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鸟瞰古今中外 2017-03-27

导语:“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朗读者》第六期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朗读者第6期观后感

  目前,由中央电视台推出,著名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已经是国内最火的电视节目之一,《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被誉为是传播文化的又一股“清流”。

  3月18日晚,航天英雄杨利伟、86版《西游记》总作曲许镜清,老戏骨王学圻、著名作家刘震云、围棋世界第一人柯洁等纷纷等台为观众朗读,而据央视知情人士透露称,国内著名青年作家、农村文化月“千村计划”和“农民文学奖”发起人张一一即将在4月份的央视《朗读者》节目中与全国观众见面,为大家朗读曾感动千万网友的《丑陋的父亲》一文。

  在描写父爱的文章中,入选中学教材的朱自清散文《背影》无疑最为经典,而在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能写出这类文章的作家已不多见,而张一一或许是个例外。《丑陋的父亲》是张一一去年献礼父亲节之作,看标题还误以为这是要揭父亲老底曝光父亲囧事,但文章内容却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描写了一位农民父亲的人生起落以及对子女的无言父爱。

  张一一从一个多次高考落榜、默默无闻的平民子弟奋斗成与“韩二”(韩寒)、“唐三”(唐家三少)、“郭四”(郭敬明)并称的80后“新四大才子”,他用了12年时间。在这12年里,他在长沙、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打拼,在异乡闯荡,陪伴最少的就是父母,这也是他内心最大的歉疚。

  父亲在童年张一一的眼里“是一座只可仰视的大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爱在大槐树下给邻里讲《三国》故事,对《水浒》《说岳》《说唐》中的英雄传说烂熟于心信手拈来,还能坚持独立思考。少年张一一的眼里父亲有对孩子深沉的父爱,坚持正义,也有世俗的虚荣和农民的缺点。到如今已年逾古稀的父亲又已回归朴实和自然,为了帮助像父亲一样的“空巢老人”解除普遍精神空虚的状况,张一一在全国范围内呼吁发起“农村文化月千村计划”并得到积极响应,目前有全国的上百个村镇举办农村文化月活动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文章最后张一一表示他想“成为父亲的大山和英雄”,反哺这么多年来父亲那无言的父爱。

  在《丑陋的父亲》一文中,这位朴实无华的农民父亲在生意场上经历过大起大落、平时买包烟都要挣得老伴“恩准”的他竟然偷偷攒了几十块钱在高考前夕去学校送给儿子,还为儿子的终身大事着急“催婚”。在文章最后一段,张一一用直达内心的文字表达了对父亲的真挚爱意:“我听着循环播放的《父亲》,默念着远方那一个年逾古稀满头白发已不复让我仰望的名字,回想三十多年来的许多如烟往事,不禁就热泪盈眶。我竟然还会为这个脾气古怪毛病多多的糟老头儿幸福和骄傲着,并誓要带给他更大的幸福和骄傲——我要做他今生可以倚靠的一座大山,他心目中一个可以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一些网友当读至此处时不禁感叹:“父爱如山,无以为报,我们长大了,父亲却老了。赶紧多陪伴在父母身边吧,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网友评论指出,《丑陋的父亲》“是典型的中国士大夫精神在民间的传承,这些有点粗陋的民间知识分子是文化高峰的坚强基础。作者本意当然不是说父亲的丑陋,只是白描了在中国转型期内这一代人的文化、道德、理想、生活方式的变迁。”

  也有网友认为,张一一文中的“父亲”一定程度上就是我们当代中国的缩影:他有可以自傲的过去,尽管有点自欺欺人;他在世界经济大潮中磕磕碰碰,但又确实在进步;他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保留着,但也有很多无规则丑陋的行为。我们无法仅用赞扬和批评的一个角度来评价,但他就是我们的生活现状。

  另有女网友表示,《丑陋的父亲》一文“意切情真,催人泪下,才气纵横,感人至深,当下已很少有这类勇敢自我解剖父子人伦的好文章,其文学价值足可媲美朱自清的《背影》的鲁迅的《故乡》,嫁人当嫁张一一!”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机构工作人员则表示,亲情、爱情、友情是人间至情,当下讲述父爱的真正好的文章在并不多见,而由作者本人来朗读《丑陋的父亲》这样一篇与《朗读者》定位十分契合而又情感真挚、朴实、正能量、走心的文章必将激起电视机前所有父母以及儿女强烈的心理共鸣,《朗读者》节目有望刷新播出以来的最高收视纪录,并产生系列正面的社会传播效果。

  作家张一一朗读的《丑陋的父亲》全文:

