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台考古与先秦邢文化研究综述

 大陆泽文化 2017-03-26

    邢台地处太行东麓山前丘陵平原区,东部有古河水九泽之一的大陆泽。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良好的气候、水源与原始植被为人类活动提供良好的栖息条件。自远古至商周秦汉及以后各朝代均为重要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区域。考古调查证明远在5—10万年以前,此区域就有了人类活动。1996年在邢台百泉一带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和1994年在沙河上游南岸发现的西坚固旧石器遗址可资说明。八十年代文物部门组织的文物普查工作,在邢台境内的大沙河、七里河、白马河、   河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至商周文化遗址三百余处①;1993年在邢台葛家庄发现先商文化遗址和西周邢国公室墓群。结合1991年以来河北省及邢台市文物部门对邢台区域所进行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对进一步研究邢台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下文就近年的邢台考古工作及先秦邢文化研究作一简述。
一、五、六十年代邢台考古工作成果回顾
1954年,在配合基本建设中发现曹演庄商代文化遗址,该遗址经1956年、57年两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商代文化遗存。此后又在市区周围的尹郭村南北两区、西关外、南大郭、东先贤、贾村、青介、善下、孔村、张东村等地点进行考古调查,并对东先贤、贾村、百虎、南大郭、西关外、尹郭等区域进行重点发掘工作。通过整理研究获得了初步认识。
关于邢台商代遗址的下层文化,如曹演庄下层,南大郭下层,尹郭村②层等,该层以折沿高尖足鬲、高圈足十字镂孔豆、平底罐、圆底罐、小口瓮、平底盆、鼎、碗、盂、盘、纺轮、弹丸等为代表器。这些器物多饰有绳纹、附加堆纹、条纹、弦纹、云雷纹、方格纹、回纹、凤纹、兽面纹、篦纹、几何形纹,个别器型上还饰有                等形的符号。遗址中还出土了许多甲骨,以牛、羊(鹿)、猪的肩胛骨和龟背、腹甲为主。在T179探方还发现一件牛头盖骨,钻、凿、灼三者兼施。所发现的甲骨,以卜骨较多,羊(鹿)、猪所用肩胛骨,脊棱与骨臼处均不加整治,龟则背腹甲兼用,边缘稍加修饰。卜骨的作法,牛骨大多数有钻、灼而无凿;羊骨则只有钻灼。龟少数施凿、灼,其余大部分钻、凿、灼三者兼备。曹演庄遗址的发掘者唐云明先生认为“邢台曹演庄下层,属河北商前期的后阶段,目前发现发掘的仅有曹演庄一处,这个发现虽不能证明文献中祖乙迁都于邢的“邢”就是邢台,但邢台发现的23处商遗址分布相当密集,应是值得注意的地区之一。②  关于分期研究,与郑州二里岗的上层文化时代相当。”但内中也有不同之处,如郑州二里岗的陶器以鬲、大口尊为最多,而其主要器物的形制又以圆底器为主;邢台(曹演庄)则以鬲、盆、罐较丰富,平底器为其主要特征。尽管如此,但仍说明了它们之间还是相近的。③
邹衡先生在讨论殷墟文化分期时说“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的遗址,在冀西南地区曾经多次发现,邢台曹演庄下层即其例。殷墟文化第一期遗址中最主要的几种陶器,如鬲、平底盆、夹砂中口罐、圆腹罐等,都是曹演庄下层最常见的”。有关于殷墟第一期的时代,邹衡先生认为约当于甲骨第一期以前,或属盘庚、小辛、小乙时代。④
邢台商代遗址其它各层认识,分属于殷墟文化二、三、四期,如西关外下层相当于殷墟第二期,尹郭村上层相当于殷墟第三期,曹演庄、南大郭上层则相当于第四期。
结合历史文献对邢台商代文化研究,仅限于一些学者对“祖乙迁于邢”地望的认识;如邹衡先生在对大量遗址材料与历史文献相较研究进行探讨,说“邢台及其周围的商文化遗址的下层大都属于早商文化第四段,绝对年代约武丁以前,与祖乙至祖丁居邢的年代并不矛盾。”“因此,我们认为,祖乙迁于邢的地望,很可能就在今天的邢台市。”⑤
关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五十年代工作做的比较少,唐云明先生对邢台七里河南岸的柴家庄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⑥所出材料远远不能了解整个遗址的文化内涵。
