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北京人不说全、不点明的话,到底什么意思?

 海派書鄉 2017-03-25


北京人爱生活,懂得生活,说话也有意思。生活中不经意的小事儿,随时能被拿来说成个歇后语,而且您一听就会觉得,嘿!是那么回事儿!这歇后语的好处就:一针见血点到事的裉节儿上,生动又形象。




独特地名类


有些个歇后语一听就是咱北京独有,为什么呢?地名是咱北京的啊,而且没去过这地儿的、不了解的,没准儿还听不懂这歇后语是什么意思呢。


钟鼓楼上的家雀——耐惊耐怕


前门楼子搭脚手——好大的架子


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


雍和宫里跳布扎——鬼闹的


香山的卧佛——大手大脚


万寿寺弯腰——顶上见


万春亭上谈心——说风凉话


药王庙进香——自讨苦吃


土地庙着火——慌(荒)了神


天安门的狮子——对摆着


太和殿的匾——无依无靠


潭柘寺的和尚——没数儿


四牌楼的警察——管不着那一段儿


十三陵石人张大嘴——没话


妙峰山的灯笼——高明


门头沟的财主——摇(窑)头儿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皇上家的祠堂——太妙(庙)


岳王庙的铁链子——没人敢动


“鹤年堂”讨刀伤药——死到临头


“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


“东来顺”的涮羊肉——真叫嫩




实事政事类


生在北京的老百姓,自古以来就留下了一个传统——关心政事。不是有句话说吗,外地人来北京,最稀罕的就是听出租车师傅谈论国家大事,所以老北京的歇后语里面也少不了这一类。


袁世凯做皇帝——好景不长


西太后听政——专出鬼点子


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


赵匡胤卖包子 —— 御驾亲征(蒸)





日常生活类


北京的人家儿有自己独特的日常,甭管是四合院里常种的枣树,还是春节前家里爱摆的水仙花儿,又或者是冬天屋里烧煤的习惯,都被北京人拿来做了邂逅语,而且一听就觉得,是这个理儿。


枣树下面站岗——早(枣)班儿


屋子里开煤铺——倒(捣)霉(煤)到家了


挑水的扁担——长不了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窝窝头翻个儿——显大眼


兔儿爷掏耳朵——崴泥


水仙不开花——装蒜


十月的螃蟹——横行不了几天了


老太太喝豆汁儿——好喜(稀)


艾窝窝打钱眼——蔫有准儿


二两棉花——单谈(弹)


老太太的尿盆——挨呲的货


烟袋里灌水——两头满意(溢)


膝盖底下绑暖壶——水平(瓶)比较(脚)高


竹竿上捆鸡毛——好大的胆(掸)子


盐店的掌柜——大闲人


喇嘛的帽子——黄啦




老北京动物类


过去北京城里还不像现在这样钢筋混凝土玻璃墙,墙根儿跑过一只黄大仙儿,房顶上爬只蝎了虎子,地里钻出来个刺猬,运输靠骡马、骆驼……各种小动物可比现在多多了,从歇后语里就能看出来。


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屎壳郎卧铁轨——假充大铆钉


蝎了虎子爬窗台——露一小手


猴吃麻花——蛮拧


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


猫卧房脊——活受(兽)


茉莉花喂骆驼——白搭


张飞逮耗子——大眼瞪小眼


嗑瓜子磕出个臭虫——什么人(仁)都有


猴卖山里红——顾的了吃顾不了穿(串)


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头儿了


这些歇后语里,有您看不明白什么意思的吗?在下面留言,让大家伙给您讲讲~


文字来源:北京晚报官网—北晚新视觉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