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书法 写春联 迎新年

 绚烂夏花的书 2017-03-27

       “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随着农历新年的临近,家家户户也开始准备春联,一副漂亮的手写春联更能增加节日喜气的氛围。那么,如何写出一副漂亮的春联呢?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文科教材《国学通论》一书中讲解书法写作一篇文章。

        书法之得名,在于其书写有一些基本的笔法、墨法、字法和章法。笔法是指用笔的方法,由于古代书法常用毛笔书写,便有方笔、圆笔之分,中锋、侧锋之别,藏锋、露锋之异。用笔不同,便呈现出不同的线条,这就有了虚实之美。用笔快慢的差异,便出现各种疾徐的差异,这就有了顿挫之感。墨法是用墨的方法,墨有浓有淡,有湿有燥,有轻有重,相互搭配,便呈现深浅变化。我们习惯说的“墨分五彩”,是指中国书画对墨的浓、淡、干、湿、焦五种功能的巧妙运用。字法是指笔画之间的组合,包括部首之间的安排。欧阳询著有《三十六法》专门讲字体之间的穿插、向背、避就、相让、覆冒、回抱、意连之法。章法是指字与字之间的排列、布局,从而形成的疏密匀称、黑白相生、大小错落、长短参差、粗细呼应等整体美感。

以形措法

       以形措法,是指在书法体系中,任何一个笔画、一个字体都是作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存在的,都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味。这是中国书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学习和欣赏书法所必须首要了解的。

        第一,中国文字象形的特点,不仅决定了字体具有鲜明的形象感,而且书法理论还把字体的点画视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如钟繇《笔法》描述隶书的笔画时说:“点如山颓,滴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映者矣。”是说隶书的大点要像山峦崩颓,小点要如雨点疾驰;纤细处,笔划如丝如毫,轻盈处,仿佛云雾飘逸。晋卫夫人在《笔阵图》里具体描写了楷书的笔画特征,如“—”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在书法家看来,这些点画不仅是字体的部件,更是对大自然生态和韵律的模仿,是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的高度融合。如果说中国书法是绚丽的乐章,那么这些点画正如一个个音符,成为最基础的组成要素。所以,中国书法的学习,都是从点画的临摹开始,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笔法,明白了“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才能结构字体。

        第二,中国书法理论常常用肉、筋、骨、脉、皮等概念来概括线条给人的美感,这也是从形象感着眼的。如《笔阵图》就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肉”,主要指笔画丰润,然丰润太过,则粘滞无力,被称为墨猪。因笔画丰润有别,后来又有了肥、瘦之分:点画肥厚,多出自圆笔,线条较粗,丰腴饱满,给人以藏筋抱骨之态,呈稳重之相。而点画瘦硬,多出自方笔,线条较细,刚健犀利,给人以骨气洞达之感,呈轻盈之态。肥瘦对立统一常用在字的结构搭配中,形成变化之法。如颜体笔画,竖肥横瘦,结体丰茂,显出筋脉之理,给人庄重奇伟之感。

  “筋”、“骨”是字体法度的基础,筋体现的是线条连绵不断的内在美感,是蕴涵在肥、瘦形态中柔而劲道的力量感。而骨则更侧重强调笔画的劲健有力,是一种阳刚而遒劲的美感。因此历代书法家虽体有差异,然皆以骨健筋丰者为上品。我们只要比较一下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便能体会到颜筋柳骨的妙处。“脉”是指笔法的丰润活脱,“皮”是指线条轮廓,光滑亮丽,二者是对墨的运用,它们与肉、筋、骨一起合称“线条五体”,是从笔画和线条之中呈现出来的美感。

       第三,中国书法理论讲求通过“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所形成的每一个字皆可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中国艺术重视对自然的模仿,并将书法看做自然生机和生命韵律的流露。历代著名的书法家常从书法之外获得灵感,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明字体呼应之道;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飞动之势;怀素观摹湖光山色,构章风云际会;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通顿挫之感。因此,中国书法讲究“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即融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完成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

以意立体

       以意立体,包含“意在笔先”和“意法相成”两层意思。

  意在笔先是说在撰写书法之前,必须做到凝神静气,预想各个字的间架结构、章法布局,做到心中有数。在这样的构思之中,书法家很容易将个人的艺术功力、精神气质和人文修养凝聚在字体之内,使之一气贯通,灵动而富于气韵。

  而“意法相成”,是指在笔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意趣和胸襟,使书法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传世的书法,从没有重复出现的艺术风格。因为任何书法家都是在吸收前代书法家的艺术成就之后,融合自己的艺术感悟,加以重新创作而成的,都有己意在里头。

  中国书法的“意”,更多是书法家心性、个性的自然流露,王羲之《自论书》言:“点画之间皆有雅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正因为如此,王羲之的书法,具象之处,字字形态可掬;兴会之间,字字意态如生。他的《兰亭序》中,通篇324字,28行,重复之字,必若重构,绝不雷同,作品中7个“不”字,20个“之”字,形态各异,这正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体现了他所说的“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的艺术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意”体现的是作者的个性特征和艺术创新,而“法”则更多倾向于指书法的基本结构和方法。

以势布局

        中国书法的布局,从字体角度来说,是靠字之间的偃仰、起伏、呼应、变化来形成的。从章法来讲,是通过笔法、线条、墨色、布局来组合的,以空灵广视野,以错落显起伏,以浓淡出润燥,以墨活隐稳重,以沙笔见精神,以虚实成变化。在这其中,笔势的使用和字势的安排最为重要。

  对势的强调,是中国书法布局的核心要素。书势主要是书法家在书写时因笔势运动而产生的力度之美、速度之美和趋度之美。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草书书写,“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点明了笔势游走的诀窍。这种连绵不断的用力,正是形成各字之间呼应关系的前提。

  书法的最高境界,正是作者融化了基本艺术技法,将自己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和观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让自己的喜怒哀乐,随着流动的线条游走。在这样的艺术状态下,书法不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堆积,而是情感和情绪的自然流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飘逸,正是玄远自然的魏晋风度的流动。而颜真卿《祭侄稿》,恰恰是家国之痛与忠义之气的真切流淌。张怀瓘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正道出了以笔势布局的奥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