关于先商文化,1957年秋,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邢台尹郭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⑦在遗址的下层发现大量薄胎细绳纹陶片和磨光黑陶。从复原的陶器看,以卷沿小型薄胎细绳高尖足鬲、喇叭形豆、浅腹盘、敞口盆、只灼不钻的卜骨和出土大量的石铲为主要特征。发掘者唐云明先生在断代时说尹郭村商代遗址的上层相当于曹演庄、南大郭两遗址的上层,中层相当两地遗址的下层;而尹郭“下层为前两地所无,出土卷沿小型薄胎鬲和磨光陶片薄胎陶片之多,与上下两层不同,时期上可能更早期。”今天我们重新审查这个遗址的材料与邢台先商文化对比研究,邢台尹郭村遗址的下层文化应为先商文化。
对于邢台西周文化,仅限于邢台西关外遗址,所获得认识甚少,但证实了邢台确有西周文化的存在。⑧
邢台在战国时期属赵国的采邑,遗址墓葬发现较多,发掘以墓葬为主,有以下几处南大汪战国墓区,曹演庄战国墓区,东董村战国墓区。特别是东董村战国墓区,该墓区墓葬排列密集,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器型组合以鼎、豆、壶、盘、匚、鸟柱盘、筒形器为代表,其时代约当于战国中期,此时期在邢台已出现合葬墓;并在战国墓群中出现一例腰坑结构,这一发现,或可说明“腰坑”到此已将消失。⑨  邢台战国文化遗存,有学者研究应属于赵国文化的范畴。
二、九十年代后邢台田野考古新发现
1990年邢台恢复中断近三十年的田野考古工作。此前,省、市文物部门组织专业力量,对辖区内进行了多次文物普查工作,发现了较多的古代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较集中地分布在临近市区的七里河、大沙河、白马河、   河流域两岸;特别是以在七里河的柴家庄、楼下道、胡家营、百虎、贾村、东先贤、尹郭村、葛家庄、南大郭、曹演庄、翟村等地最为密集。通过对柴家庄、翟村等遗址的调查,其下层文化与曹演庄下层文化相当,所出土的陶器、骨器、卜骨、卜甲同五、六十年代所发现的亦无大异,但由于其材料仅限于地面调查,尚未进行大面积揭露,其文化内涵还不十分清楚。
西周邢国考古为邢台近年来的田野考古工作重点。邢国是西周重要的姬姓国,但史料文献记载有限。1978年在河北元氏县西张村发现一西周墓,其铜器《臣谏簋》铭文记载,戎人大出于   ,邢侯搏戎,命臣谏驻守于   国的这个事实,有力证明邢国的地望在今之邢台。由于邢台区域还没有发现与邢国史相关的文化遗存,使一些相应问题不能得以认识。在配合基本建设,文物部门对建设区域进行考古钻探和抢救性发掘清理工作,为研究先秦邢文化取得第一手资料。
1、南小汪西周邢国遗址⑩
位于邢台市旧城的西北部,1990年12月,邢台市工商局家属楼基区发现大量陶片,经调查是一处西周文化遗址。1991年省市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发掘工作,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物,特别是在H75灰坑中出土一片刻辞卜骨残片。11卜骨系用牛肩胛骨制成,修制光滑,在骨背面规整的圆钻,直壁平底,底部三分之一处有一刻槽有灼。正面存有两组刻辞。一组残缺现存有一字,另一组是完整,卜辞共十字,自左向右刻制而成,内容是“     曰已四白       陟其事”邢台所出刻辞卜骨,与周原等地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刻辞风格一致。在H101灰坑中也发现一片卜骨,虽然无字,但卜骨修制规整,亦可反映出邢国甲骨的整制方法。H75和H101灰坑均为开口于西周层下的灰坑,出土了许多西周时期的典型器物,卜骨的时代应为西周是无疑的。
通过对遗址周围的专题调查,发现在工商局、旧房开发公司、工商银行、福顺电子公司、石油公司、自来水公司、环境监测站、郭守敬科技宫以及车站新村的城建局、粮食局、百货大楼、中华路八号楼等建设区域均有西周文化遗物的出土。这些遗址区与六十年代发现的西关外遗址已连为一个遗址,集中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小黄河以北的区域里。遗址平面是       形,南北长约2000余米,东西最宽处约1500余米,总面积近3平方公里。这些遗址点经省、市文物部门发掘清理,发现极为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物,了解了地层堆积和地层叠压关系。所发现的遗迹有西周时期的房基、窖穴(井)、灰坑、陶窑(灶)址和祭祀的牛坑、马坑等。灰坑平面有圆形、椭圆形、圆角方形及不规则形,遗迹之间互有打破关系和叠压关系。出土陶器丰富,有鬲、簋、罐、甑、瓮、豆、盆、盂、尊、瓿等。