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 科 病

 唐文庆图书馆 2017-03-24

   

概述

中医外科是中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包括疮疡,皮肤病,肛肠病,骨伤和其他外科等病。随着历史的发展,肛肠疾病,骨伤科病已独立成专科,而以疮疡来统论一般外科疾病,并根据疮疡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临床表现的不同,将未溃者统称为肿疡,已溃者统称为溃疡,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独立诊断,治疗的理论系统,指导临床。本节重点论述疮疡,皮肤等常见病。

一,   病因病机

外科病证的致病因素很多,主要分外因,内因两大类。外因为六淫侵袭,暑湿郁于肌表发为痈疖:湿恋皮肤发为湿疹:燥邪侵袭手足发生皲裂:寒邪侵袭骨部发为险骨疽等。{外科心法要诀。痈疽总结}云:“痈疽原是火毒生”,。这说明外科病中的疮疡,是以“热毒”“火毒”阻隔经络,以致气血凝滞为多见的重要病因和病机。外来伤害,如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虫兽伤等,也可使气机不畅,气血凝滞,发为肿疡,进一步发展,则郁而化热,热生肉腐,血肉腐败,液化为脓。治疗得当,脓液泄,腐肉脱,新肉生,疮疡愈合。

内因为内伤七情,即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受到了异常剌激,引起经络脏腑机能紊乱而发病。郁怒忧思危害最大,怒伤肝,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忧思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致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久则气血凝滞,故失荣,生乳岩,瘰疬,瘿瘤等。此外,恣食肥甘厚味,醇酒炙?或辛辣剌激之品,使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复受外邪,就容易发生痈疽,疮疡等疾病,饮食不节产生火毒所致的痈疽,疮疡,较单独由外邪引起的更为严重,{内经}就有“膏梁之变,足生大疔”之说。还有房室损伤,肾精耗亏,风寒湿乘虚而入,因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发为附骨疽与流痰,亦有因阴虚火旺,灼液为痰,痰火阻络,发为疮疡者。

以上所述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营卫失调,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化火生毒,血肉腐败,成为发生疮疡等外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若人体正气虚弱,火毒内攻,扰乱神明,亦可出现“走黄”“内陷”,酿成险恶的证候。因此,从局部病证的发展变化过程,结合整体脏腑经络辨析病因病机,用以指导临床内外施治,是中医外科的一大特色。

 

二,辨  

外科疾病除有全身症状外,还有明显的局部症状。因此,重视整体和局部的辨证也是外科辨证诊断的一大特点。通过辨证诊断,就可确定疮疡的阴阳属性,肿痛,痒,脓的性质,预后的判断以及疾病与经络,脏腑的关系等。

一,                     四诊在外科上的应用

四诊在外科疾病上的具体应用有其本身的特点。在考虑全身脉证的同时,表现在体表的局部的病变比较突出,所以外科四诊中局部症状的内容比较详细,现着重介绍与外科疾病有关的四诊内容。

1,       望诊外科疾病的望诊,主要是望神,望形态,望颜色。如果患者神气充足,反应灵敏,语言清晰,呼吸均匀,那么说明正气未衰,预后良好:如果精神萎顿,形容憔悴,反应迟钝。呼吸急促或不均匀或气息微弱,那么说明正气已衰,病情较重,预后不佳。望形态可判断病变的部位和疾病的性质,如跛行和步履艰难者,多为下肢病;驼背者,多为脊椎病变:皱眉苦脸者,多有痛处,对局部肤色的望诊,在诊断外科疾病方面是一个重要方面。如局部病色变色红,多为热证,阳证:白者多为寒证,阴证:青紫色多为血瘀:色黑者多属坏死。阳证肿疡突然疮陷,色竭,是“走黄”内陷之证:阴证溃疡色疡色紫暗,则为难愈,难敛之证。

2,       闻诊闻诊主要是通过听和臭觉来了解患者的声音,呼吸,呃逆以及患者分泌物的气味来帮助诊断疾病。谵语,狂言多是是疮疡热毒内攻的证候之一:呻吟,呼叫多为疮疡酿脓或溃烂时出现的剧烈疼痛:出现气粗,喘息,是走黄或内陷毒邪传肺的危险证候:气息低促,是正气不足的虚惫之象。呕吐,呃逆出现在肿疡初起,多为热毒草炽盛,出现在溃疡后期多为阴伤胃虚。痈疽,疮疡脓气腥臭难闻,其病较深,较难愈合:痈疽已溃,脓无异常样气味,其病较浅,易于愈合。

