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我是简书的产品经理

 易良义 2017-03-27

文/沐丞


(图片来自网络)

01

我在简书写作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算不上非常资深的作者,只是第64名签约作者,但是也算是较早签约的一批作者之一。这里是我最开始系统写作的平台,也是简书让我认识了很多作家朋友、编辑、了解了不少出版知识、学习到了很多工作以外的内容,所以对简书我一直很感恩。无论在哪个平台发文章或者出版的书籍,我其中一个Title一定是简书签约作者,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荣誉。

我做过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因为我把写作当成了工作和生活的一种调剂,所以平时的写作内容我都极少涉及到跟自己工作相关的专业领域,但是看到最近简书一系列的变化,也很想从做产品经理的角度来谈谈看法。作为一名在简书上笔耕不辍的作者,无论如何都是希望这个平台越来越好。

按照我的观察,简书可能遇到了变现压力,这种压力可能来自于投资人,也可能来自于简书自己团队扩张的需要。于是简书正在做不少尝试,但是不少尝试真的是毁誉参半。我们做产品的时候,有时候做100件不错的改进,很可能因为1个小失误就会把这些好的改进带来的成果给抵消了。这段时间以来,简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


02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简书的产品策略,按照官方的定义是“一个将写作与阅读整合在一起的网络产品,旨在为写作者打造最优秀的写作软件 ,为阅读者打造最优雅的阅读社区”。所以不难看出简书最开始是以良好的写作体验来吸引作者写作,作者写作的文章多了,自然就有了内容,有了内容后就会有读者。

应该说在简书写作的基础体验还是不错的,特别是PC、Pad、手机可以三端同步,满足了不同作者随时随地创作的需要。关于简书作为写作软件的这个部分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今天这篇文章不做详细讨论,而且从近期简书的一些列动作来看重心也不在上面。

简书作为一个内容社区,那么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内容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有了优质的内容自然不会愁读者和流量。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简书应该追求文章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任何一个读者都不希望在垃圾文章上浪费时间。如果我是产品经理,我要做的是让读者打开简书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能看到不少精品文章,我所有的产品规划工作都是围绕这个来开展。

那么,优质的内容从哪里来?很显然是来自于优质的作者,这些作者就是简书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好的作者抵得上成千上万个一般的写作爱好者。简书虽然在不断签约作者,但是我也看到流失了不少好的作者,虽然每个作者的离开都有自己的原因,但是归结起来无非是这个平台没有给到他想要的。好的作者离开是对简书最大的伤害,如果我是简书的产品经理,首先就是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鉴别出优秀的作者,然后“伺候”好他们,而不是抱着自己的平台不错,你爱写不写的态度,更不是通过制定苛刻条件的经纪合约来限制作者。

现在可以写作的平台实在太多,优质的作者就是一个U盘,根本不会依赖某一个平台,把自己插到哪里都会灵活自如。换句话说,愿意答应苛刻签约条件的作者可能反而不是那么有竞争力(这样说有点得罪人,请勿对号入座)。换个比喻,就像快男、超女、好声音那样的选秀比赛,草根歌手会答应签“卖身契”,但是很多厉害的,或者后来变得厉害的,会直接毁约。对于天娱、星灿来说,一次选秀可以签下几十名歌手,但是市场就那么大,根本消化不了,这也是我们每年看了那么多歌唱选秀节目但是最终记不住几个人的原因。

简书目前也有这样的困境,一方面想利用签约获得更多的作者,一方面又在流失很不错的作者。对于签经纪约的作者就如同选秀节目中被天娱签下的歌手一样,数量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作者都有各种各样的期望,简书的平台真的有那么多资源一一满足吗?流失的优质作者不仅仅是这个作者本人,还有他的文章,更有一大批他的粉丝都会离去。这笔帐真的要好好算算,像今日头条每个月给1万元给到优质作者安心创作内容,而其它多个平台也有各种直接的经济扶持,简书本身免费获得了这么多优质作者来创作应当倍加珍惜。

扶植优质作者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要直接给钱,增加文章的曝光量、帮出书的作者宣传、卖书、为他们的公众号导流、给他们的新书写推荐、写序、联系编辑、出版社、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等等。其实很多措施简书的确在做,应该也有效果,但是正如前面所说,旗下的艺人多了,就没有那么多资源了。

比如简书的日报推送就是一个资源,可是能获得这个资源的作者很有限,特别是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推某两位作者,或许这两位作者是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如果从一大批被签约了的作者角度出发,从平台所有读者的角度出发,这种方式对品牌的伤害不是一点两点。

简书日报、App推送不仅仅是为了宣传签约作者,更是自己本身品牌、价值观的一种展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同时也要依靠很好的内容支撑才能相得益彰,否则日报本身就会被诟病,起不到应该发挥的作用,也进而影响到简书的品牌。


03

作者谈完再来看看内容。简书曾经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有编辑审稿,这是保证内容质量最好的方式。尽管有的作者的可能不认同,觉得有的编辑会没有水平、针对自己、不懂审美等等,我相信编辑的水平参差不齐,就如同在简书平台上写作的作者水平参差不齐一样,但是至少有人把关会比机器判断更靠谱一些。

据我所知,很多专题编辑并没有收入,愿意为简书审稿都是出于对这个平台的热爱。我认识好几个专题的编辑,因为长时间的审稿他们扫几眼就知道文章是不是抄袭的。所以,这些热心的编辑也是简书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而一个好的编辑必然是对自己经营的专题有着一套标准,谁希望自己的专题收入的都是乱七八糟的烂文章呢?

