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海枯石烂海枯 2017-03-26

#读书笔记·科普#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2014-11-05 @开心的天莳 开卷有益读书平台

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波和粒子,是经典力学的两类研究对象。波动是物质运动的形式,粒子则是物质的最小组成部分,一虚一实,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光是波还是粒子?

在到十八世纪为止的大多数理论中,光被描述成由无数微小粒子组成的物质。持这一观点科学家以牛顿为首。牛顿还把他的物质微粒观推广到了整个自然界。

1655年,意大利波仑亚大学的数学教授格里马第提出了“光的衍射”这一概念,成为光的波动学说最早的倡导者。

两派都曾成功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十九世纪初,托马斯·杨和菲涅尔的实验清晰地证实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特性,到1850年左右,光的波动理论已经完全被学界接受。而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又再一次证明了光的粒子性。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波本身就不是连续的而具有粒子性,他将之称为光量子。他在德国《物理年报》上发表了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的论文,认为对于时间的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对于时间的瞬间值,光表现为粒子。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微观客体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1921年,爱因斯坦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于是,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而落下了帷幕。光既是一种波,也是一种粒子。是波还是粒子,在于你如何观测。如果你要得到光的波动性,就做双缝干涉实验;如果你要得到光的粒子性,就用一个装置来观测电子的位置。

一切物质,你事先选定了某个角度去观察它,它就表现出它的某种性质。事实上,它是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的综合体。

1921年,康普顿在试验中证明了X射线的粒子性。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

所以,波粒二象性,是一切物质共有的,一切物质都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光和粒子都存在波粒二象性,只不过粒子的粒子性通常比光更明显。而光的波长越短,粒子性越明显。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量子力学是一门奇妙的理论。它的许多基本概念、规律与方法都和经典物理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截然不同。

从前我们总以为我们可以研究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但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可能脱离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而独立,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主体与客体互相的交涉,一定含有主观成分在内。以前我们总把物理学看成是对客观存在世界“真理”的一种发现,量子力学则认为,科学家发现的是现象,理论则是人的发明,任何理论本身都有其限制,不能宣称是真理。

201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