3,       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了解疾病的病情,为诊断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起病急骤,多为阳证,热证:起病缓慢,多为阴证,寒证。在寒热方面。疮疡初起,恶寒发热,是火毒内发,风邪外袭扫致。寒热持久不退,肿势增大,多为酿脓之象。疮疡脓溃面发热依然不退,说明邪毒未去,正不胜邪。在汗出方面,痈疽疮疡汗出热退,是邪随汗泄的消散之象:汗出而热不解,是邪盛难消的酿脓表现。大便秘结,出血色鲜,便时疼痛,多为内痔,肛裂之证,或其他病证,需仔细检查。在询问病因方面,如因感受疫疬和特殊之毒,则易发生疫疔。针尖,木剌伤发病者,容易发生疔疮。乳房结块,经久不散,应深入检查,明确诊断,认真处理。了解旧病也非常必要。如询知有患痨病史,则对流痰瘰疬或肛漏的确诊就比较容易,但一般治疗较为困难,伤口也不易收敛。如肺疖痈,头疽,疔疮,又有消渴证的病史,则多迁延难愈。有肾功能损害者,用药应当慎重。如割漆或油漆工人患疖,疮,多与漆毒有关。至于询问家族的情况,主要了解家庭成员中有无遗传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如麻风,疥疮,梅毒,白癣,黄癣,痄腮等等。月经情况,对于妇女患者尤为必要,因为外科病证多用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之品,有碍于胎孕和月经,如问诊疏漏,用药不慎,则可造成不良后果。

4,       切诊

1,       脉诊外科疾病的局部表现较为突出,所以常可通过局部症状给予处理。但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全身脏腑气血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脉诊在外科疾病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2,       浮脉肿疡脉浮有力,为风寒热在表:脉浮无力:为气血不足。溃疡脉浮,若外感之邪未尽,便有续发的可能:若外感之邪已散,疡无缓发,则为气从外泄,是正虚而邪未去。

3,       沉脉肿疡脉沉,是邪气深闭,病在深部:溃疡脉沉,是遗毒在内。

4,       迟脉肿疡脉迟,多为寒邪内蕴,气血衰少:溃疡脉迟,多是脓毒已泄,邪去正衰。

5,       数脉肿疡脉数,为热邪蕴结,其势正盛,或为酿脓:溃疡脉数,为热邪未尽,毒邪未化,正气已衰。

6,       滑脉肿疡脉滑而数为热盛,有痰,或为酿脓:溃疡脉滑而大,为热邪未退,或痰多气虚。

7,       涩脉肿疡脉涩,为实邪窒塞,气血凝滞:溃疡涩脉,为阴血不足。

8,       大脉肿疡脉大,为邪盛正实:溃疡脉大,为邪盛病进,邪毒难化。

9,       小脉肿疡脉小,为正不胜邪:溃疡脉小,多为气血肉虚。

2,触诊主要是利用手的感觉触摸局部变,以确定疾病的性质,范围,软硬,以及有脓,无脓等,触之高肿,灼热,疼痛,拒按者,多为阳证,实证:病变平坦,不热,不痛,或喜按者,多为阴证,虚证。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则要深入检查,确定性质,进行治疗。疮疡按之坚硬而无应指感的,为化脓:按之如鼓而应指的,为有脓。腹部的肿块,大凡为固定性压痛的,多为炎性肿块:而实质性的,压痛较轻,或无痛,质硬而固定的,多为肿瘤。

二,辨阴证阳证

对外科病的诊断是否正确,首先必须辨明它是阴证还是阳证,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1,                                                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

2,                                                病位深浅,病变于皮肉的属阳:发病于筋骨的属阴。

3,                                                皮肤颜色,红赤卫生员阳:紫暗或皮色不变属阴。

4,                                                局部病变温度,灼热属阳:不热或微热属阴。

5,肿形高度,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6,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慢的属阴。

7,       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根脚散慢或柔软如绵的属阴。

8,       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的属阴。

9,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稀薄或纯血水属阴。

10,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比较短:阴证的病程比较长。

11,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热象,而且溃后,毒随脓泄,症状逐渐消失:阴证初起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脓后尤其甚。

12,后预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良好{}: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不良{}

三,辨肿,痛,痒,脓

肿,痛,痒,脓是外科的主要症状,而且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不同,程度各异。

1,       肿多因经脉阴塞,气血凝滞所致,但起因不同,表现不一,红肿突起,范围局限,皮薄光泽,为气血充实,属阳证:肿势平坦,根盘散漫,为气血两虚,多为阴证。肿而不硬,触之发凉,皮色白而下泽或青紫者,为寒: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者,为风:肿而发肤光亮,按之凹陷,或有水泡者,为湿:肿块软如绵团或坚硬如石,不红不热者,为痰:肿而胀急,青紫色暗,见于外伤者,是血瘀。

2,       疼痛多因气血壅滞,运行不畅而成。由于邪正的盛衰,病因和病位的深浅不同,疼痛也有所差异。疼痛拒按,为实痛:痛而喜按,为虚痛:痛而皮色不红,不热,遇热痛减,为寒痛:痛而皮色发红,灼热,遇冷痛减,为热痛:痛而游走不定,为风痛:痛有定处,皮色青紫,为血瘀。

