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西安这两个字,感觉是沉甸甸的,撇开原始人时代不说,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直至政治中心东迁的10世纪之前,这里一直是中华历史的中心,尤其是汉唐,我更喜欢当时的称呼——长安城,更带几分飘渺悠长的感觉。 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希望与汉王朝一起夹击匈奴,没想到大月氏早已被击溃西迁,但这趟出使第一次凿出了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纽带,后来更有了马可波罗带有传奇色彩的行记,也成为了我这趟旅程的起点。 丝路的出现让长安从一个大陆中心的城市成为了国际化大都会,盛唐时期更是成为一个神话般的帝国,各国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及并存,若然那段辉煌延续至今,我们的普通话也许就是陕西话了。 不扯太远了,下面是游记。 Day 5,3月21日 西安 由于前几天的厦门之行不能算是正式行程,但为了方便我保持和旅行日志的一致性,也是从第五天开始记起。 从厦门坐东航的飞机半夜零点三十分到达西安,正式开始了我这一趟的长途旅行,由于要控制预算,我没有订20号的住宿,打算在机场睡一觉21号一早坐机场大巴到旅馆入住。我在等托运行李的时候发现了到达大厅里面是有椅子的,于是我拿到行李后就去睡下了,椅子很长足够我躺平,没过多久就睡着了。大概三点的时候机场的保安拍醒了我,说我不能在这里睡,这是要赶我的节奏哦,我来之前就想好了大概要说“这么大的机场都不让人睡吗,还国际机场呢”之类的话来回击,没等我质问,保安就先说了我可以到出发大厅去睡,我也只好说了声谢谢便卷铺盖走人了。 到达大厅的灯光更暗,更适合睡觉,我盖了条围巾就睡着了,再醒来已经是近六点,机场里商铺的店员来准备开铺迎接第一批客人了。 七点多搭上机场大巴进入市区,我一路看着百度地图看看什么时候能看见城墙,这个在国内难得还保留着城墙的城市着实很吸引。第一眼看见城墙,感觉就是太新了,像是新建的,不过总不能让几百年前的东西就这么摆在居民前面吧,哪天塌几块下来就不好了。进入城墙内,里面基本都是崭新的建筑,只是一些商业建筑的楼顶建成了飞檐顶的仿古样式,估计在外国人眼里看来才会觉得好看吧。 我在西安订的青旅挺出名的,比较多外国人入住,只能够在Hostelworld上以国际信用卡预定以及感觉不太靠谱的去哪儿网,原以为会像成都驴友记那样,歧视中国人谄媚外国人,不过几天下来觉得这边的人还不错,挺亲切友好的,几天下来跟前台都交上了朋友。 简单梳洗一番之后出去吃午饭了,首先必须尝的便是中式汉堡包肉夹馍了,但第一次吃的店虽然是老字号,但味道一般般。然后今天的第一个行程就是去看看我国第一个手办达人秦始皇的收藏品——兵马俑。按信息是该到火车站东广场坐306路公交(旅游5号),到了之后按预期所想的有很多山寨的车装扮得很像官方运营的车辆,也有很多人拉客,一下车就围上来问是不是去兵马俑的,我无视他们直接走去寻觅306号,但令我迷惑的是306号前面竟然也有一堆拉客的人,一下子糊涂了,不是官方车辆么怎么还有拉客的,旁边一哥们直接就不知所措了。我找到司机问了是不是306,是不是到兵马俑还有价钱几多等等,确认后我就上去了,开车的时候发现刚才那哥们还在下面不知所措。 果然这车确实是正规的政府车,车上还有义务讲解和指引的导游,至于为什么有拉客的我就不知道了。到兵马俑之后买票,妈的要150,真心痛,开始后悔没弄个假的学生证了。