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清梳联加工机采棉工艺配置研究

 洸河白兰鸽 2017-03-27


摘要

探讨清梳联加工机采棉的工艺配置问题。针对机采棉含杂率高、各类疵点数量多、短绒率高、整齐度差、马克隆值离散度大等特点,分析了生产难点,对比优化了生产工艺及针布配置,解决了机采棉在清梳联开松梳理过程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认为:采取渐进暴露,合理分配清棉与梳棉排杂,梳棉采取“渐紧”梳理,优化配置梳理针布等措施,可使机采棉成纱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

机采棉;清梳联;梳理工艺;短绒率;棉结

   

机采棉在降低采摘成本和提高劳动效率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同时由于机采棉中异性纤维少,原棉回潮率稳定,因而得到了迅速推广。在机采棉的加工过程中, 由于机采棉籽棉采摘成熟度差异大,需经过多道清理、烘干、皮清,导致了机采棉含杂率高、短绒率高、疵点多等问题,影响到纺纱厂对机采棉的正常配用,也制约了清梳联梳理过程中高速高产。加强对机采棉在清梳联梳理中的工艺研究,是提高清梳联梳理效果、保证成纱质量的关键。  

   

1 清梳联工序梳理机采棉的难点分析   

 

1.1 机采棉物理指标低的原因分析  


在机采棉采摘过程中,由于不同期成熟同期集中采摘,造成了成熟度差异大;为降低籽棉含水率,减少杂质与棉纤维之间的附着力,利于清除杂质,采取了两道籽棉烘干工序;为提高清理质量,工艺中共设置了4道籽棉清理;为进一步提高皮棉质量,采取3道皮棉清理工序。综合以上因素出现了含杂率高、各类疵点数量多、短绒率高、整齐度差、原棉的强力低、马克隆值离散度大等问题。总体上讲,由于机采棉轧工工艺流程较长,致使原棉主要物理指标较低,这是在纺纱梳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1.2 清梳联流程梳理过程中的难点分析 


清梳联实现了清棉与梳棉两个工序的有机连接,是实现连续化、自动化、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标志。较为先进的清梳联流程在梳理中还具有以下优势:提高锡林速度,增加梳理度;提高梳棉机预梳能力,采用双刺辊、三刺辊预分梳结构,增加分梳板数量或面积;采用新型高密度针布,提高梳理度;抬高锡林高度,充分利用沿锡林表面空间,增加前、后盖板及梳理空间;重定量、高速度、连续生产,提升效率,稳定质量;在生条质量指标方面,梳棉棉结清除率在85%以上,总除杂效率在96%以上,短绒率增长率±2%,同时也使潜在的短绒增长几率减少。 


以高速、高产为核心的传统理念能有效降低棉结,充分梳理纤维,但短绒增长多,对纤维损伤严重,影响到了成品质量,特别是机采棉在梳理过程中,排杂不充分容易造成锡林、盖板、道夫针布嵌杂;棉纤维马克隆值一致性差、短绒率高易造成成纱强力低、条干差、毛羽多、棉结杂质高、梳棉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2 机采棉在梳理过程中采取的工艺措施   

 

2.1 充分除杂,减少纤维损伤  


在清梳联流程中为排除杂质棉结,一般采用“薄喂、高速、强清”的工艺。加工机采棉时,由于杂质、疵点多且纤维强力偏低,强清工艺会造成短绒大量增加。在机采棉梳理流程中宜采取“薄喂快给,渐进暴露,精细排除,柔和梳理”的工艺原则,使机采棉杂质在清棉部分经过抓棉机→开棉机→混棉机→清棉机→除微尘机的流程时充分暴露出来,开棉机和清棉机的尘棒可去除杂质60%以上,同时使纤维以较好的分离度进入喂给棉箱;在棉箱工艺进一步提高纤维的伸直平行度,减少大棉束对棉结和杂质的包裹,使杂质和棉结充分暴露于单纤维或纤维丛外,便于刺辊、锡林、盖板和棉网清洁器梳理与排除。基于上述思路,对有关工艺进行优化如下。 

 

