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氢弹之父 隐姓埋名|于敏:愿将一生献祖国

 茂林之家 2017-03-24

于敏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氢弹之父 隐姓埋名|于敏:愿将一生献祖国

于敏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氢弹之父 隐姓埋名|于敏:愿将一生献祖国

1984年于敏与邓榢先(左)在核试验基地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于敏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

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西北。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氢弹之父 隐姓埋名|于敏:愿将一生献祖国

我国第一颗氢弹

在向各级领导汇报的会议上,陈能宽感概系之,脱口而出,现场背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于敏更是感慨万分,忧虑之情倾泻而出,接口背诵:“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往下背,在场的人无不怆然泪下。

氢弹之父 隐姓埋名|于敏:愿将一生献祖国

1992年11月在中物院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上(左起: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于敏)

20世纪80年代,在原子弹、氢弹等技术相继突破后,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黄祖洽、秦元勋等曾经共同奋战在核武器研制一线的骨干相继离开九院。昔日群星闪耀,如今只剩下于敏、周毓麟、何桂莲三人。于敏也想过离开,但“估计自己走不了”。他知道,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发展第二代核武器。于是,他留了下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

氢弹之父 隐姓埋名|于敏:愿将一生献祖国

20世纪90年代初于敏与夫人孙玉芹

从原子弹到氢弹的时间:法国是8年零6个月。美国是7年零3个月。英国是4年零7个月苏联只用了不到4年,我国只用了不到3年,2年零8个月。美国的叫做T-U构型,苏联当时说是自己独立弄的,不过从他的氢弹小型化路程上看,基本上和美国一个模式。都是先做的很大,然后不断改小,多次试验。而且苏联解体之后,基本上都解密了,是偷师美国的。所以氢弹只有两种模式,一种美国模式,另一种就是中国的于敏构型。

氢弹之父 隐姓埋名|于敏:愿将一生献祖国

第一枚氢弹爆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