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卿请杭帮菜掌门人胡忠英去朗读 记者跟着进了录影棚

 昵称37365822 2017-03-26

嘉宾面前的茶是董卿亲自买的大红袍

同一期节目其实不是同一期录的

董卿走近大门,门会“自动”打开,其实门后有两个实习生,负责开门关门。(董卿的图片来自节目组官方微博)

每周六晚上看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成了很多人雷打不动的周末菜单。前几天,给G20杭州峰会掌勺的杭帮菜掌门人胡忠英受节目组邀请,赴北京录制《朗读者》。我也陪同胡大师去北京走了一遭,近距离体验了这档眼下最热门的文化节目是怎么录制的。

3月21日 彩排

录影棚周围全是厂房

《朗读者》的录制点不在中央电视台,而在南六环外面的大兴区,一个租来的演播厅。这儿非常偏远,从北京南站出发,高速上不堵车也要开40分钟。到那儿一看,周围全是工厂厂房,录影棚隔壁倒是就有两家经济型酒店,开在同一幢楼里,共用同一个服务台,左边是莫泰,右边是如家。不仅来录节目的嘉宾都住这儿,节目组的编导摄像们也住这儿。所以,这么偏僻的地儿,这两家酒店倒是天天爆满。

节目组请的每个嘉宾,都有一个专门的内容编导从头到尾跟着,负责胡大师的是一位85后的小王编导,刚满30,在电视台已经是老前辈了。每次录节目,都要在这个六环以外的录影棚连待半个月。因为工作太忙,小王编导就把女友请过来,前几天在《朗读者》的录制舞台上求婚成功。

彩排调光,胡忠英身边的姑娘就是“光替”。

董卿走进去的那扇大门后面躲着两个人

下午5点,小王编导来喊胡老师去彩排。演播大厅门口有保安守着,外围一圈的走道黑漆漆的,暖气倒是挺足。走到董卿和嘉宾访谈的那个客厅,所有人都必须套上一次性鞋套,只有正式录制才例外。编导们有句口头禅:鞋套无限量供应。

胡大师在沙发上坐定,又来了一位穿蓝衣服的编导(现场的编导实在太多了!),介绍走场的流程:“在您戴好话筒之后,就来到这里,我们怕穿帮,后面有两个人躲着。”每次董卿走近那扇门,迎接嘉宾,门背后都有两个实习生负责开门和关门。这门神当的!

董卿和嘉宾面前的茶,也是可以喝的,茶叶是董卿亲自买的大红袍,连沏茶的时间都经过了周密的计算,在嘉宾和董卿见面之后寒暄的时候,工作人员才倒上热水,等下喝起来温度刚好入口。“我们这儿的茶都是您上之前新沏的,是热的,您想喝就喝,想加就加。包括聊的时候热了,润润喉,朗读之前喝一口都没问题。这些茶具每次都会洗,每一个嘉宾都会洗。接到您之后,才给您倒茶,茶叶也是董姐亲自买的大红袍。聊的时候有什么说错了没关系,当成两个人聊天就可以。董卿老师会说,我们去朗读吧。就一起站起来。”

董卿和嘉宾的沙发上都有红色的T字胶带,提醒坐在哪里,不能乱坐。

我当了半分钟“光替”

看《朗读者》的时候,无论是董卿还是每位嘉宾,皮肤都超级好。这其实是灯光师打光的功劳。彩排的时候,有一位叫珈妮的工作人员代替董卿坐在位置上调光,就是俗称的“光替”。每个嘉宾的光都打得不一样,按编导的话说,“您本人来了,调得好一点”。调光的过程很复杂,也很枯燥,十几个工作人员坐在黑暗的剧场里,盯着眼前电脑大的屏幕,不论名气多大的嘉宾,这时都得服从命令。编导们开玩笑说,自己“永远在请嘉宾稍等”。灯光师是比利时来的,节目组给配了个翻译。

小王编导叫我上台站一会儿,我才站了半分钟,又叫我下来了,可惜照片拍虚了,我短暂的“光替”生涯没留下完美纪念。站在台上时,灯光很刺眼,根本睁不开眼睛,感觉主持人真不好当。

