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默片时期诗意化纪录片类型研究

 何长岛 2017-03-27


作者:杨会

责任编辑:张文燕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电影》2016年第1



默片时期诗意化纪录片类型研究


提要

诗意性纪录片产生于探索先锋电影艺术的默片时期。默片时期的诗意化纪录片一方面延续了20世纪初探险电影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弗拉哈迪为首开创了质朴的诗意化叙事;另一方面在20世纪初先锋艺术的浇灌下孕育出了诗意之花,以影像排列节奏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诗意化表达方式。两者在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交错融合,成就了今天的诗意化纪录片。



影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工具,与现实世界有着先天的近亲性,从1895年至今,电影一直在现实主义道路上不断开拓其可能的艺术空间。1908年伊始,英国的一些导演在实际的拍摄中已走上了一条与格里尔逊1929年提炼总结的纪录片理论相接近的实践道路,并且有了记录哥耳威郡驱牛运动及妇女选举运动的影像作品。“但英国纪录学派很快就不再对社会问题进行关注,转而关注殖民地优美而浪漫的风土人情等等。”这便是纪录片的前身。


一、默片时期诗意化纪录片产生的语境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的科技及文化发展迅猛,艺术家们置身于变化的时代,先锋艺术家在对于传统叙事艺术的叙事方式、造型形式的反叛中,开启了非理性、无逻辑性、节奏化、陌生化视角的影像表达,影像的诗意化表达在其中开始萌芽。李斯指出:“在电影中减少叙事是为了强调视觉享受和节奏感,这样电影就成了一首诗而不仅仅是叙述一个故事。”《机器舞蹈》《幕间休息》等作品便是那个时代的代表,这类作品尽管具有了诗意化的影像特征,但却与纪录片的关系不大,正如斯坦纳所言:“把电影作为这一形式的诗加以运用似乎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与纪录片发生关系的作品,在形式上不可能是“无限”的,因此要等到一种囿于纪实材料的兴趣,才能产生出诗意化的纪录片。

 


《机械的舞蹈》


尽管纯粹的先锋派影像与纪录片没有关系,但是“先锋派反对讲故事的立场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电影手法和题材的迷恋,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现实主义倾向的”。尼可尔斯也认为:“诗意型纪录片的纪录性取决于其取材于现实世界的素材;它强调视觉联想、音律或节奏感、秩序感、和谐感、描述性的细节等手段。擅长使用各种认知方式表达情绪、营造气氛和抒发感情。”先锋派导向现实、记录现实的例子并不仅仅在影像作品,“十九世纪的印象画派也曾因为追求自然光效而被称为‘现实主义’,不过这一‘现实主义’却缘起于对绘画材料自身特性的认识。彼时印象派的画家们已经知道他们所描绘的对象并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光和色彩在视觉中的生成……因此,颜料(油画)不再是调和颜色中的一种成分,而是这一材料的自身,它不再需要调和,它能够独立在画布上呈现,调和则自动在人们的视觉中生成,印象画派正是在直接使用饱和色彩作画上显示了这一画派的风格特点。胶片本身只是一种媒体,它的存在要依靠对象在其身上留下的痕迹才成其为影像。于是,自然的影像,而不是经过人为‘调和’的影像成为了彼时影像制作者们的新宠”。


二、默片时期诗意化纪录片的类型

默片时期的诗意化纪录片更多地与时代背景及文化艺术思潮勾连在一起,美国探险家弗拉哈迪开创了探险电影的浪漫主义风格,将目光聚焦于偏远区域远离文明的群体,他在未熟悉蒙太奇之前,无意识地创造出了默片时期少见的使用长镜头叙事的质朴风格。但默片时期的绝大多数纪录片更多受到了先锋艺术思潮的影响,创作了大量借助于影像排列节奏的诗意化纪录片。



(一)质朴叙事的诗意化纪录片

“从电影诞生至19世纪20年代初期,在纪录片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影片类型是远征与探险。”1922年,弗拉哈迪创作了闻名于世界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继承并发扬了19世纪初纪录片聚焦于风土人情的浪漫主义格调。巴赞认为这部影片有“至今不觉陈旧的富于诗意的真实性”。