但是现在不知道谁出的“馊”主意,居然多个专题不再需要事先审稿可以直接被收入,被收入后编辑再去看,觉得不好的再移除。这样做美其名曰是为了让作者不用等待审核,可以提高通过率。想出这一招的人不知道是谁,如果是产品经理,那么真的没有用户思维,如果不是产品经理,那么产品经理也有责任,不应该通过如此可笑的方案。

有编辑审核本身是简书的一个优势,也是一种品牌价值,更是对编辑本身的一种尊重,现在这么一来优势没有了,品牌受损了,编辑受伤了。你们又不给编辑工资,他们手头上那一点点体现被尊重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虽然你们的解释说只是先收入,编辑还是可以移除,但是结果是对作者、读者、编辑甚至简书自己都带来了伤害。

作为作者,自己的文章被收录了本身是件开心的事,结果不一会又被移除了,这是什么滋味?如果是那种乱发广告的文章还无所谓,但是如果是真心在写文章的作者呢?对于作者的体验会大打折扣。因为自己的文章被收入再被移除,和自己的文章被拒稿再被收入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我作为作者很有发言权,我以前遇到过被首页收录然后又莫名其妙的被移除的情况,那是一种非常愤怒、失望的心情。我也遇到过被首页拒稿,但是又被推今日看点、上Banner推荐的情况,那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愉快感受。

作为读者,关注的专题自动收录了大量文章,看似可读的内容多了,但是好文章哪有那么多,大部分都是垃圾文章,谁还能看得下去?既然是要做优质的内容平台,就是要想尽办法保证内容的优质,靠数量取胜不了,只会伤害到读者,阅读量也很难上去。

作为编辑,自己对所管辖的专题没有主动权,居然还不如机器,每天要去移除那些不合格的文章,看似只是一个工作上的顺序调整,但是一定伤害到了他们的积极性。就像是自己开的一家精品店,不是先精挑细选的进货,而是一股脑儿不加选择的把商品堆进店铺,再去把不想要的扔出去,这谁受得了?关键是,好多垃圾还堆在商店,这个时候客人已经来了,那让店主的颜面何在?

作为简书,你既然不希望文章里有广告、有外链、有不合法的内容,那就应该首先不让这些文章跟最终读者见面,而编辑就是第一层保障。现在倒好,直接收录再让编辑一一移除,作用已经不明显,因为你所规定的不合法内容已经传递到了最终用户那里,更不用说对文章质量的保证了。你可能会说,没关系这些专题读者不多,影响不大,但是这个做法只会让这些专题更加做不下去。



(图片来自网络)

04

最后再来谈谈变现策略。我大致分析了一下简书的收入来源,大概有如下几项。

1、平台打赏的提成,每个作者提成100元,简书提成5元(可能有一部分是银行手续费)。但是我相信整体打赏额度不高,跟一些大V的公众号可能都没法比。所以这块收入并不多,至少相对于简书这种体量的平台来说。

2、简书商城,主要卖点简书包和笔记本等周边。我没有具体的销量数据,首先这些实体的东西本身就有各种成本,还有邮费、包装、人工等费用,所以利润率可能不高。而且价格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有点偏高,所以我认为盈利能力有限。

3、简书茶室,这个也是挣的辛苦钱,茶室、咖啡馆之类的商铺,能持续经营做到盈亏平衡就已经不简单,起早贪黑不说,租金、水电、人工、原材料开支很大。这块也不会有很大的收入。

4、出版图书,利用自己的平台出版合集,简书已经做了三本,相信会持续做下去。根据简书平台的影响力,卖优秀作者文章的合集应该不难,销量肯定也算是可以。但是如果说通过这个渠道来获得比较大的收入估计也难,而且周期长。现在销量好的书籍可能都是来自比较顶级的作家,这种拼盘式的书销量即便是不错,也难达到一个非常好的水平,所以简书能获得的版税数额也不会特别多。

5、广告商合作,最近好像少了不少,以前还经常有各种广告主搞征文活动,这半年以来似乎少了不少。应该不是简书自己不接广告了,而是广告主自己的选择,这点简书也应该复盘一下原因了。这块的合作数量不多,相信整体收入也不多。