3,       痒多为风,湿,热,虫,血虚所致。遍身作痒,为风:痒而黄水淋漓浸淫四窜,为湿:皮肤灼作痒,为热:痒若虫行,浸淫漫延,为虫:痒而干燥脱屑,多为血虚。

4,       脓是皮肉之内热胜,肉腐蒸酿而成,也有因气血凝滞,久而不通,肌肉不得营养而成者。一般来说,局部不热或微热,隐痛,肿块较硬而无波动感,为无脓:局部灼热剧痛,肿块柔软,按之有波动感,为脓成,溃出之脓质稠,色黄鲜明,略带腥味,为气血充实:脓质为水,色泽不鲜而无臭味,多为气血不足:脓如米泔,或如败絮,气秽恶臭,多为气血衰败:脓色绿黑稀薄,为蓄毒日久,或损筋伤骨:脓由稠厚转为稀薄,为体质渐衰,一时难收,多为正虚不能胜邪:脓由稀薄转为稠厚,为正气渐复,有收敛之象,多为正胜邪却之证。

三,治  

外科治法分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临证时,除轻微的小病可单用外治法治疗外,大多是外治和内治作用。

一内治法

外科疾病的内治法,一般按疮疡初期,成脓期及溃散期三个发展阶段而分为消,托,补三个大法。

1,       消法消法应根各种疾病的致病因素及人体的气盛衰辨证,立法,遣方,用药。表邪者解表散邪,里实者通腑行滞,热毒蕴结者清热解毒,寒邪凝结者温经散寒,痰凝气滞者理气化痰,湿浊阻闭者燥湿行气,气滞不畅者理气行滞,瘀血内结者化瘀和营,皆属于消法范畴。

2,       托法托法在临床上又有托毒法和补托法的区别。正气不虚,脓肿将成而未成熟,或虽溃而排脓不畅,为了促使酿脓的肿疡趋于局限和促进脓毒外泄,可用托毒法,选用托毒透脓的方药:正气较虚,疮形平塌,肿势散漫,化脓迟缓,或溃后脓水稀薄,局部坚硬不消,可用补托法,选用补益气血和托毒透脓的方药,以扶助正气,托毒消肿。

3,       补法本法适用于溃疡的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的患者。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养肝肾。

二,外治法

外治法是动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直接作用于体表局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1,       药物外治法,此法包括熏洗法,涂敷法,掺搽法三种。

1,       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水或燃烧,熏洗患部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常用方法。常用的熏洗法是借助烟熏剂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之药力与热力疏通腠理,流通气血,或将药物水煎,酒醋浸泡后,取其药液熏蒸洗涤患处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上不论肿疡,溃疡都可使用:洗涤法,是用药物煎汤,用于患部以解除毒邪的一种外治法。对于具有红肿热痛之阳证肿疡者,可选用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马齿苋等:对于溃后脓水淋漓或腐肉不脱,可用黄柏煎水洗患处以去脓生新:对于手足癣等,可选用苦参,蛇床子,土茯苓等煎水外用以驱风,除湿,杀虫,止痒:对于血瘀疼痛,可选用红花,川芎,鸡血藤等煎水洗涤以活血止痛。

2,       涂敷法是将药物制成糊剂,软膏,油膏,膏药。丹锭等各种剂型,涂敷于患部之初起,或已溃,或溃后之处,以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常用外治法。一般将药剂涂于患处的较薄,敷于患处的较厚。薄型的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于勤换;厚型的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于少换。临床上常将蒲公英,地丁草捣烂涂敷患处,可以解毒消肿以治疗疮疡红,肿,热痛之证。玉枢丹酒磨涂患处,可散结消肿,解毒止痛,常用于痄腮,乳痈,毒蛇咬伤等证。金黄油膏,玉露油膏适宜于阳证肿疡,肛门周围痈疽等证。太乙膏性偏清凉,外敷患处可消肿清火,解毒生肌,适用于已溃或未溃之阳性疮疡。

箍围药也属于本法。此法古称敷贴。它是将某些具的箍集围聚,收束疮毒作用的粉剂,以蜜,饴,水等调成糊状敷于疮上,使初起的肿疡轻的可消,即使毒已结聚,也可使疮形缩小,使之局限,早日成脓破溃,达到引流的目的。临床上常用的金黄散,玉露散等箍围药,其药性寒凉,适用于红肿热痛的一切阳证。回阳玉龙膏药性温热,适用于不红,不热的一切阴证。

3,       掺搽法这是根据疾病的需要,将药物配伍成不同的方剂,研制成粉,掺于膏面或油纸上盖于疮口,或直接搽敷于疮口或捻入疮内的一种方法。掺药的种类很多,应用范围亦广,可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及肛门病等,具有消肿,散毒,提脓,祛腐,腐蚀平胬,生肌收口,定痛止血,收敛止痒,清热解毒之疗效。临床上以消散为主的掺药,有适用于阳证的阳毒内消散,红灵丹,七三丹,五五丹。以腐蚀和平胬为主要作用的,有白降丹,枯痔散,平胬丹,以生肌收口为主要作用的,有生肌散,八宝丹等。以止血为主要作用的,有桃花散,圣金刀散,三七粉。以清热收涩为主要作用的,有青黛散,三石散等。