  在我童年的时候,父亲是一座只可仰望的大山,是我心目中顶天立地的英雄。

  父亲加起来上了不到两个月的学,却识得不少字。父亲熟读《三国》《水浒》《说岳》《说唐》,不但可以一字不落地讲《隆中对》《舌战群儒》《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准确地说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以及岳武穆帐下“四枪八大锤”的绰号和姓名,甚至还曾私底下质疑过“隋唐第二条好汉”应该是使梅花亮银锤的裴元庆,而不是持凤翅镏金镗的宇文成都,他的学问深不可测大得惊人,渊博得让我高山仰止。

  酷暑的夜晚,停电是常态的乡村根本无法入睡,户外“乘凉”是最好的排遣。父亲一张竹椅,一把蒲扇,一壶粗茶,在我家院子的大槐树下讲《三国》,常常围满虔诚的听众,甚至还有邻村的三国迷打着一双赤脚步行十多里慕名前来听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的那几段《三国》讲了不知有多少遍,大槐树底下的听众不但一个都没有减少,反而有水涨船高之势。持家有道的母亲曾打算趁父亲讲座时去听众中兜售一些瓜子、汽水、冰棍、凉茶、西瓜之类补贴家用,被父亲暴怒地制止,这一度让尚不知生活艰难的我对“不要让几毛臭钱玷污了学问”的父亲肃然起敬。

  父亲讲《三国》时的样子很神气。尤当讲到“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时,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样的风流倜谠潇洒不羁,我热血沸腾不时产生幻觉:把父亲顿时等同于诸葛亮、刘备、曹操那样的牛逼人物,为自己能有一个这样的父亲庆幸不已。我小时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后继承父亲的“三宝”——那竹椅,那蒲扇,那茶壶,也能宣讲三国,拥有一槐树底下求知若渴的听众,那一定会是世界上最风光最荣耀的事情。

  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村里第一个“下海”做生意的父亲颇是赚了一点儿钱,盖了村里也是乡里第一栋三层高的小楼,那是父亲一生中最为华彩的时刻。盖楼时,不知有几百年的老槐树砍掉了,我想要阻止却不敢说出口,从那时起,也砍掉了我有关童年的许多记忆。

  老槐树被砍掉之后,父亲不再喝茶,开始喝酒,我逐渐感受到了父亲的膨胀。父亲原本喝小半杯白酒就脸红,听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后,开始贪上了杯中物;父亲原本吃不惯辣椒,了解到毛泽东“不吃辣椒不革命”后,开始拼命地吃辣椒;父亲原本也不抽烟,从一本地摊杂志上看到邓小平烟瘾奇大,从此开始学抽烟。抽烟、喝酒、吃辣椒,本来只是个人喜好,极平凡的一件事情,父亲非要把这些生活习惯上升到一个自己根本无法企及的高度,一定要把自己跟那些文豪和伟人联系到一起,在他自以为是的观念里,貌似那些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辣椒的村民,似乎就要低人一等一般。

  父亲常常不自觉地表露出这样一种荒诞的情绪,这在他还是村里的首富时,村民们还可以忍受或者继续敷衍他。遗憾的是,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继续吹拂,父亲这个优秀农民企业家的那些生意越做越差,直至欠下村里最大的一笔债务。

  父亲抽的烟、喝的酒还是村里最好的,但分明已没有了先前“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那种盛况,来听父亲讲《隆中对》《煮酒论英雄》的村民眼见是越来越少……有一天傍晚我去同桌易兵家问作业,远远听得易兵他爹易老三一边拍桌子一边在对谁抒发不平:“张正超他算什么英雄?他敢自比刘玄德诸葛孔明!他有什么本事讲《隆中对》?他欠我五百块钱一年多都没还呢,还是赶紧给自己想个对策吧!”易老三曾是父亲最为忠实的听众,曾乐此不疲在大槐树底下司职给父亲端茶倒水摇扇驱蚊的美丽差使,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回易兵爷爷的寿诞易老三再四请到父亲和我过去捧场,酒过三巡面红耳赤的他兴奋地站到一张长凳上发表演说“今天张正爹都过来了,这相当于就是我们县的县长来了,正爹讲的《三国》,大约邓主席也可以听得的,只是他老人家没我们这些老百姓有耳福哟,我们热烈热烈热烈欢迎正爹来段《煮酒论英雄》好不好……”,此话言犹在耳,却是往者不可谏,今是而昨非。易老三对父亲的背叛令我十分的愤怒,从此再也没走近易兵家半步。

