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名将辈出,或许是一直战乱不断的缘故吧。仅在战国时代,就诞生了名声赫赫的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秦赵两国平分秋色)。同样列在战国四大名将的四位,均功勋卓著,一生征战无数,但是结局却大相径庭,为什么呢? 1:秦将---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秦国战神,毁誉参半。 白起: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封爵'武安君'。白起是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军事家、统帅,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伊阙之战,一战成名 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国力就已十分强大(生在个好时代,十分重要呢~)。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阻秦东进,秦丞相魏冉推荐白起为主将,出兵攻打韩、魏二国。白起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将秦主力绕至韩魏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之军,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俘虏魏将公孙喜,又渡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此战史称'伊阙之战',此战白起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之后白起两次带兵伐楚,楚军均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第二次伐楚,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直围楚国的都城郢都。 长平之战,毁誉参半 因上党之争,秦赵两军于长平对峙三年。《战国策·齐策二》载:“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战略相持使赵国无法继续支撑下去,相持三年,二十万大军的巨额消耗使得赵国经济实力不济的弱点完全暴露,急于结束战争,所以改变了坚守的策略,用赵括替换廉颇。同时,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奔赴长平前线。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最终赵军战势危急,只得构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在赵兵断粮四十六日后,饥饿不堪,军心动摇,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射杀。赵军大败,数十万士兵投降秦国,长平之战以赵国大败而终。 如果历史发展到此刻,那么白起于秦就是功勋彪炳,于后世也是流芳千古的一代战神。但是,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赵国降卒,被世人诟病,一代战神变杀神,一生毁誉参半,最终也因赵国离间君臣关系,被削爵、赐死杜邮。且不论白起为何要坑杀降卒,或许是逼不得已,或许是王命难违,或许是无恶奈何,无论什么原因,杀降一事已归于白起。 毛主席,曾评:“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2:秦将---王翦(jiǎn):助秦平定六国,功绩卓著,寿终正寝。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人,秦代杰出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主要战绩: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他一生征战无数,智而不暴、勇而多谋。 横扫三晋(战国时赵、韩、魏的合称)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王翦从郡上发兵,下井陉,与杨端和军两军呼应。准备一举攻灭赵国。结果遇上了赵国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时间。王翦采用反间计,除掉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势如破竹前行,大败赵军,并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原来的各处土地入为秦地,成为秦郡。 公元前227年(秦始皇十九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荆轲失败后。秦王政盛怒,并利用这个机会,派王翦领军攻燕国。燕王喜和代王赵嘉联合抵抗秦军,燕代联军由燕国的太子丹统领,最后在送别荆轲的易水河边兵败。王翦乘势攻取了燕都城蓟,燕王喜逃到辽东,燕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攻打楚国,大败楚兵。然后王贲军迅速北上,进攻魏国,最后用黄河、大沟水淹大梁城,城尽毁。魏王假投降。接着王贲又平定了魏国各地,设魏地东面为砀郡。 攻灭楚国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领兵伐楚,秦国浩浩荡荡的军队围困住楚军,楚军看秦军声势浩大不敢轻举妄动,双方皆观望,一年后楚军按捺不住,军中有调动行为,王翦就在此时看准时机,率兵出击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 寿终正寝 在漫长历史中,有一条'潜规则':功高震主~“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更是“伴君如伴虎”,而一代名将王翦在功高震主的同时,却能功成身退而得以善终,这样的案例实属不多。 据野史记载,王翦曾说:但愿不要步武安候白起的后尘。 在伐楚时,王翦为消除秦王猜疑,多次上书请奏秦王要求赏赐良田美宅。秦王嬴政当即应允。对此,王翦的下属将领大为不解,包括他的儿子也在内。王翦却说:“秦王把六十万大军交给我,不这样做,他能放心吗?仗还能打吗?我不是在为子孙谋田产,而是在为自己找活路。我请了一次,秦王不相信,再请两次、三次呢?秦王就会相信的,把六十万大军交给我也就不会再有过多怀疑了。” 相传,攻燕结束后,王翦主动交出兵权隐居,以消秦王猜嫌。在王翦隐居后,坚决反对其后代投军,他对孙子王离说:“道家忌三代为将,杀戮过重之故。我家已有三人为大将,杀戮过多,现天下已平,投军已非上策。”但最终,他的孙子王离最后还是成了秦国将军,在项羽入关时,王离被项羽所杀。 邓廷罗:“古之善用众者,莫如王翦、韩信。” 3:赵将---廉颇:大破齐国,破燕败魏,却抑郁而终。 