2手术疗法:手术法包括开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五种,可针对疾病的不同情况分别选用。开刀法是用手术刀切开脓肿的手术方法。凡是一切外伤,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或溃后脓出不畅者,均可使用。烙法是用火针功烙器在火上加热后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外治法。其中火针烙法是将粗针蘸香油在火上烧红,剌入脓腔以使脓液排出,适用于肉厚脓深的阴证。砭镰法是用三棱针或刀锋在疮疡患处浅剌皮肤或粘膜,放出少量血液,使热毒随血外泄的一种传统外治法,适用于急性阳证,丹毒,红线疔等。挂线法是用线或药制线,适用于瘘管,瘘道或疮口较深,或生于血络丛处而不宜采用手术者。结扎法也是利用线的紧力促使患部经络阴塞,气血不通,适用于瘤,赘生物,息肉,痔,脱疽以及脉络断裂引起出血之证。

 

 

痈是一种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特征是;除少数初起皮色不红外,多现局部红肿热痛。结块范围多在6---10 厘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会造成陷证。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有许多名称,如生于颈部的收颈痈:生于脐部的收脐痈:生于臀部的收臀痈:生于委中穴的收委中毒:生于手背的收手发背:生于脚背的收脚发背。中医学的痈不是现代医学所称的痈,绝大多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及卵黄管残留症,脐尿管闭合不全面引起的继发性感染等疾病。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为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膏梁厚味,内部湿热火毒,或因皮肤创伤,邪毒乘虚而入,以致经络不通,气血壅遏,而形成肿块。热毒蕴结,故患部色赤灼热。热毒较盛,腐血烂肉则形成脓肿。一般发于身体上部的多夹风邪:发于身体中部的夹肝经郁火:发于身体下部的多夹湿邪。

{辨证论治}

1,       初起期

证候:初起患处皮肉之间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疼痛,表皮灼红,逐渐高肿发硬。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祛风清热,行气活血。

方药:仙方活命饮。

热毒较盛,加蒲公英,大青叶,生石膏。病位在下部的,加牛膝,苍术,黄柏,蓖解

2,          成脓期

证候:患处肿势高突,疼痛加剧,痛如鸡啄,按之应指,常伴有壮热不退,头痛,食少,口渴,尿赤,合秘。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

治法:清热活血,托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银花,连翘,蒲公英。

3,       溃后期

证候:患处脓出毒泄,红肿热痛明显减轻,消失。腐去新生,疮口收敛。亦有溃后脓水稀薄,创面肉芽不生,或四周根盘坚硬不消的。

治法:一般不需内治。体虚者宜调补气血等。

方药:托里消毒散。

外治法,初起期可用金黄散,以蜜,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或红灵丹掺太乙膏外贴。成脓期可切开排脓。溃后期如初溃用八二丹或九一丹纱条填塞,再外敷金黄散。

 

 

疽包括两种性质不同的疾患。一种是初起有头的,称为有头疽,即现代医学所指的痈。另一种是初起无头的,称为无头疽,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肌肉深部脓肿。本节只介绍有头疽。有头疽如生在脑后的收脑疽:生于背部叫背疽:生于少腹的叫腹疽。

{病因病机}

从外而起者,多由于外感风温湿热之毒,使气血阻滞,毒邪凝聚肌肉之内而成。从内而起者,多因七情内郁,气郁化火,或劳伤精气,水不济火,火邪炽盛:或平素恣食膏梁厚味,湿热火毒内生,以致脏腑蕴毒,发为有头疽。体虚之人易患本病,既病之后又难康复。

{辨证论治}

1,       初起期

证候:初起出现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以后渐向周围扩大,脓头增多,状如莲蓬,色红灼热,高肿疼痛。常伴有寒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薄白或黄,脉滑数。

治法:祛风清热,活血行气。

方药:仙方活命饮。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热毒炽盛,加黄连,板蓝根。

2,       溃脓期

证候:疮头开始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在10---12厘米以上,此时多伴有高烧口渴,尿赤便秘。如脓液畅泄,腐肉脱落,则病情好转,全身症状也随之减轻或消失。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行气,托毒透脓。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黄连,黄芩,栀子。

阴液不足,火毒草炽盛,呈现疮形平塌,根盘散漫,疮色紫滞,干枯无脓,疼痛剧烈,腐肉难脱的,当清热解毒,养阴凉血,方用清营汤合黄连毒汤。

3,       收口期

证候:患处脓腐渐尽,新肉生长,疮口逐渐愈合。此时一般全身症状消失。

治法:一般不需内治。若气两亏,生肌缓慢的,可补气血。

方药:八珍汤

外治法:初期脓头处用五五丹,其他可用金黄散,以蜜,水调成糊状,外敷。溃脓期溃口用八二丹,肿块处用金黄散外敷。若脓出不畅,可扩创引流。

 

