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铜元图案的文化意义

 昵称73575260 2021-01-28

中国铜元始铸于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 。河南铜元始铸于光绪三十年。是年,河南巡抚陈夔龙奏准在开封设铜元局。光绪三十二年,开封铜元局改名为度支部造币汴厂,至光绪三十三年,月造额达48 万枚。后清政府限制铸额,规定河南月造铜元30 万枚。至光绪三十四年二月,河南造币厂共造十文铜元2. 3 亿枚。

民国初年,控制河南的军阀督抚为支付巨额的军政开支,铜元铸造数额骤增。民国二十年( 1931) ,河南铜元局改名机器制造局,至民国二十二年秋,因铜源断绝,造币机构被撤销。

清朝末年,河南主要铸造面值十文的铜元。光绪三十四年,造有一文小面额铜币,但数额很小。清末河南十文铜元,有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两种。光绪元宝铜元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币面中央采用太极图,太极图有阳刻、阴刻、直刻、横刻等多种; 背面分别为水龙和云龙两种龙纹图案。大清铜币按部颁模式铸造,面中心有一“汴”字,有“丙午”、“丁未”、“戊申”十文, “己酉”二十文、十文、五文和二文, “辛亥”十文等。另有一种宣统年间的“己酉” “汴”字一文币,但仅为样币。河南“己酉”大清铜币是清代地方所铸同一纪年的铜元中面额最多的一种, “辛亥”十文“大清铜币”则为河南所独有。

民国时期河南所造铜元主要是中华民国双旗铜币,基本图案是: 正面分别为嘉禾图案和“中华民国”以及纪值文字,背面为交叉双旗图案,面值有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等。民国二十年,河南曾造五十文和百文两种面值的党徽铜币,但铸造量较少,存世不多。此外,民国时期,河南还造过面值五百文的镀锡样币。

民国时期河南铸造的铜元,在中国铜元中具有显著的特色,其面额种类之多,花纹图案之繁,反映了当时河南执政者的更迭和政局的动荡。河南铜元图案设计,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义与突出的政治色彩。本文主要通过对河南铜元关于太极图、菊花图的设计来对河南铜元图案设计所表述的这些意义略作探讨。

一河南铜元“光绪元宝”的太极图案

河南“光绪元宝”铜元铸于光绪三十年至宣统元年( 1904 ~ 1909) 。正面有“河南省造”、“光绪元宝”、“当制钱十文”等铭文,中有太极图。背有“H0 - NAN” ( 河南) 、“TEN CASH” ( 十文) 等文,中有龙图。龙图分水龙、旱龙、八星水龙、大清龙等。

清代,以龙图为铜元的主要图案的情形十分普遍,但以太极图为铜元的图案,则显得少见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清代,自广州仿香港“香港一仙”铜币铸造铜元后,各省相继纷纷效仿,河南是铸造铜元较晚的省份之一。在模仿他省铜元样式铸造河南铜元时,为突出河南铜元的地方特色,设计者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太极图。太极图有周敦颐太极图、先天太极图( 天地自然之图,俗称阴阳鱼图) 、古太极八卦图( 先天太极图带八卦符号) 、来知德太极图、清端木国瑚太极图等。今常见的为先天太极图和古太极八卦图,阴阳鱼“太极图”,有“先天图”、“河图”、“古太极图”等称。

太极图与道教有关。道教是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其思想渊源于伏羲、周公、孔子创立的《易经》。伏羲造八卦,周文王创六十四卦,孔子为易经作《易传》,对中华文化产生有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曾任周守藏室柱下史,在王都洛阳长达30 余年的老子,通过对大量图书文献的整理,谙熟掌故礼仪、为政之道和天地自然之变,后老子写成了5000 余言的《道德经》,首创了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与唯物主义的道家学说。后来,道教尊奉老子为始祖,奉《道德经》为经典。

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河南洛阳老城西北隅4 公里北邙山翠云峰的上清宫,相传为太上老君炼丹之处。唐干封元年( 666) ,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开元二十九年( 741) 诏令两京诸州置庙祭祀,因而上清宫又叫玄元皇帝庙,后人又追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所以也称老君庙。金元时期上清宫已废,后多次重修。上清宫南边和邙山岭下,有玉清、下清二宫。

太昊伏羲氏是中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人物,距今约8000 至6000 年。汉代以来,太昊伏羲氏便被称为“百王先”,为“三皇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安葬之地,县城以北的蔡河边,有太昊陵。道教发源于河南,最受道教尊崇的开山祖帝伏羲氏建都治天下于河南。河南省鹿邑县是道教的始祖老子的故里和道家修士陈抟的出生地,自古被称作“道德真源”。

河南在中国道教产生和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道教及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与影响,足可作为历史文化浑厚的一种象征。因此,相对他省铸造铜元较晚的河南,用阴阳鱼太极图作为铜元的主要图案之一,一方面反映了河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独特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折射出铸造者落人之后的一种在精神文化上的自尊。这与当时流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自货币产生以来,所有货币上的图案纹饰、文字等,均反映着当时铸造者的意愿、思想和意识,以及与其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如果说近代中国铸币所采用的龙的图案是中国、清朝和中国文化的象征的话,那么,透过河南铜元上所用的太极图,大概可窥见到当时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的一斑。河南铸造的光绪元宝铜元的太极图,有横阴阴太极、横阴阳太极、竖阴太极、反阴太极、横大阳太极、横小阳太极、竖阳太极、斜阳太极等多种图形 。以不同的太极图、钱文书写、花饰和不同的龙图来区分,河南光绪元宝铜元的版别十分复杂。

