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典故事:一个孩子和他的五位母亲

 量子纠缠一 2017-03-27

一个孩子和他的五位母亲

释者:清 心

《五母子经》[1]

昔者,有阿罗汉在山中奉行道禁。有一小儿,年始七岁,大好道,弃家去作沙门,随师在山中,从师学法,精进不懈。年八岁,便得四通:一者眼能彻视,二者耳能彻听,三者能飞行变化,四者自知宿命,所从来生。坐自思念,即见先世宿命所更,为五母作子,时即还自笑。

从前,有位阿罗汉在山中奉行佛教律仪。有一位小男孩,刚满七岁,就很喜欢求道学法,因而出家去作佛教沙门,跟随这位阿罗汉师父在山中修行学法,精进用功,毫无懈怠。年仅八岁,他就证得了四种神通:一者天眼通,什么都能看见;二者天耳通,什么都能听见;三者神足通,能够飞行变化;四者宿命通,知道自己的宿世命运。他坐定下来,自己思念起过去所经历的生生世世,于是见到往世宿命更迭,曾经做过五位母亲的孩子。这个时候,他自己不禁笑了起来。

师问言:“若何以笑?我是山间无倡乐歌舞,用何等故笑?”

沙弥言:“我不敢笑师,自视我一身[2]有五母,皆为我昼夜啼哭,感伤愁毒,常言念子,未曾忽忘。我自念一身愁毒五家,用是故笑耳,不敢笑师。

“我为第一母作子时,比邻有与我同时生者。我死后,同日生者出入行步,我母见之,便言:‘我子在者,亦当出入行步。’如是即愁忧感痛念我。

“复为第二母作子,生不久复死。我母见人有乳养子者,便感痛念我,愁忧啼哭我。

“复为第三母作子,不久复死。我母临饭泪出,念我言:‘子在者,当与我共饭,为那弃我死去?’便愁忧念我。

“复为第四母作子,不久复死。我同时等辈娉娶者,母即复念我言:‘子不死今亦当复娶妇。’复啼哭愁感我。

“复为第五今见在母作子,舍家学道。母日啼哭言:‘我亡子不知所在,饥寒生死,不复相见。’忼忾悲痛念我。

“今五母共会,各言亡子,相对啼哭。我念一人魂神,为五母作子,令五母啼哭念我,我用是故笑耳!

师父就问他:“你笑什么?这山上又没有音乐歌舞,有什么可笑的?”

沙弥便回禀:“我不敢笑师父,我是看到自己曾有五位母亲,她们都因为我而日夜啼哭、感伤忧愁,常常思念她们的孩子,没有片刻忘怀过。我想到自己一个人却让五个家庭忧愁痛苦,所以就笑了出来,不是笑师父您。

“我作第一位母亲的孩子时,邻居家有一位小孩与我同时出生。我死后,与我同日出生的孩子已经会自己走路出入家门了,我母亲看到了,便说:‘我的孩子还在的话,也应该会走路了。’于是便开始忧愁感伤地思念起我。

“后来,我作第二位母亲的孩子时,出生不久便夭折了。我母亲看到别人为婴儿喂乳,便会感伤痛苦地思念我,愁忧啼哭着呼喊我。

“后来,我作第三位母亲的孩子时,也是不久便夭折了。我母亲每到吃饭时便会流着眼泪,思念着我说:‘我儿子还在的话,现在应该与我共桌吃饭的,他为什么会离开我死去了呢?’于是便愁忧地思念起我。

“后来,我作第四位母亲的孩子时,也是不久便夭折了。与我同辈的人嫁娶时,我母亲便思念着我说:‘我的孩子如果没有死的话,现在也应该要娶媳妇了。’于是便啼哭着感念起我。

“后来,我作第五位母亲的孩子时,也就是我的今世,我离开家庭,求学修道。母亲每日啼哭着说:‘我那出走的孩子,不知道他现在人在哪里,是饥是寒,是生是死,我就这样再也见不到他了。’忼忾悲痛地思念起我。

“凑巧五位母亲聚到了一起,各自诉说起她们失去的孩子,面面相对着啼泣起来。我想到我一人的神识,做过五位母亲的孩子,让五位母亲啼哭着思念我,所以就笑了出来。

“世间人不知有后世生,但言死耳。人作善自得其福,作恶自得其殃。人在世间,喜怒自恣,无所畏恶,后苦痛不可言,入恶道中,悔无所及。我厌世间故,去父母求道。我视地狱、畜生、饿鬼、贫穷,代其恐怖。

“我得师恩,受佛经戒,今以度脱。我念是五母,不能得脱,反忧我故身。

“我所愿者皆已竟;世间人展转相忧哭,无休止时,身但作土耳,魂神空去,随其施行,不能自断。拔其根株,便可得脱。但日积恶,是痴所为。我今不复与生死同伍,如人不种,但当泥洹。泥洹快乐!”

为师说是语,前作礼已,便飞去。

“世间人不知道死后还有来生,就说死了〔便什么都没有了〕。一个人如果做善事,自然会得到后有的福报;作恶的人,也要自己去承受未来的灾殃恶报。许多人活在世间,喜怒哀乐都任由自己,无所畏惧,以后的苦果就要让他们苦不堪言了,等他们堕入恶道中时,再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我厌弃了这样的世间,所以离开父母,志求正道。看到地狱、畜生、饿鬼、贫穷等等众生,我都为他们感到恐怖。

“我承蒙师父的恩泽,接受了佛陀的经教和戒律,现在已经得到度化解脱。我惦念着我的五位母亲,她们自己不能解脱,却反而忧愁感念往世的我。

“我想要解脱三界轮回的愿已经完成。而世间人却反复展转着为了彼此相互愁忧啼哭,没有休止。他们死后,色身终将化成灰土;而他们的神识也不再执持色身,将随着过去所造业行再度转世投胎,不能自断生死轮回。如果他们能够拔除诸苦的根源,[3]便可以得到解脱。他们平日积累的恶业,都是愚痴邪见所造成的。我现在不再与生死轮回为伍,就好比不再播下种子,〔所以也不会再有轮回的结果,〕我将会证得涅槃。涅槃寂静才是真正的快乐。”

沙弥向师父说完这些话,便上前行礼,之后便飞行离去了。

编辑组按沙弥去向何处,并未说明,但文中沙弥言:“我视地狱、畜生、饿鬼、贫穷,代其恐怖。”可见是位有着悲心的出家行者。

从无始以来,每一个有情都有无量的父母。在《长阿含经》中,佛陀对比丘这样开示:“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敬佛,二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顺父母,七者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4]可见孝顺父母一事,也是佛陀亲谕出家众必要遵行的行仪。学佛的人不应该做一个自了汉,务必发愿救度无量的父母离开六道轮回,才是佛弟子的大孝。


[1] (CBETA, T14, no. 555b, p. 907, a24-c5)

[2] 释者注:“身”,自身、自己。不应理解为“身体”,因为每一世的五阴身都是不一样的。

[3] 释者注:诸苦的根源,也就是文中紧接这一句提到的“痴”,指的是十二缘起法中的“无明”。

[4] 《长阿含经》卷2: (CBETA, T01, no. 1, p. 11, c21-25)

本文摘自实证佛教研究中心出品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第八期



1.推荐电子佛学期刊《实证佛教通讯》下载地址: http:///44laROf

2.推荐推荐佛学教科书《实证佛教导论》,电子版(部分内容)下载:http://pan.baidu.com/s/1pJN8FLx(用PDF阅读软件打开)

3.推荐修行佛法最应该珍藏的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2wb5e.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