程、杰瑞股份和中信海直,这四家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处于垄断地位。中海油服和海油工程依托中海油,在海洋综合油服和工程建造承包领域具有垄断地位;杰瑞股份凭借其技术优势,基本上垄断国内大部分海洋岩屑回注业务;而中信海直则包揽海洋油田直升机服务业务。凭借这些公司的垄断地位,若公司所在板块受益,则这家公司必然也受益,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六、南海专题分析

(一)南海概述:地质和油气资源情况

南海面积约为渤海、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的3倍。南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北接中国广东、广西,属中国海南省管辖,为中国领土的最南端。南海的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千米,约等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的3倍,仅次于南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居世界第三位。南海上岛屿众多,目前分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曾母暗沙、南沙群岛和黄岩岛。

查看原图

南海具备形成国际大型油田的地质条件。
被动陆缘深水油气区特殊的构造演化历程造就了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西非近海、亚太地区大陆边缘是全球4大被动陆缘富油气深水区,并成为全球深水油气勘探领域的热点,其中,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和西非近海是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热点,已经发现了20多个大型油气田,被称为深水油气勘探的“金三角”。我国南海海域及周缘作为4 大被动陆缘富油气深水区之一的亚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深水区也不断有新的油气田发现。对比国外被动陆缘,我国南海深水区的被动陆缘具有相似的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巨大。

查看原图

南海可能成为“第二个波斯湾”。
对于南海的油气资源储量,不同组织机构资源储量评估数据出入较大,而且多为估算储量,证实储量较少,但一致认为储量巨大。这一方面是由于南海地质复杂,勘探程度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南沙海域存在争议区,各国的地质调查数据缺乏交流共享。目前,中国国内评估最为乐观,根据全国第二轮资源评价结果,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约在290亿吨,将成“第二个波斯湾”,天然气储量约为56.6万亿立方(509亿吨油当量)。

查看原图

南海北部富气,南部富油,油气资源更多集中于南沙海域。
目前,南中国海发现有22个沉积盆地,盆地总面积为10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海北部有6个盆地,占据全部盆地37%的面积,南海南部16个盆地,占据全部盆地63%的面积。从油气资源分布上看,南海南部与北部存在一定差异,南海北部富气,南部富油,总体上南海南部的油气资源较北部更为丰富。主要原因在于南海南部烃源岩体积大,地温梯度大,构造形成时间和生烃、运移、聚集时间搭配好。因此,南海的油气资源更多集中在南沙海域。南海北部的含油气盆地主要包括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等;南海南部的含油气盆地主要包括曾母盆地、万安盆地、文莱—沙巴盆地、礼乐滩盆地、西北巴拉望盆地、南薇盆地等。

查看原图


南海深水区域面积和石油储量分别占比70%左右。
目前南海海域总共21个盆地部分或者全部属于我国传统疆界以内,其中有19个盆地部分或者全部为深水区,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南海南部诸盆地中。南海海域深水区总面积为75万平方公里,占南海全部盆地面积的75%左右,其中南海北部深水区总面积为20万平方公里,占深水盆地面积27%左右。根据中国国土资源部的估计,我国70%的石油储量蕴藏与深水区域。

(二)南海油气勘探开发现状:
集中于南海北部,南部深水开发待加强南海勘探与开发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但水平仍不高。从60年代开始,南海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已有半个世纪的发展。在半个世纪,南海的勘探与开发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为海上油气开发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技术、规模等相对比较落后,20年间总计钻井数不到20个。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1 世纪初,1982年成立中国海洋石油公司通过对外合作、共同开发的形式加大了对南海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力度。第三阶段是从21世纪初到现在,南海油气逐渐走向自营、走向深水,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但总体水平仍不高。

查看原图

南海探明率仅为2.7%,勘探生产集中于浅水海域,深水区勘探生产处起步阶段且仅限于南海北部。
南海目前已探明的可采储量为8亿吨左右,仅占总储量的2.7%,已勘探海域面积仅为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仅为6%,探明率相当低。目前已发现油气田350个,其中处在我国传统疆域内120个,南海南部共发现深水油气田19个,其中我国传统疆域内13个。南海北部深水区目前的油气勘探活动主要集中在珠江口盆地南部深水区及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而南海南部的勘探则基本没有。我国南海的油气开发基本上集中于南海北部靠近大陆架的浅水区域,如北部湾盆地、珠江口盆地以及琼东南盆地,作业海域的水深大都在  300米以内,北纬  17 度以南的海域基本上没有涉足,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南海北
部边缘浅水盆地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油田,日前该区年产天然气和原油量分别为60亿立方米和1700万吨,其油气当量产量已占中国近海陆架盆地一半以上。

查看原图

我国对南海油气资源利用仍较低。
目前中国主要集中对南海北部的油气进行开采,而马来西亚、越南等过则集中对富含油气南海南部进行开采。从各国对南海的油气开采利用率来说,中国目前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来自南海的石油日均产量仅占中国石油日产量的7%,来自南海的日均天然气占比也仅有4%,而利用较好的马来西亚则两个比例则高达90%和56%,即使是绝对生产量也比均中国高出至少两三倍。

 全文请见   http:///docdetail_749954.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