原工艺:FA006型抓棉机打手速度1 000 r/min,打手下降距离8 mm,行走速度16 m/min;FA103型开棉机打手速度780 r/min;FA028-6型混棉机打手速度768 r/min,换仓压力150 Pa;FA109型清棉机第一打手速度900 r/min,第二打手速度1 600 r/min,第三打手速度2 200 r/min;FA177B型棉箱针辊式打手速度600 r/min;FA221E型梳棉机锡林速度458 r/min,刺辊速度1 040 r/min,盖板速度360 mm/min。 


优化后工艺:FA006型抓棉机打手速度1 200 r/min,打手下降距离4 mm,行走速度18 m/min;FA103型开棉机打手速度580 r/min;FA028-6型混棉机打手速度518 r/min,换仓压力300 Pa;FA109型清棉机第一打手速度700 r/min,第二打手速度1 100 r/min,第三打手速度1 600 r/min;FA177B型棉箱针辊式打手速度784 r/min;FA221E型梳棉机锡林速度406 r/min,刺辊速度870 r/min,盖板速度407 mm/min。 


原工艺对纤维的损伤较大,同时部分工艺速度过高,容易返花造成棉结增加。采用优化后工艺,在清棉源头实现了薄喂快给,适度提高了抓棉机打手速度,降低了抓取深度,提高了小车行走速度,为后工序除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混棉工艺主要是借助轴流的优势除大杂,速度不能过高,稍低的速度可减少棉流在轴流通道内接触面积以及停留时间,从而控制棉结的增加;多仓混棉机对马克隆值离散度大、纤维整齐度一致性差的原棉能够进行有效混和,工艺上加大棉箱密度,增强混和效果,同时翼式打手速度只起剥取作用,其速度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返花,使棉结增加;精清棉机一般是单辊或多辊打手,对纤维的分离和开松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过高的速度虽对排杂有利,但对纤维的损伤较大,因此采取合理的速度,使短绒、棉结和杂质3项指标兼顾;棉箱打手一般有锯齿和针辊两种,对棉束的开松预分离能力强,可以适当提高打手速度,减少刺辊握持分梳的不足,为降低刺辊速度提供条件,避免强清带来的损伤;锡林速度可以适度提高,利用较大的离心力排杂;在盖板梳理排杂区采取较高速度,使短绒和杂质快速转移,减少纤维损伤,稳定产品质量。 

 

原工艺使用机采棉时半制品质量AFIS指标为:出条速度100 m/min,生条定量19.5 g/5 m,原棉棉结杂质367粒/g,多仓前棉结杂质404粒/g,过多仓棉结杂质480粒/g,棉箱筵棉棉结杂质508粒/g,生条棉结103粒/g,原棉短绒率17.3%,多仓前短绒率18.5%,过多仓短绒率16.1%,棉箱筵棉短绒率14.9%,生条短绒率16.8%。  


优化后工艺使用机采棉时半制品质量AFIS指标为:出条速度120 m/min,生条定量19.5 g/5 m,原棉棉结杂质367粒/g,多仓前棉结杂质380粒/g,过多仓棉结杂质409粒/g,棉箱筵棉棉结杂质420粒/g,生条棉结79粒/g,原棉短绒率17.3%,多仓前短绒率15.4%,过多仓短绒率14.8%,棉箱筵棉短绒率13.2%,生条短绒率15.9%。 


原工艺JC 14.6 tex纱质量指标为:条干CV 12.81%,管间CVb 3.2%,-40%细节102.0个/km,-50%细节3.0个/km,+35%粗节96.0个/km,+50%粗节11.0个/km, +140%棉结194.0个/km,+200%棉结48.0个/km,毛羽H值3.88。 


优化后工艺JC 14.6 tex纱质量指标为:条干CV12.39%,管间CVb 3.6%,-40%细节92.0个/km,-50%细节1.0个/km,+35%粗节83.0个/km,+50%粗节9.0个/km,+140%棉结192.0个/km,+200%棉结40.0个/km,毛羽H值3.06。 


可以看出,采用“逐渐暴露,合理速度”的工艺后,能够实现杂质的有效排除和纤维的充分梳理,减少了纤维损伤,稳定了成纱质量。 

 

2.2 合理分配清梳排杂落杂  


机采棉的含杂率一般在2.3%左右,个别批号可达4%以上。在清梳联流程中对增强排杂能力与提高分梳效果必须有机结合,否则会出现清棉与梳棉排杂落杂分配不合理,造成针布嵌杂等问题。清棉工序的除杂效率一般要达到50%以上才能避免后部压力过大造成的不良影响。由于清梳联排杂分配不当会造成梳棉道夫及盖板严重嵌杂。 