西周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其中夹砂陶中有许多灰褐陶,还有一定数量的红褐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其次为素面,附加堆纹、弦纹、划纹等。早期的陶鬲,折沿方唇,沿面较窄,分裆三袋足,裆较高,通体饰有绳纹,有浓厚殷商遗风。仿铜柱足鬲,折沿联裆三柱足,饰绳纹,有的还加饰附加堆纹和扉棱。墓葬所出形体较小,而在粮食局遗址区发现一批仿铜柱足鬲,不仅形体较大,还有烟熏痕迹,显然是生活实用器。陶簋深腹高圈足,圆方唇敞口外折,腹内壁上部形成一周折线,腹饰绳纹加饰三角划纹,弦纹等。陶豆直口浅盘高圈足,圈足上有的划有空心十字纹。南小汪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为生活用具,按用途分有炊器、食器、储藏器、汲水器等。铜器有鼎、爵、觯、尊、簋、戈、削、镞、锥等,在旧房开发公司遗址区内发现一座西周墓葬中出土了鼎、爵、觯、尊等铜器和簋、罐、鬲、尊的陶器组合,另外还有石斧、石铲、石镰、玉   、玉环、玉戈、骨针、骨笄、纺轮等生活生产、装饰用具。
在遗址中发现清理墓葬100余座,西周墓葬多为中小型竖穴土坑墓,排列有规律可寻,应为小型的家族墓,均有棺,个别有椁,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少则一、二件,多则四、五件,组合以鬲、簋、罐、豆为主,放置在墓主的头部或骨架的一侧。葬式仰身直肢葬较多,亦有侧身直肢葬,俯身直肢葬的发现。

通过对遗址的调查、发掘,认为这是一个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的西周的文化遗址,从所出的有字卜骨及有铭铜器、陶器可证明,这个遗址在西周时期是一处与邢国王室有密切关系的居聚地,应为邢国都城遗址,给研究西周邢国都城提供了实物依据。
2、葛庄先商遗址及邢国公室墓群  12
位于邢台市桥西中兴路南侧,东距邢台旧城五公里,在南小汪西周遗址的西南向。在葛庄的周围有大量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如贾村、南大郭、尹郭村、先贤村、百虎村等。五十年发掘的东董村战国墓群就在这个村庄的东南。1993为配合河北轮胎厂扩建工程时,发现这个区域是内涵丰富的先商遗址及分布密集的周代墓群。
先商遗址虽然文化层较薄,但发现数量可观的灰坑,窑穴以及半地穴式房基。灰坑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特殊,规模较大,有的灰坑直径近10米,这些灰坑的平面形状多为圆形,圆角方形。大型灰坑的底部平整,这类灰坑的使用性质,很可能与居住、生产有关。房基内有灶坑和居住面。文化遗迹之间互有打破叠压关系,为先商文化分期提供了实物材料。在遗址中文化遗物丰富,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陶器以泥质灰陶最多,夹砂灰陶次之,磨光黑陶占有一定的比例,还有少量的红褐陶。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戳印纹、三角划纹等,还有一些素面陶器。陶器有鬲、    、   、罐、盆、鼎、尊、豆、盘、盂、杯及卵形瓮、敛口瓮等。陶盆发现最为普遍,有大有小,分深腹、浅腹,器表多磨光,腹饰弦带纹。陶罐有高领罐、弦纹磨光小口罐,饰细绳纹鸡冠耳深腹罐。在发现的生产工具中,有石铲、石镰、石斧、石拍子、石纺轮等,以石铲发现最多。石铲在六十年发掘商代遗址时就有大量出现,反映出邢台的商文化有继承性和延续发展脉络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出土的卜骨以羊肩胛骨为材料,骨面不经修制施灼,不凿不钻更具有原始性。邹衡先生在葛庄遗址现场论证会上说这个遗址对于先商文化研究很重要,进一步证实了商人起源于河北的论证。
周代墓葬群已钻探出近400余座,现已发掘了230余座。车马坑28座。西周大型墓5座,中型墓31座。两周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大型墓多为甲字型,墓向多为南北向,有墓道,呈斜坡式;亦有中字型大墓。大型墓均分布在墓地中部,周围分布有车马坑和小型墓葬。中小型墓规格多在4×3米、2×1米,深3—5米。葬式多为仰身直肢,亦有侧身曲肢葬。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由于早年盗扰严重,器物组合不是十分清楚,以鬲、簋、罐最为常见。此外发现幸存下来的铜器、玉器、石器等;铜器有青铜鼎、簋、    、戈、剑及青铜工具。玉器有戈、圭、   和玉质的动物模型等。