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罗斯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凝结英雄情结,捍卫英雄尊严

 昵称16436572 2017-03-25

去年底,一部讴歌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时期革命英雄主义的影片《潘菲洛夫28勇士》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部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境内热映。俄方在电影发行推介会中称,“影片内容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是残酷、血腥战争下苏军将士守土卫国英雄行为的缩影”。

可以说,影片场景宏大、情节震撼、细节严谨,引发民众强烈共鸣,但与此同时,一股所谓“审查历史真实性”、“否定英雄”的怀疑主义暗流也在俄国内和欧洲范围内涌动,两种历史观和英雄观对峙的幕后,实则是俄与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交锋。而国民正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017261145191198.jpg 

呈现英雄壮举 

该片由俄罗斯著名导演安德烈·沙辽帕历时三年拍摄完成,以170万美元的总预算获得了逾6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在2016年的俄罗斯本土影视作品中收入排名第六。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沙辽帕表示,自己从小就熟知28勇士的故事,曾亲自去多地对这段历史进行考察。近年来俄罗斯国内没有这样题材的电影,所以他想把故事搬上银幕。

特别是他发现,受互联网影响的一代年轻人在听完了28勇士的故事后习惯上网去搜索,但“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却告诉他们,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里面的战果根本不存在。有的年轻人质问我,为什么要把这一个虚假的、宣传鼓动人心的故事拍成电影?这种想法在很多年轻人中像病毒一样快速扩散”。

周围类似的情况令沙辽帕感到非常沮丧和难过,从2009年他就开始构思电影的剧本,“要把事实呈现给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让他们知道这是一个真实的壮举,并非虚构”。2013年将拍摄电影的想法公之于众,并在网上发起众筹募集资金,“希望所有喜欢这个故事的人能够支援一些资金”。活动在网络上引起巨大的关注,累计募集资金7万多美元,这也让沙辽帕更加坚定了拍好这部影片的决心和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俄文化部也向沙辽帕提供了资金赞助,并在官网中表示将以此捍卫潘菲洛夫28勇士的英雄事迹。

沙辽帕还在发布会上表示:“28勇士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象征,应当也必将永远流传下去……我们拍摄这部电影,也是希望在观看的观众中消除对其真实性的质疑。” 

保卫莫斯科城的英雄 

影片根据苏联时代家喻户晓的故事改编而成,主角的原型是苏军第316步兵师第1075团第4连防坦克歼击组指导员克洛奇科夫·季耶夫及所属27名哈萨克斯坦籍战士,他们于1941年11月在莫斯科郊外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利用复杂的环境和恶劣的气象条件,英勇抗击“扑向莫斯科的德军”,最终毁伤德军坦克18辆,毙敌千余人。

影片中季耶夫那句经典的战前动员已成为苏/俄教科书中宣传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口号,即:“我们背后就是莫斯科,俄罗斯国土辽阔,但我们一步也不能后退。”在莫斯科首映式上,俄文化部长梅津斯基也重复了这句经典台词,并称赞他们是“伟大卫国战争中保卫莫斯科城的英雄”。

回溯那段历史,“28勇士”的事迹是苏联战地记者克里维茨基在那场战斗结束后从一位伤重濒危的基层官兵口中获悉,并于第二年1月到1075团实地采访调研后撰写发表的,英雄的壮举在苏联军地引起强烈反响,激发起军民高涨的战斗热情,潘菲洛夫28勇士也被授予了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苏联英雄”称号。但也正因为该信息渠道的特殊性和采访报道的延期,才为反俄势力“质疑”英雄事迹提供了借口。

史料显示,第316步兵师于1941年7月在哈萨克斯坦组建,3个月后编入西方方面军参加莫斯科保卫战,11月该师在距离莫斯科市中心仅40余千米杜博谢科沃地区迟滞德军2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逾4个小时,直到援军赶到,师长潘菲洛夫少将殉国。

