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需求和欲望

 随缘7048 2017-03-27


Less is more专注极简生活态度,定期分享极简生活心得、极简设计、相关影视及著作解析。每周二及周五更新。





(一)


连续几天的'断舍离'式的整理,扔掉了无以计数的衣服、玩具、纪念品、废旧产品,最后,把双层床上的厚垫子也抽走后,我才发现舒服的家应该没有冗余,舒适的床就应该是硬邦邦的。'Less is More',东西少了,空间多了,清静素雅重新回归。自从生活进入了减法模式后,我才发现家真正成为一个让人感到安全和舒适的地方。即使在我铺着白色床单的床铺上躺一会儿,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每一次弃物,都是一次艰难的价值判断过程,认清物品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后,毫不犹豫地丢掉它,太TMD爽了。


1.潜在有用的东西扔掉,富足留下。


比如被褥,总是想着哪一天家里来的人多了,可能会打地铺,但家里有三个卧室,四个床,一个沙发,如果还要打地铺的话,那家一定是个避难所了。即使真要打地铺,把床垫上的褥子揪下来就行了。为了一个一辈子都可能遇不到情况,我却需要做一生的准备,累不累?四铺四盖过去是婚礼的标配彩礼,换取了多少富足的感觉。如今,早已丰衣足食,它又能标识什么?所以,不管里面装的是棉花还是羊毛,垫子扔掉扔掉扔掉。


2.礼物扔掉,好意留下。


如果我送别人的礼物被别人扔掉了,那我会怎么想?有一盒白茶从未开封,已经放到快过期了。邻居家送了我一箱饮料,我们全家人都没有喝饮料的习惯,而送过来又不能推辞。送礼物到底是满足了谁?人说他也是一片好意,可是送礼物不考虑对方真正的需求,只是想表达'我对你好'的意思,把昂贵而多余、一方想送一方不想要的东西挑一个对方无法拒绝的时机送来,这也是好意吗?特别是把那些自己富余的有市场价值的东西大批量的拿来,用价格衡量礼物的价值,这是真情实感还是用对他微不足道的东西换取别人的感恩和亏欠,还是在把自己本已想清理的负荷顺便转移换个人情?媳妇曾经送过我一个打火机,我说你明知道我不抽烟,而且你也极其反感我抽烟,难道你是让我拿着它去纵火吗?她说这是女孩子送给对象的礼物,还有就是皮带。可见,她只是想送我一件东西表达心意,然后百度了一下什么会令我开心,最终认定了这就是我的需求。


如果真心想对别人好,那就要完全抛开自己和潮流,站在对方的角度研究他的需求是什么。如果你想换取一些回报,那这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但对于一个真心爱他的人来讲,这是件非常愉快幸福的事。我不爱吃,不喜穿,不好玩,不贪财,清心寡欲,油盐不进,喜欢什么礼物呢?就是那些卡片还有邮箱里的祝福。如今看到孩子过十二岁生日,孩子会收到成堆的礼物,我知道那绝大多数会变成无法丢弃的家庭垃圾,所以要么不送,要送就要全家人一起构思,一起寻找,绝不能乘着大好日子强人所难。不管东西有多值钱,也不管谁给的,用不着就扔掉扔掉扔掉。


3.纪念品丢掉,回忆留下。


有人说每一样物品都记载了一段记忆,实际上不是,它只是一段记忆的线索而已,真正的记忆都在大脑里。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是不会被忘记的,但凡忘记了,就说明是可有可无不必留恋。如今,唤醒记忆的线索太多了。自从我恢复了每天记日记的习惯,加上随处可以用照片记录生活,就再也不会惶恐忘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了。


在整理自己衣服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我居然有三箱子旧衣服,多少次尝试扔掉但却下不了手。当孩子抱怨爸爸妈妈的衣服比她多的时候,我无力辩驳。如果我无法把自己的衣服减少到比孩子的更少,那我就只能满足她的欲望。


穿在身上的,就是自己喜欢的,这跟档次、质量和价格没有关系。真正不愿意的舍弃的,就是那些自己一直在用的东西。我的一件毛线衣,穿了15年,不是因为它的纪念意义,而是因为它的确是我的菜。15年来,每年都要穿上它跨越深秋、隆冬和初春三个季节。我的一个运动短裤穿了22年,这可能是最年长的一件了,那是因为每年运动会我至少要穿上它驰骋。买它的时候,我还是初三年级,现在穿上很短了,也更适合短跑。这是真正自己不愿意丢掉的也是令自己舒适的衣服,其它的,一年中穿着得概率微乎其微,假如哪天被盗了,我丝毫不会惋惜,甚至无法记起,可见也是可以丢掉的身外之物了。当把衣服整理到只剩下生活所需的时候,我们开始反思还要继续购买衣柜的想法。


