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湖处在党河与疏勒河汇流处的一大型洼地,历史上曾为疏勒河下游的河道湖,是敦煌历史上最大的淡水湖泊,在汉代敦煌郡龙勒县境内,靠近汉玉门关,因此《汉书·地理志》将玉门关记在龙勒县条下。唐代记作“兴胡泊”,敦煌唐人写卷《沙州都督府图经》(P.2005)记:“一所兴胡泊,东西十九里,南北九里,深五尺。右在州西北一百一十里。其水咸苦,唯泉堪食。商胡从玉门关道往还居止,因以为号。”敦煌遗书《沙州图经》(S.0788)、《沙州城土镜》(P.2691)亦对该湖有载。依上所记兴胡泊范围,不足50平方公里,不及原来面积一半,其缩小原因可能是唐代疏勒河、党河中游绿洲大量开垦引灌,因而注入该湖的水量大减。明朝时期敦煌被蒙古瓦剌部占据,湖泊名称遂有哈拉池、哈拉诺尔、哈拉淖尔、哈喇脑儿、黑海子等。这些词以蒙古语音译为主,与汉语组成合成词。著名学者李树辉先生认为“喀拉”、“哈拉”为突厥语qara的音译,本义为“黑”,引申义有雄伟、庄严、恶劣、坏、粗糙、深等,蒙古语系借用自突厥语。淖尔为蒙古语nor的音译,意为湖。黑河可译为大河,易华兄则认为“黑”应该是“哈拉”、“喀拉”连读,匈奴语意为“大”,黑河即大河,黑城即大城。 清代前期,绿洲开垦面积近一步扩大,党河中游分为十渠,大兴引水灌溉,据乾隆十年(1745年)修《敦煌县志》记载,已“无复余波至黑海(哈拉池)”,湖泊更加萎缩,由河道湖逐渐变成终端湖。清儒齐召南、吕调阳、陈沣等以为清代终端湖哈拉池就是古冥泽。 由于河西移民开发,疏勒河逐渐断流、退缩,党河也水量锐减,哈拉湖水面开始萎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哈拉湖彻底干涸。2011年,《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启动实施至今,党河水库和疏勒河双塔水库始终确保入库来水量的10%-20%下泄用于生态补水,使干涸多年的哈拉诺尔湖形成巨大水面。据有关部门测定,哈拉湖面积最大时有77平方公里,现在虽然只有24平方公里,但也恍如梦中! 前来'看海'的人们络绎不绝 哈拉湖周围的雅丹群,形态各异,守护着永久的哈拉诺儿 个人感觉:哈拉湖的美需要周围地形的衬托,单一的一个湖没有任何意义,选择一个角度让湖与雅丹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哈拉湖最美的片子。 |
|
来自: 阳关残雪 > 《敦煌文史与古丝绸之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