买了门票后还要选择要不要买电瓶车票,不买的话需要走路十多分钟穿过一堆商店才能到入口,本着省钱精神我义无反顾地徒步并且越过重重导游拉客的障碍过去了。 应该大多数人看过的都是这个场景吧,这是一号坑也是最大的一个坑,一排一排的兵马俑颇有当年秦王扫六合的气势。 仔细看的话确实每个士兵的样貌都不一样,由于拍摄位置所限,基本上能拍到的角度都被别人拍过无数次了。 这些照片里面自我认为最满意的角度是这张。兵马俑全都是土黄色的,灯也是黄色的灯光,白平衡难以校准,所以回去后我全部调成黑白了,感觉这样会更好一些。 我来的时候是周五,但参观的人也是围了几层,到处蹭导游也能东平西凑听出一些,剩下的就靠自己意想了,感觉看完以后也就这样,基本是课本里见过的东西,历史什么的上网也能查得到,但毕竟来了西安不可能不来看兵马俑,就像去印度难度不去泰姬陵吗,所以对这里的评价是属于“既然来了XX,还是得去看看XX”的一类,不过说实话刚进去一号坑的气势挺慑人的。 另一边厢,时值三月初春,兵马俑外面的花也正开得灿烂,我在花下驻足的时间不比馆内短。 由于昨晚睡的是机场,睡眠质量不怎么好,从兵马俑徒步出去停车场,背着相机顶着烈日人比较累,在回去的车上睡着了。回到青旅决定只在周边逛逛,翻翻LP赫然发现旅店附近有家天主堂,一直有看我游记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特别喜欢到处去翻教堂,原因是我想看看这样一个西方宗教来到中国的建筑又怎样的特点,例如广州的石室,北京的东南西北四堂,青岛的天主堂和基督堂,天津的望海堂,哈尔滨的圣索菲亚,这里的五星街天主堂以及后面要单独写出来的眉县十字山等。 正面看上去是西式的设计,但从侧面看则完完全全是中式的飞檐顶,和北京的西什库教堂一样是中西合璧的类型。只是可惜去的时候比较晚,不能入内参观,后来听说是常年不对外开放的。据碑记载,此教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是由意大利方济会会士、陕西天主教第二任主教兰溪委派意大利传教士马戴第主持修建,竣工后成为天主教陕西总堂,后经多次改扩建,于1991年形成现今规模。
Day 6,3月22日,西安
第一日的行程基本与西安本土文化无关,而今天则安排了更为本土一些的地方,回坊及城墙。 回坊或回民街,相信很多即使没去过西安的人都听说过,特别声明在外的地方,我感觉在公众认知程度来说,没去过西安的人知道回民街的概率比知道钟鼓楼要高。回坊基本上最多游客踏足的部分由北院门,北广济街,西羊市,化觉巷及大皮院几条街道组成,早在乾隆年间,皇帝就圈下“七寺十三坊”的地块作为回民聚居地,这里基本保留了唐代“坊”的规划,尽管现在全都是为游客而设的各种馆子和食摊,但喧嚣之外的9座清真寺同样值得一游。 刚进入回坊,与我设想中的有点不同,本以为会像南锣鼓巷,宽窄巷般商业及小资化,但事实上回坊除了较为明显的仿古建筑以外一切都透露出淡淡的生活味道,更像是当地人的食街一样(虽然本地人不怎么去回坊吃),而且里面卖的小吃全部都为本地特色的小吃,而不是其他城市食街里到处充斥着的火爆鱿鱼,珍珠奶茶,台湾热狗,日本小丸子之类的东西,基本上能在这里找到的都是地道小吃,且地道小吃都能在这里找到。
在回坊拍照永远就是三个主题:食物,吃食物的人,卖食物的人
在西安堪称经典的冰峰汽水,面对外来品牌的侵入也依然有着不可撼动的江湖地位,西安人对冰峰的钟情比我们对健力宝及亚洲等深得多了。
没吃过这家包子,但成功抢了镜头。
省心阁,即中式清真寺的宣礼塔,为楼阁状,满满的中国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