  六年级时,我以全乡第二名全县第四名的成绩考进乡里中学的“实验班”,小小少年开始长大长高,而家里的境况却没有因此好起来。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有家不能进”。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兴高采烈捂着书包里学校作文竞赛一等奖的莫大荣誉回家,只见围墙的大铁门上贴着一个白色的大大的“封”字,我的心猛地一沉,立马联想起黑白电视机里的那两位情节严重的钦犯林冲和武松。母亲和姐姐瘫坐在大铁门前的石墩上,神色黯然,一言不发,她们周围是左三圈右三圈以易老三为首的兴高采烈的看客。我小心翼翼从书包取出奖状给母亲,还或故意要让周围的人看到,母亲的嘴角终于露出一丝浅笑。我瘦小的身体还无力去对抗这个冷酷的世界,那是我当时唯一可以贡献出来的力量。

  不知等待了有几个世纪,夜色渐渐降临,在袅袅炊烟中,骑着凤凰牌自行车的父亲终于大摇大摆回来了。他停完车二话不说,径直到铁门前把封条扯得粉碎,母亲不无焦急地说,这可是法院贴的封条啊,不会抓你去枪毙吧?父亲满不在乎说,放你们娘几个一百二十个心,执行庭的周庭长跟我是老相识,他们今天过来不过是走个过场意思一下,就是他今天中午派人告诉我今天下午不要在家的……有父亲这番话撑腰,姐姐和我争相跑进院子,十分解恨地撕扯掉前后门另外几个讨厌的“十字封”,并念念有词地把它们踩在脚下,然后碾成一团,践踏法律的感觉真好。在那一瞬间,并不太高大眼见还萎靡不振了许久的父亲形象,瞬间又变得伟岸起来,他又成了我心目中的大山和英雄。只不过,父亲这一高大的印象并没有维持多久,而这也是我有关父亲英雄形象的最后一点记忆。

  初中的那几年,四处折腾忙着还债的父亲几乎没怎么管过我,我也乐得无法无天鸡飞狗跳,成绩自然每况愈下。父亲在初三开学的时候瞒着我去了一趟学校,把他从云南出差带回的自己舍不得抽的几条云烟和红塔山送给了我的班主任和我偏科最严重的英语老师,我当时还纳了闷了,辛勤的园丁们那段时间怎么会对我突然友好起来青眼有加呢?

  在我参加中考的前夜,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赵庭长亲自带队来抓父亲,父亲虽还是没被抓个正着,作为母亲当年最贵重嫁妆的一台缝纫机和家中的电视机、电风扇却被如狼似虎的大盖帽们给搬走了,母亲呼天抢地坐在台阶上不断地捶打自己,这让我很受刺激一夜无眠。我在中考考场上一溃千里,以仅多一分的成绩勉强搭上普通高中的末班车,多年来一直是我手下败将的易兵却考上一所省重点。易兵家大摆筵席请来县里的戏班子唱花鼓戏的那一天,父亲一个人在家喝了不少的闷酒然后去道喜,易老三远远迎上前来发烟,被父亲一掌打落在地。父亲怒不可遏说:你们家有……有本事考省……省重点,唱花……花鼓戏,就要抽芙……芙蓉王,还抽……抽什么狗……狗屁白……白沙烟……父亲和易老三大打出手乱成一团,最后不太光荣地负伤多处回家。心有愧疚的我找了几块棉布要给父亲包扎伤口,他扬手就要打我,一旁的母亲眼疾手快,哭着闹着把父亲推开要跟他拼命。其时的我貌似已然懂得,父亲的伤根本不在身上,而在心里。

  在我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流年不利的父亲终于时来运转,做成了一单生意,基本还清多年前欠下的债务。无债一身轻的父亲于是决定提前“退休”。来我家串门的人又逐渐多了起来,父亲的《隆中对》《煮酒论英雄》顺应天时地利人和重新开讲,依然聚集起不少的听众,我冷眼旁观,已是换了不同的心情。

 

 

  2017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1】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各方好评不断。在2月18日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该节目在豆瓣上的评分就已经高达9.0分,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上连续两小时排名第一,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的名字纷纷登上微博热搜,许渊冲先生多部作品也登上当当图书板块热搜榜……《朗读者》收获了观众“零差评”的好口碑,被追捧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

  《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既有著名作家麦家、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们熟悉的名人,也有来自四川金堂县的周小林、殷洁夫妻俩这样的普通百姓。节目将他们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是节目制片人、主持人董卿在《朗读者》中的开场白。

  “做《朗读者》,一方面是因为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另一方面是我个人的兴趣,我对文学很感兴趣,同时对人也很感兴趣。”董卿认为,“从《朗读者》中像是寻找到了其高吻合度,因为这档节目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让时代背景和个人兴趣同步共鸣。”