在莫斯科战役中,全师伤亡9920人,组建首批官兵几乎伤亡殆尽,对手统帅德军第4装甲集群司令埃里希前普纳大将也感慨:“这个师是由野蛮人组成的,士兵们不按照任何规则进行战斗,从不投降,不畏死亡。”战役总指挥朱可夫元帅亲自向斯大林申请授予该师“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师”称号,这也是苏军历史上仅有的两个以指挥员命名的师级部队之一,而在整个二战期间,“潘菲洛夫师”共有1.4万余人立战功,33人获“苏联英雄”称号。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场师团级阻击战而非连排级战斗中,28勇士正是来自其中损失最大的第4连中的一个排,该连在战斗中仅幸存20余人。而故事中的28名主人公,为掩护团主力撤向新的防御地带,独立投入到对敌1个步兵营和20辆坦克的战斗中。如影片中演绎的那般,整个战斗异常惨烈:反坦克炮弹用完,就用汽油燃烧瓶砸、用集束手榴弹炸;有的战士抱着集束手榴弹与敌人坦克同归于尽;即使仅剩1人,仍将手榴弹奋力投向敌坦克……

分析认为,长期以来,作为苏联政治和军事遗产主要继承者的俄罗斯,十分注重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维护“潘菲洛夫28勇士”等卫国战争英雄名誉,这既是用事实捍卫苏联二战期间功绩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举措。 

绝不让英雄被妖魔化 

俄罗斯对英雄声誉乃至二战战果的主动维护,也是该国意识形态领域挑战增多的客观实际倒逼使然:苏联解体所引发的价值观定位偏差,近年来“颜色革命”煽动的所谓“西方民主思潮”,在俄历史研究领域存在歪曲国家历史、妖魔化民族英雄的不正常现象,如批评列宁、否定斯大林、不愿承认二战中苏联功绩等。

以此次“潘菲洛夫28勇士”为例,部分别有用心的俄“精英”人士就不断挑拨社会共识,在文化教育和历史研究方面极力鼓吹“虚无论”和“造假论”,其中甚至包括前国家档案馆馆长米罗年科,他公开表示“有大量历史档案能证明这是个假故事”。他的此番言论一度在俄社会层面引发强烈反应。

这些质疑历史的人士也通过网络向外界散布自己所谓的研究“证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战史情况来看,“潘菲洛夫28勇士”的功绩被夸大和造假,他们“根据苏军战报记录,战斗当天第1075团总共击毁了9辆德军坦克”,与“潘菲洛夫28勇士”击毁坦克数相矛盾,且“并非28人全部牺牲,至少有7人存活下来”;另一个是克里维茨基的新闻报道是结合传闻杜撰而来,可靠性不足,现地调研也是“被精心安排”的,特别是苏/俄高层后期已获悉新闻“造假”,但出于宣传需要,仍继续“蒙骗民众”。

他们还费尽心机挖掘出“28勇士中有2人在战斗前就阵亡…‘勇士中有人被俘叛变…’苏军调查组曾反复就勇士事迹展开调查”等所谓“史实”,并援引有反俄倾向的历史评论家的话来抨击政府,“这个民族,从高层到基层,都热衷夸大国家的强大和国家荣誉”。

但如电影公映后俄“塔斯社”刊文所言:“那些诋毁英雄、歪曲历史的人,罔顾了一个最大的真实点,那就是以‘潘菲洛夫师’为代表的苏联红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牺牲和对世界和平的贡献,更忽略了身为普通士兵的28勇士在战斗中的付出和牺牲,却出于不可示人的目的来追求所谓的真相、还原所谓的历史!”苏联最后一位元帅亚佐夫也曾在《共青团真理报》发文力证:“就算不是28勇士都战死了,那又怎么样?不能因此否认这些战士阻挡德军坦克向莫斯科进攻的事实。”

俄媒也在官方机构的支持下对“谣言”进行了澄清和反击,公开了战斗后期苏军方调查结果和结论,即“阻击战中确实有7人幸存,但仍要为他们申报勋章,以奖励他们的忠诚和顽强”。而根据资料记载,这些幸存者大部分在后期的战争中殉国,至于那位被“丑化”为“叛徒”的士兵,则是“潘菲洛夫师”的一名中士,他在受伤被俘后设法逃回家乡,在德国占领区出任一名治安警察,苏军收复该地区后,重新入伍再返前线,战后因“与纳粹合作”罪被判15年有期徒刑,后因“处境特殊且担任德方警察时未发现劣迹”,已于1993年平反。