在排杂分配方面,开清要达到50%以上的除杂效率,依靠“一开一落一清”的配置往往达不到要求,反而会增加梳棉机后部的落杂负担和盖板区的梳理负荷,最终影响产品质量。在加工含杂率在2.7%的机采棉时,配用单轴流开棉机或双轴流开棉机时易出现盖板嵌杂、梳理效果差等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是流程中的排杂除杂效率低,造成梳棉工序的梳理负荷过重,最终影响产品质量。采用开松除杂效果较好的FA106B型开棉机代替自由落杂,增加了开清点,有效地提高了除杂效率,可使开清部分的除杂效率达到50%以上,对减少成纱结杂有利。采用FA106B型开棉机代替FA125型重物分离器的对比效果如下,试验品种为C 14.6 tex纱。 


采用FA125型重物分离器时半制品及成纱指标:重量CV值2.0%,生条AFIS棉结103粒/g,AFIS杂质总数40粒/g,条干CV 16.5%,细节14个/km,粗节243个/km,棉结480个/km,管间CVb 2.4%,十万米纱疵12个。 


改用FA106B型开棉机后半制品及成纱指标:重量CV值1.9%,生条AFIS棉结78粒/g,AFIS杂质总数12粒/g,条干CV15 .1%,细节10个/km,粗节208个/km,棉结378个/km,管间CVb 2.0%,十万米纱疵6个。 

 

2.3 采用“渐紧强分梳”工艺  


清梳联流程中梳棉工艺主要作用是梳理纤维、清除棉结、排除短绒,同时要减少对纤维的损伤。随着梳棉机速度的提高,针面纤维数量的增加,梳理时短绒率相应增加。为了提高梳理度,降低棉结,一般采取“紧隔距、强分梳”工艺,由此会带来短绒率的增加,因此合理配置工艺对降低短绒的增长至关重要。加工机采棉时,这一点尤为突出。 


锡林梳理区的传统工艺配置一般以紧隔距、滑变隔距为主。梳理工艺设置有以下特点:刺辊与分梳板隔距0.4 mm~0.5 mm;后固定盖板分梳区进出口以0.4 mm~0.6 mm为主;锡林盖板主分梳区进口0.18 mm,中间为0.15 mm,出口为0.18 mm;锡林前固定盖板整理区进出口以0.2 mm~0.3 mm为主。排杂工艺隔距:盖板速度一般以降低用棉为主,前后棉网清洁器隔距按照气流规律设置0.8 mm~1.5 mm。按照上述工艺加工机采棉,存在梳理隔距过紧,造成纤维损伤、杂质和短绒排除负荷重,影响了生条质量。 


根据机采棉的特点,需要加强对纤维长度保护、对杂质的充分排除,采用渐紧工艺隔距设计,有利于解决上述质量问题。渐紧工艺即进口大、出口小,减少紧隔距强分梳造成的纤维损伤。试验品种为C14.6 tex纱,有关工艺配置与生条质量对比如下。 


原工艺:分梳板与刺辊隔距0.38 mm,后固定盖板与锡林隔距0.30 mm、0.30 mm、0.30 mm,后棉网清洁器刀口与锡林隔距0.76 mm,盖板与锡林隔距0.18 mm、0.15 mm、0.15 mm、0.18 mm,前上棉网清洁器刀口与锡林隔距0.40 mm,盖板速度306 mm/min。生条短绒率15.16%,生条棉结31粒/g,杂质88粒/g。成纱质量:条干CV15.36%,细节20个/km,粗节280个/km,棉结210个/km。 


优化工艺:分梳板与刺辊隔距(进口×出口)0.60 mm×0.40 mm,后固定盖板与锡林隔距0.30 mm、0.28 mm、0.26 mm,后棉网清洁器刀口与锡林隔距(根据落杂调)0.60 mm,盖板与锡林隔距0.18 mm、0.17 mm、0.15 mm、0.15 mm,前上棉网清洁器刀口与锡林隔距0.25 mm,盖板速度407 mm/min。生条短绒率14.8%,生条棉结25粒/g,杂质76粒/g。成纱质量:条干CV 14.2%,细节12个/km,粗节220个/km,棉结197个/km。 


