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中 ▌中国猪业未来会走哪种产业发展模式?(上)

 林必先 2017-03-24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农牧专业委员会/会长

 谋易企业管理咨询机构/董事长/王中

前言

当下,中国猪业的变化不仅是规模从小变大那么简单,更是经营模式的变化,而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变化对行业的影响才是更深远的。下面,我们列出了五种产业发展模式,您认为哪一种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呢?下面是3月14日在《中国猪业高层交流论坛》的讲座内容。供大家参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独立产业链

我以前专门就“独立产业链”的趋势做过预判。什么是“独立产业链”?其实,产业链是一直存在的,这里加上了一个“独立“,是指企业完全以自己的力量进行产业链发展的模式。在过去,因为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没必要全部都去做,也没有精力全部涉足。而今天不同了,由于竞争的压力,单一环节获利困难,只好向上下游延伸,因此,“独立产业链”式的发展被很多有实力的企业作为重要选项。

 

“独立产业链”的模式,好处在于可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无缝对接,不受行情的影响,而持续进行推动和发展。在某一个点盈利不佳的情况下,可以在整个集团范围内进行实现协调,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平衡。但缺点是,所有环节都是自己投资,资产过重,对于资本实力不强的企业,最好不要轻易尝试,否则,等待你的可能是资金链断裂,半生努力付之东流。

中粮肉食2106年出栏猪约171万头,中粮养猪可以理解为是“独立产业链”。

 

二、区域价值圈

这个概念很可能最先是我提出来的,但这种做法其实已经初见端倪。这是一种基于产业链思维的合作模式,而非投资模式。“独立产业链”是基于投资的强关系;“区域价值圈”是基于价值的强合作关系,资产之间却是“弱关系”,对各个合作单元的强制性不够,更多的是靠资源互补、能力互补、价值互补,甚至是靠组织领袖的个人魅力来维系。

 

“区域价值圈”的模式,好处在于资产较轻,便于淘汰那些能力和资源不足的合作者,可以不断地引入更符合组织需要的合作者。但缺点是这种合作关系随着各自实力的提升,不好平衡。而且,由于这种合作关系也是基于产业链的高度,需要一些参与者放弃一部分利益,所以,协调起来并不容易。那些愿意放弃一些利益的参与者,需要格局和远见来支撑。

 

“区域价值圈”的形成和运作是否成功,更多的是依靠具有影响力龙头-企业龙头或圈子领袖,有一个逐渐强化的过程。一群实力相当的企业,即使是资源和能力具有互补性,但由于国人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维,所以,难度很大。

其实,区域价值圈的模式是合作模式,而不是合伙模式。

 

三、分段外包产业链

这种模式仍然是基于产业链高度的商业模式设计,它具有三个特征:

自己不想做的外包

自己做不了的外包

重资产部分外包

 

做“独立产业链”其实没那么好玩的,不仅仅是资产过重的问题,还有专业能力的问题、精力的问题、政府资源的问题。要说实力和背景,在农业或食品领域哪个还能超过有国家信誉背书的中粮集团?宁高宁时代的中粮,提出了“全产业链”的发展理念和口号,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背上了很大的包袱。

 

“分段外包产业链”模式的核心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做好的,资源具备的,资产投入产出比高的,获利丰厚的部分,由自己来做,而其它的部分找到合作者,同样打造一个基于产业链高度的企业。合作养殖模式正是基于这种理念的一种发展实践。

 

我研究了一下“温氏”,它在最早期更像一个合作社,大家从温氏的股权结构上大致可以看出来,是抱团的产物。后来,温氏走过了相当长一段的“独立产业链”模式,在这一阶段,“温氏”能够沉下心来,打好基础,具备了较强的人才和技术储备,也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的资本,所以,现在采取的其实是“分段外包产业链”模式,把一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投资规模较大的育肥阶段选择与养殖者合作的方式,形成了稳固且风险相对较小的“温氏模式”。我认为,“温氏”模式,在中国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它不同于合作社模式,是因为,在中国国,合作社模式更缺的是领导者和合作的理念。当一个企业强大而又愿意分享的时候,部分外包是个很好的模式。

过去,很多财大气粗的企业选择做“独立产业链”,或者是做一种小型的“独立产业链”模式来获取经验,但实践证明,“分段外包产业链”更容易抓住发展的机遇,也更有利于做好自己擅长的部分,当然,也更有利于分散风险。毕竟,养殖业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波动多、受外界环境影响大的产业,如何避险?保证能够在艰难的行业困境中度过寒冷的冬天,是那些理智的企业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和选择。

 

四、关联产业嵌入式

大家发现金新农这两年的经营数据不错。金新农的饲料业务做的很突出吗?金新农的业务规模大吗?在畜牧类上市公司里他可能是比较小的,但这几年发展不错,是因为它找到了一条比较适合自己的道路。它事一条什么路?“关联产业嵌入式”。如果按照过去卖猪料的方式,它可能遇到了问题,现在很多过去增长很快的饲料企业都遇到了问题,甚至快速下降。但金新农没有,金新农自己不养猪,这不是它的强项,但它的优势是上市公司,可以融资,对于一些养的不错,但缺钱的养殖企业来说,它的机会就有了。所以,金新农参股河南新大、武汉天种,产品可以进去了,还可以分享到养殖收益,而风险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未来,金新农还可以做一点动保、添加剂等一类的,猪场不做的,它都可以做,但必须是围绕着猪业的。“关联产业嵌入式”,是一种资产(或资本)参与性合伙,不以自己为主,但可以利用资源。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未来会越来越多,甚至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强合作关系,稳定性好。

 

五、散小为主的合作社

很多人在大力推行合作社模式,但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合作社模式只能是拾遗补阙的模式,无法成为主流。为何这样说,主要有两个原因:

 

搞合作社的主要是散小

中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是“老板圈子”,是基于老板的喜好,合作很容易谈成,大家格局大,合作中也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多会选择“区域价值圈”或“关联产业嵌入式”的合作方式。现在,搞合作社的大概有三类:一类是经销商转型;第二类是养殖场发起的抱团;第三类是企业主导的附属组织。但不管怎样,主要都是围绕着散小。而散小之间的合作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缺乏合作精神,越小格局也小,越不愿合作。

 

发起者决定成败

我们不要理想的认为合作社要民主。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民主才有价值?在有民主能力的情况下。民主体现在哪里?决策!它没有决策能力怎么民主?所以,发起者决定了成败,这个发起者有威望、有格局、有能力,前期愿意奉献,这有可能成功。但很多具备这种条件的根本不愿意搞合作社。

 

资源和能力有限

当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时候,合作社模式很难做大。因为,用什么吸引别人来入社?那就是“入社的好处”,当资源和能力都有限的时候,是很难创造出有吸引力的好处的。所以,你发现,龙头企业主导的合作社模式更容易成功,不过,这种模式其实本质是“公司+农户”的模式。最近像正大了,一些企业搞了一些精准扶贫的项目,其实就是组织这种合作社。是一种“公司+合作社”的商业模式。但这种模式都是利用政府资源、新建养殖小区,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和传统意义上的合作社性质不一样。

-------------谋易智造  原创工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