中国铜元上使用太极图案,并非仅见于河南铜元。1911 年10 月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西的革命党人于九江和南昌发动起义。为纪念、宣传“辛亥革命”,江西造币厂把当时铸行的“辛亥大清铜币”改铸为“辛亥大汉铜币”。该币正面中铸阴文“赣”字,环铸“大汉铜币”及珠圈,上铸“江西省造”,下铸“当制钱十文”,两侧左“辛”右“亥”。背面边缘环铸有9 颗大星,环内环铸9 颗小星,正中为太极图。钱币学界称此图为18 星图。18 星图是当时革命军的军旗图案,18 颗星象征当时我国长城以南汉族传统疆域的18 个省。该币为红铜质,是当时最早体现革命政权的铸币,因铸时短,铸额少,故传世极少。根据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以及该币“大汉铜币”的币名、18 星图来看,其使用太极图的用意,当为以之来象征汉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具有排满兴汉之意味,与河南铜元铸太极图的用意,颇有不同。

在河南光绪元宝铜元使用太极图之前,我国已出现使用太极图的机制币。光绪十年( 1884) 吉林省继上海( 咸丰六年,1855 年,“上海银饼”) 后,始用从国外购置的机器铸造银元,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吉林机器局改为银元局,自光绪二十六年( 1900) 至二十九年( 1903) 铸造的光绪元宝库平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等多种银币上,铸有不同图案的太极图。光绪三十年后,吉林铸造的银币图案,则不再使用太极图。是年,河南省开始铸造有太极图的光绪元宝铜元。吉林是清的龙兴之地,在清朝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河南是中国黄河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在中国封建王朝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际,先后使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图案标志,其寓意令人深思。

二民国时期河南铜元的菊花图案

1911 年辛亥革命后,河南铜元局开始铸造民国铜元。河南民国铜元除了使用当时各地常用的双旗等图案外,还使用了颇有特色的图案——菊花图。

按面值分,民国河南铜元的面值有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等六种,其中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面值的铜元,均有菊花图案者。

当十铜元正面铸有“中华民国”、“当十铜元”字样,中间为菊花图,左右有嘉禾纹饰。

背有英文“HO - NAN” ( 河南) 、“TENCASH” ( 十文) ,中为五色旗与十八星旗交叉图。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铜元的图案设计与当十铜元基本相同,只是文字、旗帜、花形、纹饰绘刻略有不同。河南铜元币面的菊花图,位于币正面的中间,是图案的主图,这与湖南省民国铜元上的菊花图案位于双旗交叉之间,并非主图,且置于币的背面颇不相同。河南铜元使用菊花为铸币的主要图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根源。

菊花在我国已有3000 多年的栽培历史,人们在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菊文化。菊花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重要地位与价值。《礼记·月令》载: “秋季之月,鞠有黄华”。从屈原《离骚》的“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陶渊明《饮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从重阳佳节的登高饮菊花酒,到建筑、器物绘画等对菊花的艺术再造,菊花给中国人以太多的精神文化享受,中国人赋予菊花太多的人生情感。

民国时期,河南的省会在开封,河南的铜元局也设于开封。自古以来,开封就有种菊赏菊的民俗盛事。据史载,早在南北朝时,开封就已种植菊花了。宋时,东京开封的菊花享誉全国。《东京梦华录》卷八《重阳》载: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北宋都城开封赏菊的胜景,至南宋得以进一步发展。《梦梁录》卷五《九月》云: 南宋杭州,据每年贯例, “禁中与贵家皆于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其菊有七八十种,且香而耐久”。菊花会、赛花会等赏花活动之盛,促进了菊花的种植和研究。

宋代,彭城刘蒙的世界上第一部菊艺专著《菊谱》问世,全书共记菊花36 个品种。后来史正志的《菊谱》、范成大的《范村菊谱》、沈竞的《菊名篇》、史铸的《百菊集谱》相继问世。据《杭州府志》记载: “临安有花市,菊花时制为花塔”。范成大的《范村菊谱》载:“吴下老圃,伺春苗尺许时,掇去其颠,数日则歧出两枝,又掇之。每掇益歧,至秋,则一干所出数千百朵……”。

明清时期,开封一直延续着养菊、赏菊之风,在今开封禹王台公园所保存的清“干隆御碑”上,还有干隆皇帝南巡开封禹王台赏菊时,留下的“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诗句。迄今,菊花已成为开封市花,并于每年10 月18 日至11 月18 日举办开封“菊花花会”,已经连续举办了30 届。

在清灭民国兴起之际,在变革动荡的年代,昔日故都的辉煌似乎在远方呼唤。面临百废待兴的山河,抚今追昔,身处菊花盛开的开封,把这种开封以及国人都十分喜爱菊花置于铜元之上,借以表达那些花的蕴意,传达中华古老而又常青的文化,应为非常自然之举。

结语

以机器制造技术取代浇铸币技术,在中国铸币史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由于中国是使用铜铸币历史最长的国家,更由于中国使用2000 余年的方孔圆钱,是以文字、币形而非以图饰为图案的,故对机制铜元图案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遗憾的是,目前学者及一些爱好者对铜元的研究,多把注意力置于图案细微不同等的版别方面,对其文化意义及铸造技术的研究,则显得较为薄弱或不足。有感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贸然对河南铜元图案所体现的文化意义略作探讨,以期能引起学界对此课题的关注。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2年第一期,有删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