  总导演之一田梅认为,真诚是《朗读者》最大的特点。事实证明,“非市场化手段”一样能够赢得收视率与口碑双丰收。当下,艺人参加真人秀综艺的片酬水涨船高是公认的事实,但田梅认为,《朗读者》在邀请嘉宾时更多是靠真诚与情怀而非其他,“很多人是花钱请不来的,比如马云先生,他很愿意参加我们的节目”。

  “节目为观众打开了斑斓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人类共通的,它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对于这样一个清新脱俗又平易近人的节目的走红,另一位总导演刘欣并不感到意外,他认为随着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升级,文化类综艺确实迎来了“突围”的时机,“直击观众内心最深处的那份感动,才能引发最大程度的共鸣,做到这点很难,但是却很重要。”

  饱含书卷气,是这档综艺的另一显著特征。朱自清在《文学的美》一文中写到:“文字的艺术,材料便是‘人生’。”当一对来自四川的普通夫妇念起《朱生豪情书》中的语句,“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不被感动;翻译家许渊冲已96岁高龄,却仍坚持每天工作至凌晨三四点,说到动情处,他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们心中也很难不起敬意。

  2017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2】

  《朗读者》每期开始,董卿都会说一句话:

  一个人!一段文!

  从这句话,可以感觉到,这个节目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如果说《中国诗词大会》比较侧重的是“一段文”,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渗透;

  那么《朗读者》则是在这段文的基础上,还加上了人的故事,人生的感悟和述说。

  就像播出的第一期主题词:遇见 和第二期主题词: 陪伴

  “遇见”是故事的开始,是上天的恩赐;

  “陪伴”则是故事的延续,是人生中最长情的告白。

  无疑,这样的设计会使得这个节目更立体,更接地气,或者说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当然,再加上整个节目设计中,美学综合体的构建,诸如舞台,音乐,文字,还有名人效应等等。

  所谓人生百态,雅俗共赏... 条件都具备了,“火”,甚至"大火" 就在情理之中了.

  2017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3】

  董卿和马东一样,是个聪明的媒体人。马东做《奇葩说》,虽然打着奇葩非主流的称号,但是本质和内涵还是正确说话的技巧和发现生活中更多闪光点,所以《奇葩说》的火爆绝非偶然,因为它触到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而董卿似乎也摸到了门道,《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再加上《见字如面》的加持,荧屏上又开始刮来一阵清风。

  在这种情况下,《朗读者》应运而生。

  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我觉得最明智的地方在于没有把视线只局限在名人身上,而是涵盖了各个行业,发掘出了更多震撼人心的故事,比如这一期当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女医生蒋励、鲜花山谷夫妇、还有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尤其是许先生,当他讲到林徽因的故事的时候痛哭流涕,我也不禁泪目,似乎在他那饱含深情地语言之后,也能感受到当时那种炽烈的情感。

  所以,光朗读是不够的,朗读只能够让我们知道原来还有这篇文章,唤起一些文学的情怀,更重要的还是故事的分享,因为每一段故事的背后,告诉我们的都是铭记与感恩。

  是的,现在太缺少这铭记和感恩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步子也迈得越来越大,不经意间总会错过很多可贵的美好,忘掉很多让自己感动的瞬间,而《朗读者》的出现就是告诉我们,这些你不经意间错过的东西,可能才是你人生最大的价值所在。

  就像许先生说的,生命价值的衡量标准不是在于你过了多少天,而是在于你记住了多少天,这句话仔细品味,真的很动人。

  看到接下来《朗读者》将要邀请的嘉宾,有斯琴高娃、蒋雯丽、王学圻这样的资深演员,有刘震云、郑渊洁这样的著名作家,可能还有很多文体界的知名人士,但是我更希望看到的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人走上这个舞台,就像《奇葩说》是很多和这个主流社会有些格格不入的人的发声场所一样,《朗读者》同样可以让这些平凡而又了不起的人站上这个舞台,说出他们的故事,我想这会是这档节目最大的创新与突破。

  最后说一下文化类节目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的问题,距《百家讲坛》的火爆正好十年了,十年前是国学热,十年后是文学热,这样的文化情感回归终究是一件好事情。很多人说《奇葩说》可以火恰恰印证了现在很多人不能好好说话,而《朗读者》火爆也是说明中国人对于文学的热情已经大大地消减,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中国终究是一个以文载道的国家,文是这个国家的根本,多一些这样节目的出现,可能会把我们从浮躁消极的心态中拉出来,多关注一些文学的珍贵性以及生活的美好,我们应该持积极的态度,而不是贬斥与打压类似节目的兴起。

  《朗读者》毕竟只出了一期,虽然开局很惊艳,但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节目组勿忘初心,继续呈现出更多好的感动的故事与我们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