4.电子垃圾丢掉,空间留下。

这些东西毫无用处,之所以保留,就是扔的过程中产生的那种暴殄天物的负罪感,还有不愿意彻底否定一段时间的购物决策。有一个理由把它扔掉:既然它已经成为垃圾,留在家里和丢在垃圾堆有何区别?留在家里保存着,最终的归宿一样是垃圾堆,这些寿终正寝的电子尸体应该尽快入土为安,而不是暂存在太平间维系那些难舍难离的情感。屋子清空了,思想的负担也随之卸载。




(二)


我每年期末考试出卷子,都会给大学生出一道题:什么是需求(needs),什么是欲望(wants),用实例说明二者有何区别?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题,有些人穷其一生也找不到答案。我的评分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通过课程学习提升了自己对物人关系的看法。'断舍离'的过程就是迫使自己不断地寻找需求和欲望的分界线。在这个被感性、快乐和美女驱动的消费环境中,人们没有稳定的精神活动,经常把欲望和需求混为一谈,把'想要'和'得到'挂在嘴边,可如果真正想要的得到了,那又为何不满足?


什么是需要?马斯洛说需求金字塔由低向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个的需要理论虽然有缺陷,但也能概述一个人需要的构成。我发现,只有最低层面的生理需求是纯物质化的,其它需求都是非物质的,最终所获的的都是一种主观感受而已。当然物质能够换取一时的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但物质却不是最终的目标。这些需求都可以通过坚不可摧的信任关系、分工明确的职业合作和艰苦卓绝的劳动过程获得,有些人通过强有力的信仰而获得。这也让搞清楚了我为什么拥有那么多东西,就是因为过去多少年来我没有由信任而生的安全、没有因合作而起的社交,没有从劳动获得的尊重,还有因没有信仰而尝试的信仰。我用一个看似万能的购买行为试图构筑我生命的基础,结果发现我没有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却站在了摇摇欲坠的垃圾堆上。如今之所以能够这样快刀斩乱麻似的清理,就是能够在安全、社交、尊重和人生意义方面获得持续的满足感,不必寻找替代物。


'我们对物质生活的关切渐渐演变成一种偏执。我们沉溺于构造一种世俗的,物质的安全感,来代替已经失去的精神上的安全感。'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精神的实际状态如何”这类问题慢慢地被搁置起来,最终完全被消解掉。我们慢慢地忘掉了我们生存的根本问题,我们仍然不明白为什么活着。'

——《塞莱斯廷预言》


需要是满足生存的必备之物,而欲望人们喜欢拥有之物。(needs are things people must have to live, and wants are things people would like to have.)生存是永恒的,而喜欢却是即时多变的。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就说明完整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其中本我像是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他要求得到眼前的一切。它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


这不难理解女儿一见到东西就要买,那就是不考虑现实自我和道德超我约束的欲望了,教育过程就是教会孩子如何约束本我冲动的过程。让我有些惊愕的是,我有时也会被感性的欲望控制,买了一些毫无用处的东西。再多想一下就有些胆寒,我这样自律到节衣缩食都会被欲望控制,那些耻笑我穷困寒酸的人岂不是集体返童?在欲望的驱使下过度占有,过了新鲜感后大量囤积,最后抛弃的时候毫无顾及。这样说人家一定会招人非议反感,唯一的意义就是反观并提醒自己:欲望永远都无法满足,这一生都要去抑制本我,这才会获得持久的满足和幸福。


如果问我有哪个旅游的地方值得我反复去,我毫不犹豫地会说是草原。我很庆幸自己在一个离草原不远的地方工作,山后面的那片草原即使去过多次,仍然对它充满向往。没去过草原的朋友问我草原有什么好,我说,那里除了你,什么都没有。现在找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可真的很难啊!琳琅满目的商品、风味各异的餐厅、形形色色的人群,你就要在这里不断过滤信息,淘到你的心爱之物,选择你的菜,找到认识的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在草原,你无需选择。正是它的单纯使我们与生俱来的感官复苏,大脑清空,得以辨别真假善恶与好坏美丑。注意力是个很有限的心理资源,没有注意力的参与,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无法实施。如果它都被感官过滤、辨别和选择所占去,又有多少留给意识的聚焦?在家里也同样如此,物品摆在眼前,很少用到,但它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现代社会本已紧缺的注意力资源,当它濒临枯竭时,我的耳朵还能否听到家人在跟我说什么?'我的家里什么都没有',我多想这样和远方的客人形容我的家啊!


扔掉旧物千百件,我待新物如初恋。如果抱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观念清理物品,把丢弃当作再一次购买的理由,那仍然是给欲望誊地方。重要的不是扔掉,而是扔掉之后该如何做。纠结于末端治理早已经被证明这是无能也无效的,只有从入口处仔细规划、谨慎购买,使用中惜物如宝、收纳有序,这才是持续之道。



文 | 杨春

图 | 杨春

如果你也在记录自己的极简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