 

疗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征是好发于颈后发际,背部和臀部,结肿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厘米左右。疖有黄白色脓头的叫有头疖:结肿无头的收无头疖。又依据发病原因的不同,有暑疖,蝼蛄疖{俗称“蟮烘头”},多发性疖之称。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是因恣食膏梁厚味,火热内生,气血壅滞而成。暑疖多因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而成:或因夏秋气候潮湿炎热,汗出不畅,暑热汗湿郁于肌肤而引起痱子,复经抓破染毒而转成本病。蝼蛄疖多因暑疖治疗不当,疮口太小,脓流不畅,引起脓毒潴留所致;或因护理不慎,抓破碰伤,以致脓毒旁串,加之头项皮肉较薄,患者又多体虚,故易相互蔓延,腐蚀肌肉,串空头皮,遂成本病。多发性疖多由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于皮肤而成。

{辨证论治}

证候:初起皮肤潮红,次日发生肿痛,突起根浅,范围多在3厘米左右。有头疖先有黄白色脓头,随后疼痛增剧,自行溃破,肿痛逐渐减轻。无头疖是疖肿无头,红肿疼痛,约3---5天成脓。单个疖般无全身症状。疖若发生在夏秋之季,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为暑疖。儿童,产妇生痱子,抓破染毒也可形成疖。疖病可伴有发烧,烦渴,尿赤便秘,苔黄脉数。暑疖治疗不当,溃破脓出,其口不敛,日久头皮串空:或疖肿根脚坚硬,溃破出脓,坚硬不退:或溃口愈合,过一段时间还会复发,往往一处未愈,它处又生,则形成蝼蛄疖。疖在一定部位,反复发作,缠绵经年不愈的,为多发性疖。

治法:单个疖不必内治。暑疖宜清暑,化湿,解毒。蝼蛄疖若体虚的,健脾养阴。多发性疖宜祛风,清热,除湿。

方药:暑疖用清暑汤加黄连,青蒿,鲜藿香。蝼蛄疖用石斛,淮山药煎水服。多发性疖用防风通圣散。

外治法:初期可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芙蓉花叶捣烂外敷;或用金黄散,以蜜,水调成糊状,外敷患部,药干则换。脓成则切开引流。溃后用太乙膏掺九一丹贴疮口每日1次。

 

丹 毒

 

丹毒是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粘膜内的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感染疾患。其特征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丹毒生于头面的,称为抱头火丹:生于躯干的。称为内发丹毒:生于下肢的,称为腿游风,流火。另外,发生于新生儿的,叫赤游丹。

{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于素体血分有热,或外感火毒,或因皮肤粘膜破损,邪毒乘虚而入,使热毒暴发于肌肤,不得宣泄,气血壅滞所致。发于头面的多夹风邪;发于躯干的多夹肝火:发于下肢的多夹湿邪。

{辨证论治}

证候:初起即觉全身不适,恶寒发热,局部先起小片红斑,很快蔓延成大片鲜红斑块,其边缘稍凸起,与正常皮肤有明显分界,压之色退,放手后即复原状,灼热疼痛。在红斑片向四周扩散的同时,中央部分可逐渐痊愈而褪为暗红或棕黄色,发生脱屑,周围部分也随之逐渐复原。若热毒炽盛,毒邪内攻,可出现高烧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

发于头面者,加蝉蜕,重用僵蚕:发于躯干者,加龙胆草:发于下肢者:加黄柏,萆解。新生儿患者用清热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毒邪内攻,则用清瘟败毒饮。

外治法:用金黄散,以蜜,水调,冷敷患处,每日1---2次。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处,并有此处未愈,彼处又起,漫肿疼痛,皮色如常的特征。流注发于夏秋之间的叫暑湿流注;非夏秋之间发生的叫湿痰流注:产后恶露停滞,或跌打损伤引起的叫瘀血流注:由于生疮疖后引起的叫余毒流注:流注生于髂窝部的又叫髂窝流注,或叫缩脚流注。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于肌体抗病能力减低,暑湿之邪内侵:或外感风邪,湿痰内阴于肌肉之内所致。营卫不和,气滞血凝,而成暑湿流注,湿痰流注:疔,疖,痈肿,疹毒等失于诊治,或挤压,碰伤,使毒邪走散,留于虚处,邪毒结滞不散,导致脓肿,而形成余毒流注:跌打损伤,瘀血凝滞,或产后恶露不尽,流注经络,气血壅阻,内腐成脓,而成瘀血流注。