通过“渐紧分梳”的工艺设置,避免了纤维在高速下过度分梳,且保持有充分的梳理伸直度,对成纱质量有利。 

 

2.4 合理选择针布,减少纤维损伤  


合理的针布配套能够减少纤维在梳理过程中的拉断损伤,提高排杂能力。针布选配中不仅要考虑针布密度,还要考虑针尖的几何尺寸和齿形。 


加工机采棉时锡林针布的选配应以“纵稀、横密、总体密”为主,这对控制短绒的增长率有利。应适度增加盖板针布齿密,增强对纤维的握持能力,截面以椭圆形为主,减少其截断纤维的几率;同时减少纤维运动的阻力,减少纤维损伤,控制短绒增长。盖板植针方式采用斜纹横稀的大梳理通道配置,减少嵌杂。刺辊针布应提高纤维的梳理度,使纤维排列从无序变有序、从大棉束变为小棉束,减少盖板锡林梳理区的负担;降低齿高,增加工作角,增加齿密,可以有效减轻对纤维的损伤,提高梳理质量。锡林刺辊针布的几何尺寸要求变形齿背,便于气流通过时对纤维有较强的控制能力;齿尖薄穿刺能力强,齿身光洁度高,可减少穿刺过程中对纤维的损伤。针布配套原则应以锡林针布为基准进行配套,每一个分梳区的针齿密度应按照由稀到密进行配置,配合渐紧工艺隔距,减少对纤维的损伤。道夫针布AD4030×02090,前固定盖板针布330、440、550、660,后固定盖板针布160、250、270、330,预分梳板针布60、90,刺辊针布AT5010×5030V,生条定量19.5 g/5 m;方案1,锡林针布AC2040×01740, 盖板针布TP43;方案2,锡林针布AC1835×01740, 盖板针布TP52;方案3,锡林针布AC2040×01850(双齿),盖板针布TP52;方案4,锡林针布AC2030×01550(大白鲨薄齿),盖板针布MCH55。 其他工艺及生条试验结果如下。 


方案1锡林速度406 r/min,刺辊速度910 r/min,出条速度110 m/min,AFIS棉结104粒/g,AFIS籽皮棉结11粒/g,AFIS短绒率(≤16 mm)15.9%,AFIS杂质6粒/g。 


方案2锡林速度406 r/min,刺辊速度960 r/min,出条速度120 m/min,AFIS棉结95粒/g,AFIS籽皮棉结14粒/g,AFIS短绒率(≤16 mm)16.51%,AFIS杂质8粒/g。 


方案3锡林速度458 r/min,刺辊速度960 r/min,出条速度110 m/min,AFIS棉结90粒/g,AFIS籽皮棉结12粒/g,AFIS短绒率(≤16 mm)16.5%,AFIS杂质4粒/g。 


方案4锡林速度406 r/min,刺辊速度870 r/min,出条速度130 m/min,AFIS棉结81粒/g,AFIS籽皮棉结9粒/g,AFIS短绒率(≤16 mm)16.3%,AFIS杂质6粒/g。 


配棉原指标为短绒率16.3%,马克隆值4.2,长度28.3 mm,级别3128,含杂率2.4%,棉结379粒/g,籽皮棉结24粒/g,杂质109粒/g。从试验情况看,选用密齿、薄齿、纵向齿尖距大的锡林针布及密齿的盖板针布对机采棉梳理有利。综合分析,方案4薄齿针布穿刺能力强,纤维损伤少,盖板针布密,参与梳理齿数增加,预分梳板渐紧隔距,同时提高盖板速度利于排除杂质和短绒,利于对马克隆值大、含杂高、短绒率高的机采棉进行梳理。 

   

3 结语   

  

清梳联工序担负着开松梳理、均匀混和、排杂除绒等作用。由于机采棉含杂率高、各类疵点数量多、短绒率高、强力低、马克隆值离散度大等问题,给清梳联工序工艺效果的发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也造成了成纱强力低、棉结杂质大等质量问题。通过工艺分析,结合试验,我们体会到,针对机采棉梳理问题,应采取渐进暴露,合理分配排杂落杂,梳理渐紧工艺,合理针布选型等措施,可使清梳联梳理质量和成纱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作者单位为光山白鲨针布有限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