在M72号墓中,出土了玉戈、玉   、铜    、青铜剑等,M73号墓中发现幸存在二层台上的青铜鼎,有铭铜簋、铜戈、及蚌饰件。这些发现给我们研究西周邢国冶铜铸造、琢玉工艺及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10号大墓为土坑竖穴带有斜坡墓道,进口处有石头遗迹,该墓全长54.8米,墓道长47米,宽4.6米,墓室长7.8米,宽5.6米,深达15米。在墓道与墓室连接处置有一车并出土车饰件。墓葬虽多次被盗,仍出土了较多的文物,铜器有编钟、豆、剑、斫、矛;石器有圭、磬、壁,以及玉、玛瑙饰件和大量包金铜贝、骨贝、蚌贝等。发掘者根据墓葬的规模、车马饰件的套数及棺椁规制以及大量包金随葬品和带铭文的铜戈来研究,有学者认为该墓为赵襄子墓,亦有学者认为是春秋时的邢侯墓。
目前,邢国墓地已发现两处,一为葛庄邢国公室墓区,二为南小汪遗址区内发掘清理的百余座西周墓葬,虽为中小型墓,贵族墓葬亦有零星发现,如M28、M23等。对墓区和遗址的考古工作刚刚展开,资料整理尚待进行,仅就目前所掌握材料对邢台商周考古及历史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解决了邢国地望这一由史至今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为进一步论述商人起源“祖乙迁于邢”“昭明居砥石”等问题提供了大量实物证据。
3、战国墓地及文化遗存
在邢台商周文化层上有战国文化遗存,多被扰乱。遗迹有窖穴、瓦井、灰坑、陶窑等,出土以陶器为主,有盆、盘、碗、匚、豆、板瓦、筒瓦等。战国时期的井均用陶井圈作井壁,少则六、七节多则十数节,陶井圈为泥质灰陶并加入谷物,烧成后形成许多微孔,渗水性能很好。在南小汪发现的战国陶窑系用碎石砌成的窑壁,窑室就地挖成,在火膛内发现已烧变形的陶罐及其它罐器。在南小汪的工商银行区发现一件残陶量,其底部有“   ”字,可见邢台以“邢”为名的悠久历史,更说明早在战国以前这里就以“邢”为名的。13
战国墓葬在邢台发现较多,主要分布在小黄河以南。在冶金北路的政府家属楼和中国银行建设区域发现的战国墓,多为1×2米、2×3米的竖穴土坑墓,墓口略大于墓底。在头部放置有陶鼎、陶豆、陶壶及带钩;更多的墓葬无随葬陶器,但每一座墓均有带钩的发现。
在葛庄两周墓地的东部一公里处,发现密集的战国墓区,这个墓区位于东董村战国墓区的东北向,在200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近50座,规格多在2×3米、4×5米,深在2—4.5米之间。墓葬保存完好,墓室有棺有椁。在个别墓葬的墓旷边缘有已朽的木桩,应为下棺时所用。出土仍以陶器为主,随葬的器物有的放置在棺椁之间头向一侧或角部,有的放置在壁龛。出土陶器有鼎、豆、壶、盘、匚、鸭形尊、陶   、鸟柱盘、筒形器等。陶器表面磨光并暗压纹饰,有旋纹、平行线条、螺旋、网状纹、锯齿、S形纹、云纹、羽毛形纹等等,这些纹与平行纹等纹饰组成几何纹案。此外在一些动物形器物,如鸭形尊、陶   的器表上,施有彩纹图案。墓葬内出土的鸟柱盘与筒形器共出同用,很可能为当时的一种陶灯。在一些器物内发现置有兽骨。
在邢台钢铁厂家属楼基区也清理出大批战国墓,以小型墓为主,随葬陶器较少,在清理时发现骨架的胸部及其它部位有许多箭镞,因此发掘者推断这个墓区可能与历史上邢域的某次战争有关。
三、先秦邢文化研究成果
先秦邢文化研究起步于八十年代末,1989年在邢台召开了全国邢台历史文化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上,共收到论文四十一篇,虽论述涉及各朝各代,仍以先秦邢文化史为重点。14  论题广泛,较充分地反映了国内对邢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论述研究以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相结合,从邢台夏商文化遗址及相关问题研究,商祖乙迁邢的地望考证,邢侯立国及邢史的综合研究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唐云明《试论邢台夏商文化遗址及其相关问题》将五、六十年代邢台考古工作综述排列与相邻区域的夏商文化对比研究,认为邢台夏商文化与河南的夏商文化有着共同的特征,又有一定的地方性和发展序列。商代的邢台经济已脱离了萌芽期并已开始了商品生产。李民、朱桢《商代祖乙迁都考辩》对《史记·殷本纪》中“祖乙迁于邢”的地望指实。刘顺超用笔名撰写《祖乙迁徙地望初考》;孟世凯对甲骨文中的地名、族名、方国进行研究,在《甲骨文中井方新考》一文中,对甲骨文中有关“井方”的记载与文献记载相结合作了详细的考证,认为“甲骨文中的井方地望有可能就在今天的河北南部,包括邢台市在内的一带地区,但是作为商北土的一个诸侯国来说,其活动范围有可能超过今天河北邢台地区。”