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梦中传彩笔-----书缘
2017-03-27 | 阅:  转:  |  分享 
  
梦中传彩笔-----书缘

在新疆呼图壁县某镇团结路18号冬乐园小区11号楼1单元201室里,有一位被称为“书

痴”的读书人。在他的家里,无论是在书架、茶几、沙发旁,还是在床头柜上,到处都是摆放的

图书。特别是他的地下室,除了有一个走道外,四周都被打成了书架,各类图书分门别类有序摆

放,整个地下室简直成了书的世界。这个被称为“书痴”者就是牧歌本人---2016年4月我的家庭

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为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受父亲的影响,自幼就喜欢读书。那个年代,人们的物质、

精神生活极度贫乏,大家连饭都吃不饱,加之书刊报纸极度贫乏,因此,读书看报简直就是一种

奢望。当时,若是谁家买了新书,哪怕是一本连环画(即小人书),这家便成了我们这帮生产队孩

子们的“香饽饽”啦!为了看书,囊中羞涩的我总是寻个借口、厚着脸皮“随便”翻翻,而那个时候

想“随便”翻翻的伙伴们则排着长队,因此,挨白眼是常有的事。

记得儿时,我班有一位高姓的同学。他学习一般,不善言语,原本不引人注目的他,突然

有一天却成了全班同学中的中心人物。为何?原来,他家买了一本叫《鸡毛信》的连环画。这下,

高姓同学可是神气了!他几乎天天拿着《鸡毛信》到处显摆,然而你若想借来看看,那简直比登

天还难,除非和他进行条件交换。为了看《鸡毛信》,我咬了咬牙,把一直舍不得花、手中唯一

的两分硬币给了他。从那时起,我就发誓,一定要拥有自己的图书。



70年代末,我家搬迁至镇上,父亲在某机关工作,母亲在一家企业当工人。当时,工资都

很低,父母的收入连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和供我们兄妹们上学都紧巴巴的,哪有闲钱买书?还好,

父亲每月都想办法挤出几毛钱来,轮流让我们兄妹们看场电影。为了省钱,我常带着弟弟,爬到

总场露天电影院旁的沙枣树上看电影,然后用省下的两毛钱(包括弟弟的一毛钱),到书店买了

两本连环画。那时,我特别盼过年,因为一过年,无论家里再穷,父母都会给每个儿女几毛钱的

压岁钱。而这个压岁钱,我一不买零食,二不看电影,而是在节后用电打的速度到书店买自己心

爱的图书。如此积累,我终于有了自己整整一箱子的图书。

1983年,我参加工作以后,接触的书报逐渐多了起来,但对视书如命的我来说仍不满足。

于是便绞尽脑汁和镇机关图书室的阿姨套近乎。征得人家的同意后,便一头扎进图书室内,贪婪

的吸取书报刊物中的精华。从此,我读书阅报的方式才有机会由“随便翻翻”变成了“细嚼慢咽”。

读书看报期间,若是发现好的词汇和精彩的语句,我总是认真的揣摩并精心摘录下来。若是赶上

出差的机会,别的东西宁可不买,唯独书籍,每次都要抱回一大摞。这对于一个收入不高的家庭

来说,当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此,爱人总是唠唠叨叨说我不是个过日子的人。记得1990年

5月,我在乌鲁木齐参加一个为期半月的培训班。期间,我一没逛商场,二没逛任何娱乐场所,

而是在书店买了十几本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至今,我的藏书已达3000多册,光是购书费用累

计达两万多元。

自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我拓展图书的渠道就更宽广了。为了给家里节省购书的开支,我

的爱人在孔夫子旧书网开了一家旧书店,将家里重复、多余的书刊录入网店,和全国各地的书友

在网上转让或互换图书。在我的藏书中,有一不成套的文革版《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是“文

革”时期出版的唯一科普类读物,深受那个时代孩子们的喜爱。为了配齐这套书,我通过和全国

各地的书友网上交流,仅仅花了不到50元的邮资,就配齐了1-14卷《十万个为什么》,而且

其品相近全新。至今,我家有好多不成套的图书,就是通过网上交换变成了成套图书,比如:著

名作家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全书共五卷12册,后两卷就是我通过图书交换配齐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还结识了一批乌鲁木齐的书友。您别小看这些书友,他们的藏书最少的

也有三四千册,多则数万册,并且图书种类涵盖文学、史料、军事、文化、体育、政治等。为了

加强联系,节假日期间,我们常常聚在一起。期间,我们相互交流经验、藏书体会,同时相互交

换图书。

在图书交换过程中,我经常将自己重复或不需要的图书和他们进行交换。我现在的藏书中,

有一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1-24辑。这套书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和

兵团党史研究室编纂,从1990年正式出版,至今已编纂了25辑,因为时间跨度长,加之这套

书发行量不大,估计没有几个人能收集齐这套书。为了配齐这套书,我除了厚着脸皮向有关部门

的人士索要外,大部分都是和乌鲁木齐的书友们通过网上或现场交换配齐的。

也许您有个疑问,我怎么有那么多重复、多余的图书的?不怕您笑话,我这个人脸皮厚,

只要是熟人,若是我在他的家里或是他的办公室,只要发现我看中的书,总是拿出死磨硬缠方式,

直到把对方磨得没有了脾气、把书索要到手方肯罢休。为了不让我“抢”走他们的书,期间,他们

总是用家中或是办公室里多余或是不需要的图书来搪塞我。我则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当然

照单全收,但我并没有因此放弃索要自己看中的书。如此一来,我自己重复的书便多了起来,这

就为我和网友们交换图书创造了条件。

40多年来,我阅读的书刊,毫不夸张地说不下上万册,读书笔记也记了个八九本(可惜的

是,一次楼房自来水管道破裂,导致地下室发大水,我的读书笔记和六册新闻作品剪贴本以及部

分图书被水浸泡无法保存,实属憾事)。读书看报,即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又拓展了知识面。现

在,我所掌握的文学知识、时事政治、军事体育、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大胆的在同事、

朋友们的面前展示一番了。尤其让我感到自豪的是,由于读书看报,自己的写作水平大有长进。

自1989年以来,我先后有上千篇、幅作品不断见诸于中央及省、地级报、刊、台,全国各级新

闻单位颁发的“优秀通讯员”证书不下50个。

1992年初,我被慧眼相中,调入某广播电视台从事专职新闻工作。受我的影响,妹妹也爱

上了新闻写作,并且从企业写到了场机关、从农场写到市电视台,获奖作品更是超过了当哥哥的

我。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受自己的影响,女儿自幼也喜欢上了读书,尤其是喜欢阅读有关法律

类的图书、报刊。2009年在上大学期间,女儿功读是法学专业,2013年毕业时荣获了法学学士

学位。2014年,我的女儿参加全国司法统一考试,取得了全国律师执业资格证书。2016年4

月,我的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这一切,还受益于阅读、得益于书缘呢!



献花(0)
+1
(本文系我为你拼搏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