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凯做到了把水墨推向国际。——阿瑟·丹托(国际艺术史学家) 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和它的社会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何面对新的世界格局,从理论上来阐释传统艺术的价值,从实践中来发掘这种价值的潜力,是现当代中国艺术家的重要使命。 作 者 简 介 潘公凯:著名艺术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潘公凯水墨作品尺幅巨大、气势磅礴,曾在英、美、法、加、意、日等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等作品。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潘公凯先生身兼艺术家与理论家二任:在理论研究上,自1980年代初,他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画未来学意义的深入思考,提出的中、西两大艺术体系“互补并存,双向深入”的学术主张,撰述的一系列关于中西绘画比较及中国画传统核心价值的文章,亦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新近完成的《中国笔墨》一书,更是将“笔墨”——这一中国绘画的核心观念与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宏观的历史考察,揭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演化过程。 潘公凯创作状态 潘公凯在其当代水墨艺术实践中,践行着自己在理论上的学术主张,在对笔墨传统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参悟基础上,坚持以笔墨书写的方式直抒胸臆,展现品性,在巨大尺幅的作品挥洒创作中,兼寻传统温厚文雅的精妙意趣。 潘公凯的当代水墨作品在气势磅礴的当代视觉冲击中,饱含着传统文化高雅的格调和深远的意境,既传承了中国文人画的率真、精妙之趣味,又与当代文化情境形成了自然恰当的融合互动,具有独特的当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张力,是大写意中国画在当代发展转型的一种难能可贵的探索与可能。 作 品 赏 析 《融》 《融》(或《雪融》)也令我印象深刻,以英文字母组成的雪片落在中国水墨画成的荷花上,化作营养被荷花吸收,荷花保持了自身的形态,储备了雪水的营养,在来年春天又再次焕发青春活力……这其中蕴含的隐喻非常吸引我,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的袭击,但是西方的雪片最终融化,作为营养进入中国荷花的传统中,生生不息,超越了一切攻击、抵抗、敌意。对于文化冲突来说,这是非常美妙愉快的解决之道。 ——汉斯·贝尔廷(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 《夏仲》 《高秋图》 一种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中融入了一些写实因素,另一种则在同样的意象间化进了抽象成分,充分地利用了传统的程式妙谛,发挥了饶有书法基因的笔墨运动的对比渗化,在磅礴浑成或奇崛空灵的构图中,择取西湖或水村莲塘的边角之景,注入了心灵的感悟与不羁的神思……更有花卉与自然、自然与心灵融为一体的超越与自由。 ——薛永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展 览 预 告 本次在苏州博物馆的展览以“会通之界”为主题,由寒碧任学术主持,杨杰进行展览策划。展览融合了苏州的城市历史文脉,更尊重贝聿铭先生所设计苏州博物馆的空间原貌与特色,借鉴苏州园林“造景”与“借景”的经典方法对展厅进行适度分隔,同时抽离苏博建筑风格中的部分典型元素融入展陈设计之中,尝试突破常规展览中作品与场域情境之间缺乏融合互动的模式。通过潘先生的水墨创作、装置艺术、跨界设计等作品展示,辅以多媒体影像、理论文献、创作心声等穿插并置的方式,真实生动地呈现他的学术研究次第与成果,揭示其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试图探索对中国文脉“传承”和“改变”二者关系的个性化理解与体现,并由此窥视他始终独自坚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索从中国文化内部推进中国画现代转型的道路,并企图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建立并拓展自己笔墨风格的理想主义情怀。 苏州博物馆 展览:“会通之界:潘公凯作品展” 时间:2017年3月26日-5月23日 地点:苏州博物馆 开幕式:3月25日下午4:00苏州博物馆正厅 主办单位:苏州博物馆、《诗书画》杂志社、潘公凯艺术工作室 来源:苏州博物馆 编辑:心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