1991年孟世凯在《河北学刊》又发表《商代“北土”方国与氏族初探》一文,进一步对商王畿北土的方国、氏族进行研究,为井方地望研究充实新材料。杨升南《殷人屡迁辩析》(刊于《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二辑)对邢(耿)的地望,祖乙是否迁都于邢二个问题进行了论述,亦以为商井方即今邢台,而祖乙迁邢之说实不可靠。傅振伦《殷帝祖乙迁都邢台说》以历史文献邢台考古为证“祖乙三世居此,纣王在这王畿之内,设离宫别馆。”又“商代的封国和部落也都以邢为中心,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邢台附近还有先商及商早期等文化遗址,都和邢有直接关系。这也说明了邢在古代文化地位的重要性。”何光岳《井国的来源和迁徙》对井族的起源进行了探讨。
关于西周时期的邢国,李学勤与唐云明在对河北元氏县西张村发现的西周墓所出铜器进行研究后,发表《元氏铜器与西周的邢国》一文,15  指出“元氏铜器在历史学上的意义,主要揭示以下三点(一)    国的存在及地理位置,(二)邢国始封的地点;   (三)邢国与北戎的关系。”邢国建立本来就有遏制戎人,作周朝北方屏障的作用。在邢文化研讨会上,李学勤对邢国的初封及意义又作了深层次阐述,《麦尊与邢国的初封》一文对麦尊铭文进行详实的考证,建立邢国的意义,从商周之际的历史背景和邢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在此封建具有战略意义,加之这里颇有可能是商朝名王祖乙建都之地,有着很好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基础。并在为《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作序时进一步指出这一点。16  对邢台当地的考古工作抱有很高的希望,“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惊人的消息,西周邢国的历史、文化将得到充分揭示。”沈长云《元氏铜器铭文补说》对邢侯在诸侯国之间的位置,其地位显赫,邢侯主管的王之命令,有“元侯”之称。杨文山《邢国历史综合研究》将文献和考古材料进行梳理排列,孙敬明《西周金文与邢史举隅》则将西周时的青铜器铭文与邢史对照研究,后又在《邢台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发表《邢官考》进一步补充。还有的学者对夷仪的地望进行考证,杨虎军的《两周“夷仪”考》魏建震的《邢迁夷仪地望考辩》分别对春秋时夷仪故城作了论述和倾向性意见。
1991年后,邢台考古正如专家们所希望的那样,有了较大的发展和重大发现,先是南小汪西周遗存的发掘和西周邢国甲骨文的出土,以后在南小汪的数次发掘工作都有重要收获。1993年在葛庄发现了先商遗址和邢国公室墓地,考古新发现带动邢文化的研究,李学勤《邢台新发现的西周甲骨文》(《中国文物报》1992年3月7日第三版)指出“邢台南小汪西周甲骨文的出现,指示我们当地的历史地位不同寻常。”1994年9月18日和11月13日《中国文物报》先后报道了《邢台轮胎厂扩建工程考古喜获成果》和《邢台西周邢国考古调查有重大发现》的消息。引起国内研究邢文化学者的注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及国内知名学者多次来邢考察,指出通过邢台考古工作,可以把邢台从先商、商、西周、春秋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对于研究历史特别是恢复邢台历史文化的本来面貌及邢文化的研究有很重要的价值。另外刘顺超在第二次西周史研讨会上发表《西周邢台甲骨及相关问题》17  和刊于《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6年第三期的《西周邢国史及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对西周邢国及相关的问题,如考古断代,祖乙迁徒与商代的“井方”,及邢国的初封作了简单的分析。
1994年杨文山、翁振军又主编了《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一书,李学勤为书作序,孟世凯、王冠英、孙敬明、段宏振等对邢台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青铜冶铸、制陶业、商品货币流通作了深层次的研究。
