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麦纹枯病要高发,看完赶紧防!

 老玉米棒 2017-03-27

本公众号平台 《农资导报农技专家》正式更名为《种植大户参考》,望大家互相转告!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支持。

受去年暖冬影响,特别是部分提前播种的小麦,冬前发病基数大,适宜的天气条件利于纹枯病的越冬;近期冷空气活动较弱,气温回升较快,田间湿度适中,有利于小麦纹枯病侵染和传播;同时,田间一些杂草是病菌的寄主,草多易引起田间郁蔽,相对湿度加大,极易诱发纹枯病。综上看来,今年小麦纹枯病将偏重发生,须适时做好防治工作。

  发病症状:

  在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发病,常造成小麦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烂芽:小麦出苗期芽鞘变褐,然后麦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如下图)

  病苗枯死多发生在3~4叶期,发病初期第一叶鞘上出现灰褐色云纹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致使病苗枯死。(如下图)

  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如下图)

枯株白穗:发病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形成灰褐色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水分、养分丧失过多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如下图)

  危害规律:

  小麦纹枯病的危害规律一般包括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静止期、病情回升期(横向扩展期)、发病高峰期(严重度增长期)和病情稳定期(枯白穗发生期)。

  冬前发病期:该时期土壤中越夏后的病菌侵染麦苗,在三叶期前后始见病斑,整个冬前分蘖期内病株率一般在10%以下 ,侵染以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病症发生在土面附近或略高于土面。

  越冬静止期:该时期麦苗进入越冬阶段,病情停止发展,冬前病株可以带菌越冬,并成为春季早期发病的重要侵染来源。

  病情回升期:该时期以发病株的增长为主要特点,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下旬,随气温上升,病菌侵染在麦株间扩展,病株率明显增加,病株激增期在分蘖末期至拔节期。

  发病高峰期:一般发生在4月上中旬至5月上中旬,随着植株基部节间的伸长与病菌的蔓延发展,由表及里侵染茎秆,严重度增加。高峰期在拔节后期至孕穗期。

  病情稳定期:该时期抽穗后,茎秆变硬,阻止病菌继续扩展,该时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后,病斑高度、病叶鞘位与侵茎数都基本稳定,病株上产生白色至褐色不规则菌核,而后落入土壤越夏。重病株因输导组织受损而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

  防治建议:

  1.加强管理

  结合春季小麦田间管理,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及时防除杂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注意拔节后不能再喷除草剂,否则必定遭受药害;防止重施、偏施氮肥。

  2.适期防治

  防治小麦纹枯病,应掌握在小麦拔节前后、纹枯病初发时用药(3月中旬左右)。

  药剂可选择:井冈霉素、噻呋酰胺、苯甲·丙环唑等三唑类药。

  注意事项:

  ● 三唑类药,对小麦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小麦拔节前后用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基部节间的长度,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但要注意天气与苗情,以免过度抑制小麦生长。

  ● 防治小麦纹枯病,除选对药种、用足药量外,用足水量很关键,应加大水量粗喷雾,将药物送到小麦基部易发病部位,以提高防治效果。

  ● 重病区或常年发生较重地区首次喷药后10天左右再喷一次,以确保防效。

  (文章来源:农业助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