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模板1 (1)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提示 物质决定作用+意识能动作用+规律客观性+其他观点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提示 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二者结合+反对错误倾向+其他角度 ①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⑤从辩证法角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答题模板2 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提示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真理特点+认识过程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材料一 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而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问题主要体现在:环保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环保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许多建设项目由政府拨款建设,政府补贴营运;产业政策亟待完善,标准体系不健全;在国际规则和人才的储备等方面尚未完全适应国际环保市场的发展需要。 材料二 对于公众来说,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既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每个公民心中树立绿色出行、节能节水等理念,珍惜环境资源,规范自身行为。这样才能构成一个政府负责、企业守法、公众积极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请你提出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的建议。 (2)结合政府知识,说明我国在向包括雾霾在内的污染宣战,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如何作为。 (3)请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角度,为公民在治理空气污染中的做法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4)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通过环境道德教育来提升公民的环境道德素质。 答案 (1)①必须将市场机制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要努力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②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坚持市场化的环保产业政策导向,减少行政干预。政府要发挥监管和服务的核心作用,完善环保产业政策、标准体系和科技创新奖励机制,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引导环保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与国际接轨。 ③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环保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吸引更多资金进入环保市场,进行集约化规模经营。 ④作为消费者个人要树立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理念。 (2)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加强环境监测和环保执法。 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制定和落实相关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④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进行绿色、环保理念的教育和宣传。 ⑤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防止污染,优化生态环境。 (3)①积极参与民主决策,通过多种方式为政府治理空气污染出谋划策。 ②正确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监督政府落实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和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并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举报。 ③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参加社区环保行动,共建文明环保社区。 ④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自觉履行义务,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4)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要加强“三观”教育,特别是大力宣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要通过学习和自我修养,清醒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 ③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要通过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们受到感染,形成良好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