1998年在田野考古工作基础上,召开了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18会议就先商文化、西周时期邢国考古与历史学研究,邢台西周卜辞作了热烈讨论。郭瑞海等《邢台葛家庄先商文化遗存分析》对葛庄遗址的先商文化进行分期研究,并同其它地区同时期遗址进行相比较,认为葛庄先商遗址分一二两期,属先商遗存年代的先商文化中期和晚期,并通过碳14测定年代,距今3620±70年,其绝对年代为商汤灭夏之前。李先登《邢国青铜器初步分析》,日本学者林巳奈夫《关于邢台葛家庄出土的西周青铜戚的图纹》,尹盛平《邢国改封的原因及其与郑邢、丰邢的关系》,陈平《邢侯簋之再研究》都是通过青铜器史料与考古工作结合对邢侯国的封建历史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研究。郭瑞海通过考古工作就《邢台地区西周陶器的初步研究》排比了大量陶器进行了分期研究,并对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以及周邻西周遗存关系诸问题进行了探讨。关于邢台葛庄春秋大型墓的发现是近年邢台考古工作重要收获之一,通过研究认为有可能是春秋晚期的赵襄子之墓,亦有学者持不同看法。李学勤对墓中出土的错金鸟书铜戈进行文字考释研究,王宇信、曹定云就邢台西周有字卜辞作了进一步研究,认为邢台西周卜骨出土具有重要意义。
邢文化研究与邢台考古工作刚刚起步,随着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考古新资料的出土,使邢文化研究的资料不断充实。总之通过对材料的进一步梳理和研究讨论的深入,有关先秦邢文化的问题和邢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位置会日益清楚,更加显示其重要性的。
邢台考古与先秦邢文化研究综述 邢台考古与先秦邢文化研究综述邢台考古与先秦邢文化研究综述邢台考古与先秦邢文化研究综述邢台考古与先秦邢文化研究综述邢台考古与先秦邢文化研究综述邢台考古与先秦邢文化研究综述
注释
①文物普查成果已辑印成《邢台地区文物初考》一书(内部资料)。
②唐云明《唐云明考古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③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曹演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④⑤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⑥唐云明《邢台柴家庄遗址调查》,《考古》1964年第6期。
⑦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邢台尹郭村商代遗址及战国墓试掘简报》,《文物》1960年第4期。
⑧唐云明《邢台西关外遗址试掘》,《文物》1960年第7期。
⑨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编印《邢台战国发掘报告》,其简报为《河北邢台南大汪村战国墓简报》,《考古》1959年第7期;《1958年邢台地区古遗址古墓葬的发现与清理》,《文物》1959年第9期。
⑩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邢台南小汪周代遗址西周遗存的发掘》,《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11  李学勤《邢台新发现的西周甲骨文》,《中国文物报》1992年3月7日第3版。
      12  国人《邢台轮胎厂扩建工程考古喜获成果》,《中国文物报》1994年9月18日第1版和《邢台市河北轮胎厂工地文物考古发掘工作专家座谈会纪要》(内部刊印)。
      13  此材料根据南小汪遗址工商银行区发掘领队李恩佳先生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14  会议成果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邢台历史文化论丛》。
      15  李学勤、唐云明《元氏铜器与西周邢国》,《考古》1979年第1期。
      16  杨文山、翁振军主编《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年版。
      17  参见陕西历史博物馆编《西周史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8  参见三代文明研究编辑委员会《三代文明研究(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