“俄罗斯之声”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表示,利用个别事例和关联不大的事件未中伤英雄、否定历史,以此达成迷惑民众、颠覆正统价值观的图谋,这是反体制势力的惯用伎俩。而前文化界高官米罗年科最终也在各方压力下“引咎辞职”,有俄媒报道,“提拔无望,且有亲西方倾向的米罗年科的辞职,是其亵渎历史与英雄的咎由自取”。

文化部长梅津斯基也在评价“潘菲洛夫28勇士”时表示:“这是一个神圣的传奇,任何人都不可以质疑苏联伟大的历史,不可以妖魔化英雄。”客观而言,对英雄事迹的提炼宣传,进而用爱国主义和英雄情怀引导整个社会舆论向上向善,是一个通常做法。俄总统新闻秘书普斯科夫称,普京在观看完影片后表示,“影片向社会讲述了历史真相,要把爱国英雄的事迹宣传好”,那些以“曝光真实历史”为幌子的人最终将“成为历史的渣滓”。 

关乎信仰的英雄情结 

近年来,为应对敌对势力“颜色革命”在思想领域的颠覆活动,以及长期以来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抹黑,俄不断通过主题宣传、文学作品、影视创作等手段捍卫舆论话语权,普京就将国家思想直接定义为“爱国主义”。而近期俄与西方在政治外交和军事安全领域的全面角力也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迫切课题。俄主流媒体在正面评价《潘菲洛夫28勇士》这部电影时认为:“类似战争题材的艺术作品有助于在民众心中塑造国家积极正面的形象,让人们了解俄独特军事文化中的重要内涵元素--英雄情结”。由此可见,电影所蕴含和宣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情怀和军人卫国情结,成为俄大力倡导的核心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俄各界已将维护英雄尊严作为保护二战胜利果实的一部分。如普京在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历史学家座谈会中所言,“历史的真相,毫无疑问,就是我们的战士用牺牲捍卫了国家主权”,“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要心怀敬畏地缅怀这些英雄”;以“潘菲洛夫28勇士”为代表的二战英雄事迹已作为爱国主义宣传报道的重要题材,从院校教科书到国防教育宣介片,都号召人们学习英雄的爱国报国行为;俄军现役部队中仍保留“潘菲洛夫师”的称号,年轻官兵都以到该英雄师服役为荣;苏联时代为纪念28名勇士,哈萨克人在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修建了“潘菲洛夫28勇士”主题公园,包括俄现总统普京、总理梅德韦杰夫在内的俄方高官和赴哈参演俄官兵均曾前往公园参观,该公园还是独联体国家内“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普京曾在俄历史教科书修改委员会中呼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学者要敢于站出来维护历史、捍卫真理、保护英雄。”就在社会上兴起质疑“潘菲洛夫28勇士”真实性的杂音之初,俄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丘巴里扬院士(2014年)就在媒体上公开撰文表示,“任何人不可能歪曲历史,我们维护英雄的名誉是为了铭记我们民族对这场战争的贡献”,“为的是让我们的年轻人、军队士兵尊重本国的历史”,“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是斯大林等时任国家领袖的贡献,也是如28个勇士那样的普通士兵无畏牺牲的结果,污蔑和否定他们任何一方的功绩是极端错误的,在我们的历史和历史的纪念中应该有他们的名字”。

总体而言,《潘菲洛夫28勇士》用镜头再现了战争岁月中普通士兵卫国牺牲的感人事迹,来源于真实历史的战争题材文艺作品呼唤起俄民众高涨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最新调查数据显示,85%的俄公民对本国历史感到自豪,较苏联解体时的40%有大幅提高。而在影片之外,俄在历史和文化领域极力捍卫英雄尊严和名誉的举措,也凸显出蕴藏在俄民族性格中特有的英雄情结,和维护苏联二战贡献等历史结论的态度和决心。

本文链接:http://www./html/culture/info_16989.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