6、作者合作,比如帮作者出实体书,抽成一部分版税,现在还搞起了让作者建群开课,然后再抽成一点费用,出电子书,抽成一部分销售费用。优秀的作者可能不需要都依靠简书来出书,估计也不愿意给简书抽成。真正能开课、持续开课的作者更是不多,所以这块能获得的收益也十分有限。而且别的平台都是扶持作者,简书中有的作者收入本身就不多,还要分给平台,这本身就有点不合适。

上面就是我自己观察的一些简书变现的方式,或许还有其它方面,但是仅从上面的几个途径来看,看似收入渠道也算丰富,但是都是小本生意,赚的不过是蝇头小利。因此,简书平台的变现压力比较大也是可以理解。

关于变现,我提供一些不成熟的小意见。

1、精品内容收费。现在整个平台的内容都是免费的,不妨增加收费内容,收费内容必须是精品中的精品,质量要求非常高,而是原创首发。可以开辟一个收费专题,让用户订阅。收费专题接受作者投稿,有专业资深编辑审稿,通过收费专题的稿件不能投其它专题,保证唯一性。(当然还可以开发其它的形式。)

2、连载内容收费。优秀的连载提供免费章节,但是也提供收费章节。这种模式已经在多个平台被验证过,一般读者都能接受,毕竟作者写好的连载不容易,而有的内容只适合网络传播,并不能最终实体出版。所以进行收费也是对作者的一个激励。但是有一点,简书的连载专题阅读量并不理想,要考虑一下怎么让好的长篇连载进入读者的视线。

3、影视版权收入。相比出拼盘合集得到的那点收入可能远比不上一个影视版权的收入,拼盘合集给作者的稿费其实少得可怜,而且通常都是针对那些写短文的作者,真正有长篇文学故事创作能力的作者并没有照顾到。如果简书能利用自己的平台优势,为这些优秀的长篇文学作品获得版权收入并从中分成,那么对作者和平台都是非常大收入来源。影视版权也可能成为游戏版权等。开辟一个版权售卖专区,把有开发影视、游戏等版权的内容在线标价或者拍卖。

4、精准广告投放。虽然说广告会给内容带来一定的影响,但这的确是一个合理的变现渠道,相比看一堆垃圾文章,我情愿看到一篇优质的文章,哪怕文章末尾有一条广告。广告的投放有技巧,不是滥放,就像微信朋友圈广告会按照人群画像进行投放一样,简书也应该有这些大数据。投放广告的位置至少有四个地方。一是首页和发现Tab页中,不同人订阅的专题、关注的作者、看的文章类型都是可以分析出来的,比如经常看财经类的,他在首页或是发现中看到一条理财的广告通常不会特别反感,比如经常看职场类的,他看到一条英语培训的广告也不会反感。二是文章的末尾,可以根据文章的类型自动匹配接近的广告,比如是一篇育儿经验的,如果末尾是一个母婴用品的广告应该也没有什么影响,如果是一篇书评,文末附带几本题材相近的书籍购买链接应该也很合理。三是Banner和开屏,广告的展示也要依据用户画像,用户在此处停留的时间有限,如果不感兴趣也就马上跳过,影响不大。四是简书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在站外打广告并不会直接影响到简书App,当然广告要广告主精心设计,像杜蕾斯那样追热点的创意广告并没有人厌烦。广告投放还可以跟收费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看广告免费获得看精品内容的权利。

5、高级会员服务。为收费会员提供额外的服务,如果是作者可以优先审稿并给出改进意见,如果是读者可以去广告。简书线下线上的活动、签约作者的签名书、收费内容限时免费或折扣、定制VIP标识、不同的评论字体颜色。还可以陆续开放不同的特权。

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不断增加“被动收入”,我上面提到的变现手段基本上都是被动收入,这样的变现才能持续,而简书现有的变现手段都挺“辛苦”,什么出书卖书、开茶馆、卖本子、抽成作者赚的都是辛苦钱,收效还不大。就算是卖东西,也尽量少卖实体的,多卖虚拟的,可以线上就完成交易的产品,电子书的售卖也不要换到别的平台,为什么不可以在简书自己的平台?


05

写了不少内容,可能是爱之深才责之切吧。

希望在简书持续创作的作者们继续输出更优质的作品,这是一个好平台,你们要相信好的东西终究是好的,驱逐良币的劣币终将是劣币。

希望还在简书看文章的读者们继续关注简书,这是一个好平台,也有很好的作者,值得你陪她一起成长。

希望还在为简书辛苦审稿的编辑们继续为简书贡献你的光和热,这是一个好平台,她的成功离不开你们无私的热爱。


作者简介:简书、今日头条签约作者,LinkedIn专栏作者,随手记等各大财经类平台特邀理财作者。已出版个人理财书籍《理财要趁早》、《轻松做财女》,职场励志书籍《努力,是为了可以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