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明君死后被辱,败家子不识货,遗弃绝世珍宝

 昵称413468 2017-03-28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不是大唐的开国皇帝,但是论作为,论功劳,论能力远超父亲唐高祖李渊,文治武功中外罕见,连少数民族都非常服气李世民,尊为“天可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拉开了大唐盛世的序幕,奏响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前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李世民的舒服日子

可能是大唐皇帝当的太舒服了,李世民非常不愿意死,迷信印度阿三的长生之术,妄想长生不老。另一方面,为了保险起见,还是给自己修建了陵墓。李世民是一代明君,敢听臣下谏言,只要建议中肯,都会考虑再三。最初李世民想大操大办,搞一把风光大葬,最起码陵墓不能比汉高祖刘邦的差。

但是身边忠臣不少,有一位叫虞世南站出来说,不能过于劳民伤财,越是厚葬越是遭人算计,刘邦的墓不也是常有盗墓贼光顾吗?应当效仿古代圣贤,以山为陵,防盗效果更好,不放金玉之物,低调才能幸免劫难嘛。

李世民听完了唠叨,内心如何想,不得而知,但是口头认可了,后来长孙皇后死后,葬在九嵕山,李世民看这里不错,也怀念爱妻,就决定百年之后也葬在九嵕山,是为昭陵。也有民间传说昭陵的选址为袁天罡和李淳风共同选出。

九嵕山

昭陵周边有185个陪葬墓,大唐历史名人:长孙无忌、徐懋功、尉迟敬德、程咬金、魏征、秦琼、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张士贵均在此陪葬。明明说好的薄葬成了一句空话,李世民还是放不下内心的欲望和皇帝的面子。

唐国强版李世民

可是好景不长,大唐的国运慢慢衰败,五代十国的乱世来临了,乱世是盗墓贼的最佳时期,史上最著名的大盗温韬登场,一眼就瞄上了唐十八陵。

温韬是耀州节度使,官职不小,有军权,他便利用权力来满足私欲,开始盗取唐代的十八个陵墓,在小编之前聊武则天陵墓乾陵的时候,已经提到过温韬,此人盗墓水平非常专业,但因为乾陵的防盗水平太高加上诡异的自然天气,温韬又有迷信的心理,最终也没能盗掘乾陵。可其他唐十七陵全部被温韬光顾过,这其中最奢华的陵墓当然是李世民的昭陵。

被洗劫的长孙皇后墓

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说,温韬成功的盗掘了昭陵,不仅盗走了大量珍宝,还把书法大家钟繇,王羲之的真品盗走,虽然没有明说是《兰亭序》,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是李世民钦点要下葬的,所以温韬盗走的书法作品一定有《兰亭序》。

最可怕的是另一则记载,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世言真本葬在昭陵,唐末之乱,为温韬所发,其所藏书,尽皆剔取其装轴金玉而弃之,于是晋魏以来,诸贤墨迹复落人间。”,这意思就是温韬不识真宝,把《兰亭序》上面的纸张给丢弃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最大的可能就是世人再也见不到《兰亭序》真本了。《兰亭序》是书法作品最高成就,其价值难以估量,很有可能是李世民墓中最值钱的宝贝。最终温韬天怒人怨,被后来的皇帝处决了,以平民心。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温韬有可能没拿到《兰亭序》,《兰亭序》被李世民的儿子给私吞了,葬在了乾陵中,当然这个只是猜测,缺乏证据。关于《兰亭序》的下落之谜还未能解开,可考虑纸张难以保存,后人见到真本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李世民不听老婆的话,阳奉阴违,表面薄葬,实则厚葬,如此下场,也是事出有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