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像毒品一样的男人,让人欲罢不能

 平淡水的平凡 2017-03-24


文/电影工厂

大家好,我是人见人爱,地表最帅的小叨。


今天要讲的,是一部容易被人忽略的好片。


说它是中国为数不多质量上乘的犯罪片,一点也不为过。


《边境风云》



讲真,看完它真的让我回味好久好久。


比起主演孙红雷,我更想先说说这部戏的导演/编剧程耳



对于程耳,大家应该不会陌生。


毕竟去年《罗曼蒂克消亡史》凭借他的名字就集齐了华语大半江山的超豪华明星阵容。


原因只有一个:剧本好。


他是个实打实的作者导演,跟如今华语圈里许多什么热就拍什么的工匠,是天平的两端。


他可以说是真正的电影艺术大师。


他1999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作品《犯罪分子》被公认为北影历史上最强毕业作品。


程耳迷恋犯罪,黑色题材,擅长叙事突破的他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虽然商业,但不留俗”是他的艺术追求。


在《边境风云》中程耳画好了框架。


第一章:狗      (吠叫的牵引)

第二章:往事  (风云的伊始)

第三章:女儿  (悲剧的假象)

第四章:往事  (宿命的静待)



《边境风云》拥有一个四段式的结构,复杂的结构可能会让一些观众看得云里雾里的质疑,但结构是电影特有的一种魅力。



边境风云》讲述的是一部有关在中缅两国的边境地带贩毒的故事。



孙红雷饰演的毒贩一开始与大佬在内陆贩毒,由于事情败露。


大佬当场被警察击毙。



而他留了一个心眼将剩下的毒品藏在了牙科医生的家。



好巧不巧这一幕正好被牙科医生的女儿小安撞见。



于是他便劫持了女孩小安为人质,将她带回了缅甸。


故事接下来的走向有点《这个杀手不太冷》相结合的样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叔与萝莉。


小安跟随着大毒枭在缅甸平凡的生活着。


少女爱上了绑架犯。


正如《边境风云》海报上说的那样:绑架我,爱上你.....



她不仅怀上了大毒枭的孩子。


还希望与他同生共死。


有人将这种感情称之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就像《色戒》中的王佳芝,她恨透了易先生。


最后却用生命救他一命。


因为她爱上了他。



也许这种极端的畸恋在他们认为是“真爱”,但其实这是一种病态的感情。



但在当事人看来,这就是爱。


哪怕与父母决裂,也要与他生活在一起。



是,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这个大毒枭无论是哪方面都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


但他真的坏吗?


他曾两次将枪口对准小安父女俩。



但在最后那一刻,他放弃了,他没有杀他们,反而费尽心机为他们留一条活路。



当他发现小安父亲的鞋底装有警察安的追踪器之后,他第一反应是救他。



把安有追踪器的皮鞋在地上蹭,由此骗警察假装杀死他。


因为毕竟这是他最爱的女人的父亲。



其实有关鞋的描写。


影片不只这一处,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张默扮演的警察去缉拿杨坤所扮演的毒贩时,在门口轻轻的将鞋脱掉。



然后放在门口,以为他就站在那里。


一阵乱枪过后,杨坤所饰演的毒贩心安理得的出来了。



就在他出门的那一刻,也被捕了。



就在他被捕的同时,孙红雷准备最后干一场大的,然后便金盆洗手。



他知道最后交易的时候有警察来,最后这场戏也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场戏。


比起三人飙戏我更喜欢孙红雷的沉稳,聪明。



在最后那一刻他试图祈求警察能够放他一条活路。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但是大毒枭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放毒品的箱子里他提前放了一把枪。


于是孙红雷与杨坤这两个毒贩配合默契,直接干掉了警察。



就在最后那一刻,没想到杨坤反水。


人可以走,钱留下。



哎,做人呐,就不能太贪心。


枪里没子弹了吧,自作孽不可活。



一声枪响,便应声倒地。



不得不说,孙红雷最后这步伐简直太帅气。


太喜欢这个反转结局。


然而反转并没有结束.....



最后在机场看见小安的那一刻。


他笑了。



在我以为电影就这样完美结束的时候,小安父亲扶着女儿手的那一瞬间,埋下了伏笔。


结局怎样?


自己去看啊!


影片看到最后有人会说,剧里的人为什么都不怎么说话?这到底是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呢?


我可以毫无疑问的告诉你,这绝对是一部好电影。


如果说毒枭这辈子就爱了一个女人,那便是小安。


他用他的生命护她周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