因为灯光的缘故,嘉宾的衣服要求很严格,比如不能是细条子。之前麦家自曝过,带了一箱子衣服去,都被编导否决了,最后在现场借了一件黑衬衫才过关。这次胡忠英带了两套衣服,一套是深紫色的上装,是中华名厨才能穿的,全国只有10件。另一套是灰色的中装。入住酒店的时候,编导就让胡大师换上两套衣服,拍照片传给他看。

主持人和嘉宾的沙发上都有红色的T字胶带,不能乱坐。

3月22日 正式录制

同一期节目其实不是同一期录的

到了现场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看到的每期《朗读者》并不是同一期录制的。“因为嘉宾的档期很难调,我们都是同一个主题词的,攒几个一起录。这次从19日要一直录到29日,非常密,一天彩排,一天录制。”

也就是说,一场节目是拼起来的,只要主持人的服装不穿帮,很难发现。但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同一期节目里,场下观众是不同批的人次。“是的,但至今为止,还没有人发现。”这位编导说。

胡忠英是22日录制,和他同一天录的嘉宾有香港作家张小娴、艺术家叶锦添。在前面两天,还有90高龄的著名学者叶嘉莹女士单独录制。他们的主题词都是“味道”。

那么,怎么造成一个嘉宾从头到尾都在现场的错觉呢?节目组耍了个“花招”:镜头反打。在张小娴录制节目的时候,节目组请胡忠英到观众席坐了十来分钟,摄像师拍了一组镜头。

胡忠英和董卿的访谈,录了44分钟。张小娴录了一个半小时。据说叶嘉莹的那场更长,董卿和叶嘉莹聊了两小时。无论访谈时间多长,最后呈现在节目里的,统统剪成9分钟!

当观众可能要坐7小时,也很累啊

一场节目,现场大约是400名观众,和工作人员的比例是1∶1。录制前,观众要把手机上交,中间会有10分钟的中场休息,可以上洗手间,晚餐只有面包和矿泉水,录制完,再由大巴车接走。一场录制的最高纪录是7小时,等于说,观众得把将近10小时的时间奉献出来。就这样,节目组在全国范围内招观众,还有人自掏腰包,买了飞机票飞过来。

6点多,观众入场,我看了下,大部分是年轻的女孩,颜值都很高,坐前排的清一色是美女,摄像师会给一个个特写。

暖场导演是个蘑菇头发型的小伙子,特别能说,一小时没停过。他先是稳定观众的纪律,“小姐你很漂亮,但不许聊天”。又请现场的观众上台朗读,一个北京台的记者上去朗读了谢冕的散文《读书人是幸福人》。最后,蘑菇头导演以情动人,煽情的能力不是一般的高:

“她出场的时候人在抖。其实作为一个21年主持经验的人,她肯定不是紧张。我问她,我说卿姐你在抖。她说好冷。其实我们现场温度还挺高的。我反应了一下,在录的前三天,董老师一直在机房,三四天没睡觉。她出来的时候整个人都在发抖,喊冷。

“董老师昨天晚上也是四五点才睡,今天早上8点多起来背稿。因为她要去了解所有的人物,把所有的细节牢记在心。白天我估计(她)也就睡了一两个小时吧。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试过,连着三四天不睡觉。拜托大家倾注所有的热情给董老师。”

正式录制那天,胡大师是5点到的录影棚,服装师把他上台穿的服装拿去熨烫。嘉宾休息室一共有6间,一楼的休息室是董卿的。6点,编导送来盒饭,有醋熘白菜、番茄炒蛋、干煸杏鲍菇,还有一块三角饼。

除了坐在专门的房间里看转播,还可以站到演播厅摇臂的侧面看现场。那巴掌大的地方很拥挤,站满了各个工种,只有立锥之地。

董卿的台词功力很了得。胡忠英出场前,她问下面的观众:你们喜欢吃什么?观众各种答案都有:红烧肉、北京烤鸭。摄像师催着可以开录了,董卿回道,“我就想聊几句”。再催,董卿就说:“你随时,你随时。”

和编导手里的文案比,董卿嘴里的串场词更有文采,“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味道,那怎么可以离得开味蕾接触到的各种味道?从《红楼梦》的万艳同杯,到《追忆逝水年华》里的玛格丽特蛋糕,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珍馐美馔是不吝笔墨啊。我们接下来请出的这位是大师级的名厨……”

在访谈中间,她又提到“我特别喜欢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编导说,董卿自个儿就有特别大的知识储备量,很多台词是她自己加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