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宗棠故事(十五)

 老刘tdrhg 2017-03-25

 廉洁自律     以国为家    

 

(十五)

           左宗棠说:“天下之乱,由于吏治不修;吏治不修,由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由于人心不定。此则学术之不讲也。”(《书牍》337页)他又说:“戡乱之道,在修军政,尤在饬吏事。军政者,弭乱之已形;吏事者,弭乱之末发也。用人之道,重才具,尤重心术。才具者,正事所由济也;心术者,习尚所由成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人才的盛衰,足以决定吏治的良窳;吏治的良窳,足以决定国家的治乱。由于有了这一精辟的见解,左宗棠在行政方面,在治家方面,在自制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他知道,只有自己做到了的事,才能够要求别人也同样能够做得到,做得好。

           振作政风的首要一点在于“去贪尚廉”,左宗棠清醒地认识到陕甘与新疆地区的清贫与疾苦。他自己是老农出身,过惯了他的寒素生涯,在陕甘总督衙门,在肃州大营,经常亲自灌园种菜,还是他在湘阴的一句老话说:“小菜半边粮。”光绪五年,他的第四个儿子一行六人西来省亲,左公给他们一个戒约:“在督署住家,要按老规矩办事,不可沾染官场气习,少爷排场。一切简约为主。”

他公私分明。左宗棠家中有一个看门的,名叫何三,此人老实而晚景不好。夫人曾对做大官的左宗棠说:提拔提拔这人,给他一个勇价,(一个小小的军中官阶)左宗棠起先也觉得这是可以的,过后觉得这违反了本人的原则,也不合规矩,就没有办。夫人过世后,他觉得夫人唯一的一次要求都没有能使她满足,感到很不是兹味,于是,他又从自己的廉俸中拿出二百二十两六钱给了何三,算是四年的勇价之俸。

左宗棠不但是公私分明,还公而忘家,国而忘家。他从咸丰十年出山督师,就没有回过家。在西北,第四个女婿和女儿, 周夫人,第二个女儿,侄儿和大哥,大儿子,大媳妇,一个个在长沙亡故,连续一桩桩生离死别的惨剧实在让他心痛,然而,他驰骋边塞,没有功夫回家。

直到新疆军事告一段落,左宗棠才稍稍求田问舍,想回去养老,但他的产业却是空空如野,仅有的还是骆秉章与湖北巡抚合伙给他购置的那一套座落在长沙司马桥的住宅。记得曾国藩的次子在北京贫病而死,左宗棠帮助他医药棺殓之资。不料过不多久,他自己的长孙在京病故,身后萧条,也要靠在京的朋友来给他料理了。

正因为他自己能以身作则,所以,对部下他也同样要求严格。在用人上,他有他的见解:“凡用人,用其朝气,用其所长;常令人喜悦;忠告善道,使之意向所在;勿穷以所短,迫以所不能,则得才之用矣。”

左宗棠喜欢用什么样的人呢?从他平日的议论中,我们可以把“廉干”二字作为他的用人标准。他曾说:“廉仅士之一节,不廉固无足论,徒廉亦无足取。”所以,他要的是既廉洁又有才华的人。我们还记得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办造船厂正顺畅时,因西北事发,上谕命他任陕甘总督,并即刻赴任。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几十年的拼搏,蠃得了朝庭的信任,能为国家出力这正是左宗棠的一大心愿。但此时,他却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官做大了,也能为国家做更多的事了。忧的是这船厂的继任人,原江西巡抚沈葆桢因故开缺在家闲置,左宗棠奏请圣上同意,并先后三次上门请他出山,但还是末能如愿。为什么非得要请沈葆桢出山,难道说没了这屠夫就只能吃那带毛的猪么?难道再也没有人愿意来干这差事么?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左宗棠特别地信赖他,他符合左宗棠“廉、干”的用人标准。要不的话,以左宗棠的性格,他是不会轻易上门三请的。沈葆桢在他的心目中确实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官。至到第四次,沈葆桢被左宗棠的精诚所感动,迫不得以才答应。实践证明,沈葆桢管理经营马尾船厂,确实为中国的海军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仅就左宗棠创建,沈葆桢管理的海军“艺局”就很好地培养了中国一批水师精英,连李鸿章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兵船驾驶学堂,创自福建船政,北洋所需管带、大副、二副、管理轮机皆借于闽。北洋英雄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曾等都是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