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46
个地(盟、州、市),282个县(旗、市、区)。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千米。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
黄土高原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层厚度在80~100米之间。最厚达150~200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
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浅黄色区域为黄土高原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机理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现在以“风成说”占主流也比较令人信服。“风成说”认为构成黄土高原的黄土来自西北,是几百万年强劲的西北风携带着黄土沉积形成的。“风成说”的主要依据是:黄土的成分不同于本地的基岩;黄土颗粒由西北到东南逐渐减小,符合风积规律;黄土分层比较明显并且分层情况显示不同的干湿气候。
黄土高原由于水力侵蚀和重力崩塌等原因显现出“塬”“墚”“峁”“土林”“土柱”等不同的地表地理结构。
塬:指顶面面积较大且平坦,四周被冲沟环绕的地块。

甘肃的“董志塬”
墚:是指顶部面积不大两边被冲沟所夹的地貌。

黄土墚
峁:呈馒头状的黄土丘。

黄土峁
土林:大面积黄土柱组成的地貌

黄土土林
黄土土柱:黄土被水侵蚀后只留下独立的柱状黄土的地貌

黄土土柱
黄土高原整体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加之农业生产等人为干扰造成整个高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高原河流含沙量很大。黄土丘陵沟壑区输沙模数达20000~30000吨/年·平方公里,河水最大含沙量高达1700千克/立方米。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水旱灾害频繁。但几百万年的积累,含沙量极大的黄河造就了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也养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广袤的黄土高原及其深厚的沉积地层为地质学家提供了绝佳的“天然实验室”。地质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黄土高原的地质沉积记录了几百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情况。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