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免疫性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的干预
胎儿免疫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干预目的是在确保孕妇和胎儿安全的前提下,防止早期心脏炎症反应的恶化,降低心脏受累的新生儿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生存率和改善预后。对于免疫性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否进行胎儿期药物干预尚有争议。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有自愈倾向,且大多数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不是由房室传导阻滞发展而来,而是一开始就是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抗体阳性的孕妇或分娩过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先证胎儿的母亲,均应视为高危人群。需从孕16周开始每两周监测胎儿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的节律、频率、心脏功能及瓣膜功能直至28周。若监测过程中,发现有房室传导阻滞,则改为每周监测,并根据孕妇具体情况进行宫内干预治疗和胎儿超声心动图监测。
围产期需注意合并心脏畸形与心衰、产科情况,目前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胎儿房室传导阻滞。干预措施包括使用经胎盘地塞米松和/或拟交感药物,胎儿心脏起搏。地塞米松可能阻止轻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进展,β受体激动剂(特普他林)提高胎儿心率,可能改善免疫性房室传导阻滞胎儿的预后,但不能逆转重度房室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