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保健:艾灸的来源

 培训班背包 2017-03-27

中医养生保健:艾灸的来源

艾灸疗法,与其他民间疗法一样,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民间,应用于民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防治疾病的方法。因此,它能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应用,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的欢迎。

艾灸疗法的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至于起源,在文字上可稽者,《内经》已有记载,如《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其民穴居野外而酪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当灸螨。”

灸螨,即灸法。说明灸法之发源,当自北方始,究其发明之时期,则无法考证。《中国针灸学》云:“推想灸法之起源,当在针术之前,发明取火之后,与砭石之应用或在同时。盖石器时代,民皆穴居野外,病多创伤,风雨侵袭,病多筋挛痹痛,治宜灸螨,以得温则舒,得热则和,故当时发明砭石针螨之法,殆可谓出于自然。

人具有自卫自治之本能,如身体酸麻疼痛,自然以手按压,或取石片以杵击,或就火热以熏灼,或置燃烧物于皮肤,用种种之尝试,求病痛之免除,每在无意识之中,获得疗法之方法。

无数先民积长时期之自然经验,知何种病痛宜砭石杵击,何种疾患宜用火热熏灼,并从经验中得出施治的部位,流传愈久,即成为砭石之法,灸螨之方,传数千百年而至于今,遂为中国最古之疗法。”说明灸法是通过这些零星、点滴的多次重复经验,日积月累,逐渐发展而来,这便是灸法之起源。

如在殷商甲骨文中有一个字,其形象为一个人躺在床上,腹部安放着一撮草,很像用艾灸治病的示意。《孟子·离娄篇》云:“犹九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有蓄艾蒿以备艾灸治疗之用已很普遍,似成共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灸法较多,如云:“以艾灸痴者中颠,令烂而已。”

指出艾灸头顶百会穴以治疝气,并要达到化脓才有好的疗效。同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指出了经脉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及其灸治所宜等。到《黄帝内经》一书中,多篇提到艾,指的就是艾灸法。如《灵枢·官能篇》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灵枢·经脉篇》也云:“陷下则灸之。”

均说明当时灸法之盛行以及艾灸的作用,它能弥补针刺的不足;它还具有调整阴阳、升阳举陷的作用。同时《内经》中还记载了很多灸疗经验,如“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大风汗出,灸譩譆”,“失枕……灸脊中”,“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等,至今皆可效法。

随着历史的前进,灸法也在不断发展,从单纯的治疗逐步地过渡到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形成与提高。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强调药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灸法,《伤寒论》中涉及灸法的有十二条之多,且重点论述了灸法的禁忌和某些疾病的灸治方法。书中有“可火,不可火”记载,并提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的见解。

三国时期出现的《曹氏灸经》是我国最早的灸疗专著,是集秦汉以来灸疗经验之大成,为促进我国灸疗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可惜因年代久远,一般已难见其貌。葛洪《肘后备急方》突破了灸法只治虚寒证及作为康复手段,而用灸法治疗猝死、五尸、霍乱、吐利等急症,为抢救措施之用开创了先河。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已运用灸法预防霍乱,灸足三里穴健身,并发明使用瓦甑灸,为器械灸的发明打下了基础。

唐代时期,灸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灸”,可以防治疾病、强身健体而抗衰老。施灸以壮数,且多至几百壮。并采用灸法预防传染病,治疗某些热性病。同时还将艾灸和药物结合运用于临床,如隔蒜灸、隔姜灸、隔盐灸、豆豉灸、黄蜡灸、黄土灸等,采用苇管灸治疗耳病等,使灸法更加多姿多彩。这是灸法利用器械的鼻祖。

此后,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介绍用灸法治疗心疝、骨疽、偏风、脚气入腹等病症,扩大了适用范围。《骨蒸病灸方》专门介绍灸疗痨病的方法,使四花穴灸法流传于后世。由此说明,唐代灸法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并有了专业灸师。

宋元时期针灸疗法有较大发展,而灸法也备受重视。如宋太祖亲自为某弟施灸,并取艾自灸,为后人传为佳话。北宋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经穴的统一、针灸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圣济总录》等医籍中均收集了大量灸疗内容,使灸法成为当时的主要急救措施之一。

《扁鹊心书》记载用“睡圣散”进行麻醉施灸,以减轻火灼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并指出常灸关元、气海、中脘等穴,可以延年益寿。同时利用毛茛叶、芥子泥、墨旱莲、斑蝥等有刺激性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疱,进行天灸、自灸等,为后世以药代灸奠定了基础。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创立了热病可灸理论。阐明了热证包括实热和虚热两方面。灸法有可攻(泻)、可补之效用。并把灸法用于热证的作用归纳为泄引热、散火祛痰、养阴清热三大法则。

明代时期,是我国针灸发展的全盛期,针灸名家辈出,《针灸大成》《针灸大全》《针灸聚英》等一批针灸专著相继问世,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颇多建树,如艾卷温热灸法,用艾绒加药物的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新灸法。同时还出现了桑枝灸、神针火灸、灯火灸、阳燧灸等。为丰富灸法内容作出了贡献。

清代喜忧参半,在初期,灸法也有所创新,如砾缸灸、针柄烧艾灸(温针灸)、隔面碗灸等,而《神灸经论》是我国历史上又一部灸疗学专著,它标志着我国灸疗学发展的新高度。至清末,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西方文化的入侵,灸法同中医、针刺法一样,备受摧残,停滞不前,使灸法一度濒于灭迹之境。但因其灸法的自身特点--简便、安全、有效、价廉,而在民间广泛流传,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灸法如同中医、针术一样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备受医家重视,《中国针灸学》《新针灸学》等针灸专著相继问世,书中用较大篇幅介绍了灸法的有关内容,丰富了灸法内涵;二是利用现代科学实验手段对艾灸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是出现了一批新灸法,如燎灸、火柴灸、硫黄灸等新灸法,发明了电热仪、电灸仪等各种现代灸疗仪器,使灸法可定时、定量、定性、无烟,温灸可调节,操作更方便;四是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不断提高,对休克、心绞痛、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骨髓炎、硬皮病、白癜风等危重疑难病症的防治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五是已步入减肥防皱、美容防老等新领域,且取得较好效果,受到医学界的瞩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艾灸疗法显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当今,灸法的显著疗效已得到世界医学界公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良医不废外治”,我们深信,艾灸疗法在挖掘、整理和发展、提高的过程中,通过医界同仁和民间的共同努力,结合和借鉴现代医学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推广普及,更好地为人民的卫生医疗保健事业服务,在防治疾病、康复保健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于民众,使这一国宝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结出丰满的硕果。

如果你是百分百的中医爱好者,那就赶快加我微信GLTY2018

↑↑↑↑↑↑长按可复制到微信添加朋友黏贴即可关注,我每天都会推送最新的实用养生资讯,不停输送养生爱好者的精神食粮,来加入我们吧。

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可以留言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