{辨证论治}

1,       初期

证候:开始时在四肢近端或躯干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漫肿色白,微热,约2---3天后肿胀灼热明显,可触及肿块,常有寒战高热和关节疼痛,食欲不振。发于夏秋的,多伴有胸闷,渴不多饮。苔白腻,脉滑数。患疔,疖等引起的,多伴有口渴喜饮。舌苔黄腻,脉洪数。瘀血停滞的,多发于小腿,大腿之处。苔薄腻,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

患暑湿流注的,加藿香,佩兰,青蒿,六一散,醒消丸,湿痰流注,加苍术,半夏,陈皮,茯苓,余毒流注,加生地,丹皮。瘀血流注,加丹参,红花,桃花仁。

2,       成脓期

证候;肿块增大,疼痛加剧,约2---3周左右肿块中央微红而软,兼见高热不退,时时汗出,口渴欲饮。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透脓。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银花,紫花地丁,茯苓,归归,穿山甲,皂角剌。

3,       溃脓期

证候:溃后流出黄稠或白粘脓水,肿硬疼痛渐消,身热减退,食欲增加,经2周左右,脓尽疮口愈合。

治法:溃后一般不需内治。若有继发现象的,仍按前法得期处理。

方药:托里消毒散。

外治法:初期外用金黄散,以蜜,水调敷。成脓期归切开引流。溃脓期先用八二丹纱条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外盖太乙膏。肿块未消失时,仍可外敷金黄散。

 

 

 

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一种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往往发生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其中尤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本节仅介绍常见的外吹乳痈。

乳痈多为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多由乳头破裂,不能吸尽乳汁:或乳头内陷,哺乳时剧痛,影响充分哺乳:或乳多饮少:或产后乳络阻塞,这些均能导致乳汁积滞外流不畅,瘀而成痈。亦有因情志内伤,肝气不舒,饮食不节,脾胃失调,阳明积热,以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肿块,热盛肉腐而成脓的。

{辨证论治}

1,       郁乳期

证候:乳房肿胀触痛,其色发红或不红,内有肿块,乳汁排泄不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胸闷,食少,口渴。舌苔薄黄,脉弦浮数。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散结。

方药:瓜蒌牛蒡汤。

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知母:乳汁壅滞者,漏芦,王不留行,穿山甲:断乳后乳汁饔胀者,加山楂,生麦芽:产后恶露不净者,加归归,川芎,益母草。

2,       酿脓期

证候:肿块渐增大,硬块明显,皮肤焮红。高热不退,并有特续性搏动性疼痛,此为化脓征象:肿块中心变软,按之有波动感时,多已脓成。治法:清热解毒,通乳透散。方药:透脓散加蒲公英,银花,漏芦等。

素体不虚者,去生黄芪。

3,       溃脓期

证候:破溃出脓后,一般体温正常,肿痛消退,溃口逐渐愈合。体虚患者,溃后脓汁清稀,收口迟缓,伴有面色少华,倦怠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这次有传囊乳痈者,即脓出肿痛不减,发热不退,是因脓液及其他乳络{腺叶}所致。

治法:溃后一般不需内治。若体虚者,当补气养血,扶正托毒。传囊乳痈者,可按郁乳期,酿脓期处理。方药:体虚者,托里消毒散。

外治法:郁乳期乳汁不得宣泄的,施乳房按摩术,使乳络疏通,乳汁畅泄排尽蓄乳。肿块处敷蜜水调成糊状的金黄散,药干则换。酿脓期采用放射形切开引流。溃脓期用八二丹纱条引流,肿块处仍敷金黄散,脓尽用生肌散掺溃面,外盖白玉膏。

 

 

 

 

瘰疬是发生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局部表现结核累累似串珠,故称瘰疬。常见于儿童和青年人,好发于颈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不红不痛,逐渐增大串生,累累如串珠,成脓时皮色暗红,溃后脓水清稀,每夹败絮样物质,往往此愈彼溃,形成窦道。

瘰疬多为现代医学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盖因病机}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侮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结于颈项成此病。日久郁而化热,热盛腐烂血肉而成脓。素体阴亏,阴虚火旺,灼津成痰,痰火凝结成本病。

{辨证论治}

1,       初期

证候:颈部一侧或两侧结核如豆,一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痛不热。

治法:疏肝养血,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夏枯草,海藻,百部。

2,       中期

证候:结核增大,与表皮粘连,或相互融合或块,推之不动。如果液化成脓,则皮色转暗红而微热,按之有轻微波动感。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养血,胀毒透脓。

方药: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夏枯草,生黄芪,皂角剌,穿山甲。

3,后期

证候:结核溃破,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创口呈潜行性空腔,创面肉芽灰白,四周皮色紫暗,可形成窦道。如脓水转稠,肉芽红润,表示即将愈合。溃破日久,脓水淋漓,气阴亏损,多有潮热,盗汗,咳嗽,面色苍白,头昏,疲乏。