廉颇: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晋阳,赵王封之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 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入侵,斩杀燕国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 破齐扬名 赵惠文王初年,东方六国以齐最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强国。秦欲东出扩大势力,赵首当其冲。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国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赵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285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后联合韩、燕、魏、赵四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廉颇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班师回朝,官拜上卿(当时高级爵位)。 长平之战前期,抵御秦军入侵 秦赵长平之战,源起上党之争。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此时上党已属赵国)。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廉颇采取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 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挫败秦军速胜之谋。 投魏奔楚,抑郁而终于楚 这样一位所向披靡的战将,为何会在晚年叛逃,最终死在异国他乡?长平之战初期,赵孝成王轻易听信秦国离间之计,调回了准备以拖延战术把秦军拖垮的廉颇,最终致使赵军损失了四十五万将士,赵国元气大伤,差点儿亡国。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奸臣郭开谗言,解除廉颇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 廉颇首先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但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他,却不信任和重用他。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后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再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廉颇,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年约八十五。十几年后,赵被秦灭亡。 司马迁:“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於诸侯。”王夫之:“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燕疑乐毅而偾。” 4:赵将--- 李牧:北抗匈奴,连却秦军,却终因离间被杀。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今河北隆尧)人,战国时期赵国军事家,名列“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生平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武安君'之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秦之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李牧兵权,不久后将其杀害。 北抗匈奴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于雁门关一役,李牧大败匈奴,使其十余万骑全军覆没,李牧不战则已,一战必胜。《史记》记载,经此一战,“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李牧也因此成为继赵奢、廉颇之后,赵国最重要的军事将领。 抵御强秦 李牧在后期的军事功绩便是对付秦军。众所周知,秦国在商鞅之时已有崛起之势,经商鞅变法、秦昭王、秦惠文王的努力之后,国力更盛,而赵国本就走向衰落,偏偏又遇上了一个不争气的君王。就在赵悼襄王这一年,发生廉颇入魏之举,军中无将可用,于是抗秦的重任就落在李牧身上。 肥之战(公元前233年):秦军挟大胜之威而来,李牧则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面对号称野战天下无敌的秦军,李牧在战略上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当敌军识其意图,企图围点打援诱时,李牧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釜底抽薪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战时,又采取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全歼秦军。整个战争进程中,李牧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扬长避短,最终大获全胜。这是围魏救赵的典型战役。凭借此战,李牧获封武安君。 离间被杀 公元前229年,秦大举攻赵,王翦率领上党郡兵卒直下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派李牧、司马尚带领大军抵御,赵王宠臣郭开受秦贿赂,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李牧不受命,赵王使人隐微捕得,并杀了李牧,废司马尚。李牧临死,哀叹:“赵将亡!”李牧死后的第二年,王翦大破赵军,俘虏赵王迁,赵灭亡。 破匈奴之战、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扼腕叹恨。李牧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壮的一生,感叹他生不逢时,本是个优秀的军事人才,却未能遇到一个明主。 刘恒:“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小史个人愚见: 即使是像白起、廉颇、李牧这样功勋卓著的一代名将,都避免不了因功高震主而引起君主猜嫌与小人嫉妒离间。大智若愚,在这一方面,王翦将军则是中华名将中少有的聪明人,深谙为人臣之理。因此,他才能避免受奸人谗言、受君主猜疑,方可寿终正寝。 读史明志,珍惜和平~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