弗拉哈迪终其一生都在探索着被技术与文明改造以前的世界,以浪漫的眼光关注着文明社会中偏居一隅的群体,并不断地以质朴的电影语言将这些并未被大众知晓的群体带至文明社会,探索了诗意化叙事的可能性。


1
新奇的主题,
浪漫的情怀

弗拉哈迪的作品,除与帕尔·罗伯兹合作的《土地》外,均聚焦于原始性社群生活状态,以新奇的主题迎合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他的探险类作品试图还原受到工业文明侵蚀之前人们的生活,他说:“我想在尚可能的情况下,将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展现给大家。我执意要拍《北方的纳努克》,是由于我的感触,是出自我对这些人的钦佩。我想把他们的情况介绍给人们。”弗拉哈迪精心设计的搬演,是试图通过对于人们传统生活状态的再现,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人的尊严与情感的关注。弗拉哈迪曾经这样为自己辩解:“我尽可能地试图通过重新搬演的手法记录下这些人的活动影像资料,旨在让人们看到他们区别于其他人的人类光芒。”他有意识地排除工业文明带来的便利及冷漠,这使得他的影片始终以脉脉温情的眼光注视着原始性社群的生活状态,这一视角使得影片始终饱含着浓浓的浪漫主义情调。




2
原初的纪实,
悠长的镜头
从弗拉哈迪作品的发展与演变来看,《北方的纳努克》作为他的第一部作品,主要以自然、质朴的长镜头构成,其随后的作品随着他对剪辑艺术的逐渐娴熟而丧失了纪实的品格,因此,这一部作品可以说是因弗拉哈迪尚未成熟的技术而成就的纪实类影片。弗拉哈迪在创作这部影片时以尊重他者的态度,用摄影机将爱斯基摩人过去的生活记录下来,这无疑使他的影片具有了相对的真实性和内在的生命力。《北方的纳努克》在安静而平和的长镜头中,展现了传统的狩猎、捕鱼、筑冰屋、养育儿女、售卖动物皮毛等多个事件,这些事件如同一串珠玑平行并列,既无激烈的矛盾冲突,亦无惹人追思的悬念结构,以真实的影像素材结合字幕建构出流畅而质朴的叙事,宛如一行行的诗句,事件并列的本身便是一种节奏,一种形式美感。整部影片中长镜头的大量运用使电影呈现出自然、纯朴的生活气息,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一幅幅清纯的画面,那里是没有经过加工的矫饰的生活,是没有现代性之烦忧的理想之境,是现代人为之倾心的诗意乌托邦。
 



(二)影像排列节奏的诗意纪录片

早期先锋派实验影片的创作动机更多是探索其与绘画及音乐的相似性,这一动机为电影艺术的形式注入了新的要素,亦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达方式。综观先锋艺术时期的纪录片,在先锋艺术家们的实践引领下,一系列的视觉交响乐作品相继出现,这些作品无不通过影像叙事性的衰减及蒙太奇的强化创造出视觉化的节奏及运动,并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示出事物新奇的造型形式。


《雨》


1.    
视觉蒙太奇创造节奏

先锋派纪录片为了突出某种观点或情感而有意识地不断重复使用某些素材,进而创造出影像排列的节奏,“连续的重复使得选取的素材对象形成某种有规律的结构空间,但无逻辑意义的呈递或延续迫使形式的因素凸显出来,诗意因而被造就”。伊文思的《雨》以连续变化景别的蒙太奇,创造出富有韵律变化的雨景中人们行走的场景。汉斯·魏格纳在他的评论中写道:“当伊文思在他的第—部影片(这里指的是《桥》)学会了蒙太奇的基本技术之后,他的新作(《雨》)显示出了一种浑然一体的节奏和韵律。”
 