治法:滋阴益气,生肌敛口。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党参,地骨皮,夏枯草,生牡蛎,麦冬,百部。

外治法:初期用阳和解凝膏加黑退消贴盖,5---71换。中期可从正常皮肤穿入抽脓。可考虑切开引流。后期初溃用五五丹或七三丹纱条填入溃口,外敷金黄散或金黄膏。如肉芽转红润,用生肌散布溃面,外盖白玉膏。如有窦道,可用千金散药线去腐生肌或手术去除坏死组织。

 

 

 

脱疽是一种筋脉受累,趾{}节坏死脱落的慢性病,又称脱骨疽。本病好发于四肢末端,尤以下肢多见,患者多为男性青壮年。

脱疽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血栓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性坏疽,糖尿病坏疽等。但现在临床上的脱疽,多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病因病机}

脱疽多因情志内伤,脾气不健,肝肾不足,寒湿侵袭,外伤及吸烟等剌激,使脉络痹塞,气血受阻而致。但寒冷剌激是本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四肢为诸阳之末,寒主收引,凝滞,更易使肢端经络痹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气血瘀滞则皮色紫暗,不得气血温煦,濡养,则发冷,麻木,苍白,步履不便,趾{}节坏死,脱落。若郁火化热,热盛肉腐,伤筋损骨,则趾{}节更易坏死,脱落。

{辨证论治}

1,       寒湿型

证候:患肢初期沉重,酸痛,步履不便;继则局部发冷,麻木,疼痛加剧,皮色苍白,喜暖畏凉,有时出现间歇性跛行,跌阳脉减弱或消失。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面迟。

治法:温阳通脉,散寒除湿。

方药:阳和汤加当归须,川芎,赤芍,鸡血藤,炙黄芪,木瓜。

2,       血瘀型

证候:患肢暗红或紫红或青紫,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苍白,足背皮肤,肌肉萎缩,趾{}甲变厚,汗毛脱落,患肢持久性静止痛,尤以夜间为甚,跌阳脉搏动消失,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沉细而涩。

治法: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穿山甲,水蛭,虻虫,地龙,乳香,没药。

3,       热毒型

证候:患肢皮肤暗红而肿,跌阳脉搏动消失,患趾{}如煮熟红枣,渐变紫黑,向外蔓延,甚则五趾相传,彼及脚背,肉枯筋萎,呈干性坏死,溃破腐烂,创面肉色不鲜,疼痛异常,如汤泼火烧。多伴有发烧,口渴,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止痛。

方药:四妙勇安汤合顾步汤去党参,黄芪。

疼痛剧烈的,如酲消丸,乳香,没药,玄胡。

4,       气血两虚型

证候:久病面容憔悴,萎黄消瘦,神情倦怠,心以貌取人气短,自汗,患肢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脱屑,趾甲干燥肥厚。坏死组织脱落后,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生长缓慢。舌质淡,脉沉细面弱。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人参养营汤加川膝,丹参。

5,       肾虚型

证候:精神萎缩,面色晦暗,是半身热而下半身寒,口淡不竭,头晕腰痛,筋骨萎软。舌光或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益精。

方药:肾阳偏亢者,右归丸:肾阴偏虚者,知柏地黄丸。

外治法:初期,中期用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或用当归,独活,桑枝,威灵仙煎水熏洗,每日一次。后期溃面小者,外用生肌膏保护创面:溃面大的,坏死组织难以脱落,可用九一丹掺红油膏外贴:脓腐,死骨脱落,创面洁净时,用生肌散掺白玉膏外贴。

 

痔是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下静偏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 软静脉团。由于发生部位不同,临床上又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本节仅介绍内痔与外痔。内痔生于齿线以上好发于载石位的3711点处,多为无痛性软团块,常出血,严重的可脱出肛外。外痔发于齿线以下,表面盖以皮肤,不易出血,多有疼痛及异物感。

{病因病机}

痔多因饱食酗酒,过食辛辣肥甘,以至湿热内生,蕴蓄大肠,下迫肛门:或久坐久立,或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泻痢:或妊妇多产:或腹部症积和肛门,直肠局部病变,皆可使气血不畅,血液回流受阻,邪热与血瘀结滞,郁积而成。

{辨证论治}

1,       内痔

1,       一期内痔

证候:痔核较小,质柔软,色鲜红或紫红,大便时痔核不脱出肛外,便后出血,血色鲜红。

治法:清热润燥,凉血止血。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火麻仁。

2,       二期内痔

证候:痔核较大,呈紫暗色,便时痔核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回复,排便时易出血,血量较多。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风。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加黄柏,秦艽。

3,       三期内痔

证候:痔核较大,较硬,呈灰暗色,便血较少,大便时经常脱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下蹲时也易脱出,需平卧,热敷或协助才能回复。若痔核脱出嵌顿时,可致持续性剧痛,痔核糜烂,坏死。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四顺清凉饮。

