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志杰 / 香菱三易其诗的启示

 杏坛归客 2017-03-26




香菱三易其诗的启示



  陈志杰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其中有许多诗词值得人们学习品味。而香菱三易其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次完善,更让众多诗歌爱好者深受启迪。


香菱自黛玉指点学诗领略到些许滋味儿后,又央求她出题习诗《吟月》。至此,香菱学诗进入落于笔端之境地。



《吟月》习题之一:


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这是香菱初次尝试之作,由于临题经验不足,以致立意不高,主线零乱,主次不明。全诗无余味可寻,只在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比较单薄。用语方面,如“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二句直露而不含蓄,措词不雅,像是词牌中的上下句平仄通押,单调而涩口;再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与首联略显重复;“清光皎皎”“晴彩辉煌”意重;“月桂”“玉镜”“冰盘”词藻陈旧。细推敲之,只是把前人咏月的词堆砌在一起凑成了习作,人云亦云,落入了俗套。



纯粹的写景,即使是十分的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古人曰:“诗贵言志。”这首诗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流露出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又层层实写月亮,面面俱到。细品之,只是略有“吟月”之意,并未给读者留下空间和余味,此乃诗之败笔!黛玉劝香菱还是多练、多学、多阅读,写出有自己独特思想风格的作品,不要因前人的影子所束缚,要从前人的套路(影子)中跳出来。同时,还让她丢弃这首另起炉灶,放开思维大胆的再尝试。


香菱《吟月》习题之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


香菱习题之二渐渐地放开了手脚,也展开了联想和想象,语言自然、流畅,近乎于诗家语。但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即香菱心中虽是凄苦而孤单,仍然没有用情或景来意会,只是在字面上用直白的“窗寒、轻霜、梦醒、人迹绝”等浅易字眼而直述,此乃诗者之大忌也。诗中虽然用了“梅花香欲染”“残粉涂金砌”“轻霜抹玉栏”等作比,又用了“西楼人迹”“隔帘看”等侧面事物烘托,但是,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柔很美,仍没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诗中去,即诗中无“我”。纵观整首诗作,平铺直叙,是为作诗而作,读来平淡无奇,如“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等等。且又曲解了“吟月”之意,全诗不在于写月亮之本身,句句不为主题“吟月”服务,偏离了中心,也是说“失题”了。正如宝钗所评,与其说是“吟月”,还不如说是“吟月色”更为切题。



香菱《吟月》习题之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习题之三是香菱最出色的诗作,除首联外,句句皆是写离别之意,似乎并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相连,若即若离,虚虚实实,使诗有联想的空间和层次,也有了“无迹可求”的空灵。用词含蓄典雅,立意高远,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全诗最大的亮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物“我”一境,如“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字里行间都在暗喻香菱的心境和身世,此正是诗家所追求的“神似”。又如尾联,以嫦娥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给全诗注入了相望无期、托情付物的无奈心境,使诗更加发人深思,余味无穷,并把整首诗从望月之境,进一步推上了“嫦娥”兴叹人间悲欢离合,发出自问自的新境界中来,凸显出寄托的着力点于——“永团圆”。也蕴含了香菱企盼与父母迫切团聚的思念之情,真情实感,呼之欲出。这样的诗作就不再是苍白无神、空洞无物(形),却成为具有真实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好作品。



生活是诗歌的营养与源泉,想象是诗歌创作的翅膀。香菱三易习题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及想象,更结合了现实的生活。如“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这些都是曾隐含在古人的词里诗间,或是当下当时活生生的事物,又不在同一个空间的景与物,香菱却巧妙用诗歌的两翼——联想和想象,以诗的主线——意象,让主题(月)紧紧融合在一起,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景交融,描绘出形象逼真,有情有趣,又凄凉哀怨,相思满怀的一幅幅画面。这恰是诗歌的真谛及滋味儿,也是古往今来诗歌所吸引人、感染人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人们在劳动生活中难以实现的追求和向往,在诗歌高雅纯洁的国度里得以充分地展示,更加得以实现、超脱(香菱习题也不例外)。“问渠那得清如许?”是的,是因“活水”,诗歌才得以经久而不衰、活力四射,因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心声,不断地在生活中汲取着时代的“活水”。故诗歌才具有了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在滔滔历史长河中辉煌了1300多年。



再如,2014年《巴彦淖尔诗词》第三期上刊载了葛振斌诗作《乌兰布和奇观》,原玉:“大漠无尘一望遥,晴川四野入云霄;黄沙忽起千层上,敢与阴山试比高”。正是作者大胆活用了想象和联想,使人每每遐思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至“黄沙忽起千层上,敢与阴山试比高”,揭示了人们忽视自然环境的平衡,生态环境恶劣退化的社会现象。其实,大漠比阴山要低于几百米,与黄河水平面相差无几,甚至有个别低洼更低于黄河水平面,怎么能“敢与阴山试比高”呢?真乃匪夷所思,是个极大的现实矛盾,但是,作者用联想、夸张的手法,串联起了大漠、阴山两者之间的互存点与突破点——风。让风吹起的漫天黄沙直上云天,甚至于覆盖了、吞没了整个阴山,使人如临其境。正如香菱所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人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意在言情。这首诗虽无半个“情”字,但在简朴无刻意修饰的写景背后,蕴藏着作者独特的情,包含着作者深刻的意,跃然于笔下纸上;又寄托着作者的意志和胸怀、抱负及向往。可见,诗歌扎根于生活,高于一切生活的本质,还得插上飞翔的翅膀——联想和想象,才能够实现其境界高远,感染它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