节奏以相对来说简单而直接的形式性有力地强调了情感。慕西纳克强调“电影的节奏可使电影成为电影诗,它能出色地阐明和揭示人的精神状态”。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称蒙太奇为“节奏的运载器”,纪录影像中往往借助于蒙太奇在重构的节奏空间的更迭变化中传达出特定的情感,展现创作者的视点或观点。节奏与韵律激发情感的参与,并在情感参与中形成意象,这些意象与情感在节奏、韵律中不断激荡,形成更加丰富而多义的意境。换句话说,“只能是带有某种节奏的情绪才有可能被观众认定为诗意”。在诗意化纪录片中,节奏是诗意得以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默片时期的先锋派诗意纪录片中,蒙太奇赋予了纪录片诗歌般的节奏和韵律,凸显了某种节奏的意境。



《柏林:大都市交响曲》剧照


2.    
陌生化形式引领情感

什克洛夫斯基在他1927年的随笔《电影中的诗歌与散文》中写道:“在诗歌电影中,形式的要素要优于意义的元素。”苏珊·朗格提出形式可获致新的功用:“充当符号,以表达人类的情感。”先锋艺术时期,强调形式要素的纪录片开始崛起。如瓦尔特·鲁特曼的长片《柏林:大都市交响曲》。这部影片提供了一座城市一天生活的横截面。影片受达达主义影响颇深,“以一些几何图形开始,对记录影像进行图形匹配。整部作品在人们的运动穿梭及机械设备的运动中形成视觉交响曲”。维尔托夫赞成对摄影机记录下的一切进行诗意重构。但“诗意的感觉与情绪相关,且诗意所要求的那种内在的、主观的呈现方式,同电影本身纪实的物理手段之间有着某种‘隔阂’”。当时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观点正可以用来说明这一点,当时先锋派的艺术追求和早期纪录片均试图对现实进行“有意识的偏离、背反甚或变形、异化”。毫不夸张地讲,陌生化拉开了审美对象与观众的距离,因而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布尔的情绪理论暗示:“如果个体处于断裂的认知过程,那么他就会体验到情绪。”纪录片中的诗意化表达往往因其陌生化的艺术手法或其他艺术手法造成的认知间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这种特殊的审美心理感受也就使得诗意化纪录片的审美具有了“就是那样”的说不清道不明却能感受到的诗意化快感。这也意味着艺术作品的陌生化与纪实材料的使用有着一定的矛盾,可以说,早期诗意化的纪录片便是在“纪实性”与“陌生化”两者的博弈中产生,只有在纪实性取得主导地位时,先锋影像作品才能够转化为纪录片。


3.    
隐喻塑造诗意空间

在诗意化纪录片中,隐喻是常用的诗意化表达方式之一,《柏林:大都市交响曲》从工作人们的午餐到路边马群的午餐,从身处豪华餐厅人们的午餐到笼中狮子的午餐,再从孩童、街边人们、乡村人们的午餐到路边野猫的午餐,在一系列的人与动物的并置镜头中,以对比的方式隐喻了人们的生存状态、阶级状态。蒙太奇除了作为叙事的常用手段外,其以隐喻方式表达寓意的能力不容小觑,它按照意义建构的需要,通过相似性一致的“辞格意义上的连接”,“将相对独立的影像片断按照一定的功能性语法规则组合或聚合在一起,从而生成较为含蓄和隐蔽的意义和情绪”。这一能力往往被称为蒙太奇的“表意”能力。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而隐喻往往能够超越日常语言而直达精神的境界”,这就意味着可以将隐喻与想象、联想勾连在一起,进而在丰富多义的隐喻中创造出诗意想象的空间。
 


结语

默片时期的诗意化纪录片为现当代的诗意化纪录片从表意到叙事奠定了基础,其质朴的叙事形态及影像排列的节奏,呈现为诗意化的表达。但从纪录片的纪实性本体而言,诗意化纪录片中一个重要的底线即“节奏流不可破坏现实流”,诗意化的表达不能破坏影像与现实的近亲性,应屈从于纪录片的纪实本性。诗意化纪录片只能在诗意化表达与纪实性表达的交集之中寻找合适的区域。

(杨会,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3 级博士研究生江苏省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213164



编辑:付梦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