便血,加地榆炭,槐角:疼痛明显,加延胡索。面色?白,四肢无力,宜调补气血,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八珍汤。

外治法:

1,熏洗法与外敷法,用五倍子汤或苦参汤熏洗,或消痔散敷患处,具有活血消肿,止痛止痒,收敛止血,清火等作用。

2,       手术法,手术方法很多,有注射法,插药治法,结扎疗法等。

3,       外痔

这里只介绍结缔组织外痔和血栓性外痔。

1,       结缔组织外痔

证候:肛缘处有赘生皮瓣,质地柔软,一般不痛,不出血,仅肛门有异物感。感染时则肿胀,疼痛,俟肿用消失后,赘皮依然存在。

治法;一般不需内治,但发炎疼痛时,可清热解毒。

方药:槐花散加苦参,生地,丹皮,甘草。

外治法,当外痔肿痛时,可用五倍子汤煎水熏洗,或外敷黄连膏。反复发炎,或赘皮过长而影响清洁卫生者,可以手术切除。

2,       血栓性外痔

证候;多生于肛门左右两侧,为青紫色圆形硬结,触痛较甚,自觉肛门有异物感。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凉血地黄汤。

外法法,初起用五倍子熏洗,若疼痛减轻而血块不能吸收者,可切开排出瘀血块,再用生肌散收口。

 

湿 

湿疹是一种反复发作对称性多形性,以瘙痒为特征的皮肤病。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大类。其特征是;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瘙痒,反得发作,易演变成慢性。

中医学根据湿疹发病部位及其症状特点而有不同名称。泛发性的称为浸淫疮,血风疮,粟疮:局限性地发生在耳部,阴囊,四肢屈侧,乳房,脐部,手部的,分别称为旋耳疮,肾囊风,四弯风,乳头风,脐疮,病疮。另外,发生在婴儿的叫胎?疮。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所致。风盛则痒剧:湿热蕴蒸肌肤,则起水疱,疱破则滋水淋漓,:热盛则迫血妄行,溢于肌肤而起红疹,红斑。盖久,滋水常流,热伤营血,以致阴血亏耗,肌肤失养,则皮肤粗糙,肥厚,脱屑。

{辨证论治}

1,       急性湿疹

证候:起病急骤,皮肤很快出现红斑,红疹,水疱,脓疱,剧痒,搔破则引起糜烂,渗液结痂。舌苔多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方药:萆解渗湿汤加苦参,地肤子,白鲜皮。

发于上部的,加蝉蜕,桑叶,菊花:发于中部的,加龙胆草,黄芩:发于下部的,加牛膝,车前子。

2,       亚急性湿疹

证候:多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红肿,渗湿减轻,患处出现鳞屑。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除湿,养血祛风。

方药:消风散。

3,       慢性湿疹

证候:皮肤肥厚,粗糙,脱屑,皮色暗红或灰白,间有糜烂,渗液,奇痒,晚间尤甚。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方药:四物汤加帛首乌,胡麻仁,防风,荆芥,蝉蜕,白鲜皮。

外治法,急性湿疹用苦汤温洗,或患处冷湿敷。亚急性湿疹仍用苦参汤温洗或患处冷湿敷,也可用青黛散调香油涂擦。慢性湿疹用青黛散油膏外搽,再加用热烘疗法。

 

荨 麻 疹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其特征是:皮肤上突然发作或迅速消退的形如麻疹,或扩大成片融合的色鲜红,或苍白的风团,发无定处,忽起忽消,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

中医学因其时隐时现,故称为瘾疹。因其遇风易发,民间又称为风疹块。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平素体弱,气血不足,以致血虚风动,或气虚卫外不固,风邪夹热或夹寒,乘虚侵入所致。也有先天禀赋原因,或食入鱼,虾,蛋等易动风燥火的食物或药物,以及某些有肠道寄生虫的患者,皆可导致肠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而发本病。

{辨证论治}

1,       风热

证候:风团色赤,遇热则发,得冷则减,患处热灼,剧痒。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

方药:消风散。

2,       风寒

证候:风团色白,遇冷或风吹则发,得热缓解,剧痒。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方药:荆心败毒散合桂枝汤。

3,       脾胃湿热

证候:出现风团时,伴有脘腹疼痛,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祛风通里,清热除湿。

方药:防风通圣散

4,       血燥

证候: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或数年不愈,日轻夜重,或劳累加重,常伴有少寐多梦,头昏目花。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或濡细。

治法;养血,熄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

5,       毒热

证候;风团散布全身并呈大片鲜红色,瘙痒剧烈,常伴有寒战烧,口渴喜冷饮,心烦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溏。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营解毒,祛风止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生石膏,知母,大黄,生地,赤芍,苦参,地肤子,蝉蜕。

外治法,用苦参汤温洗,或香樟木,蚕砂各30---60克或?草,苍耳草,凌霄花,冬瓜皮等适量,任选一二味,煎汤熏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