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氏家传渊源录

 公司总裁 2017-03-28


   氏 家 传 渊 源 录

                  宋·何琳①(原文校释:何山)

    昔欧阳交忠公尝言姓氏之出,其来也远,故上世多遣亡难穷,遂有谱之法。公当代硕儒,博涉群书尚有此语,况谓肤浅后学敢妄议凿说,以欺愚盲哉。
    唐贞观十二年(638)颁氏族志于天下,至高宗显庆四年(659)悉焚去之,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俱以唐之官品为高下,以夸诩当时,而先代之名宗望族悉烟没弗著,夫安所考证。
惟我
何氏本自韩姓转音为何,实由姬姓之后也。赢秦以前难以索考,自汉晋唐宋代为名族。有居平陵、居东海、居陈国、居南阳、居庐江者列为陈郡,蜀郡、东海、庐江四郡(派)。
汉武帝时,有瑯琊相名英者居陈国,其元元孙夔,魏封成阳侯,夔子曾,晋武帝时为司空,日食万钱,曾子邵日食二万钱,曾之孙名绥,字伯蔚,晋怀帝时为尚书令,侈汰尤甚,是为陈郡派。西汉哀帝时,扬州刺史汜乡侯名武者,居南阳,其元元孙进,在汉灵帝时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进子晏为散骑侍郎,又为吏部尚书,是为蜀郡派。有颖川大守名并者,其子恢,避莽乱徙东海,其元元孙无忌,晋安帝时,讨桓逆乱,屡战皆捷,义熙六年(410)为江荆都督,自浔阳引兵拒卢循,战败握节而死,谥忠肃,其后南宋中丞(何)承天(370一447 )与扬州法曹水部(何)逊,俱系(何)并嗣孙,是为东海郡派。徙自平陵者,始自(何)比干②,自汝阴徙焉。比干曾祖讳修③,修生汉胶东相成,成生大中大夫杲(音稿),杲生丹阳都尉比干,比干生蜀郡大守寿,寿生京辅都尉显,显生光禄大夫鄢,焉生济南都尉宠,宠生京兆尹伟,伟生庐江长史嘉,嘉孙恽居庐江,是为庐江郡派。
    比干在武帝时为廷尉,与张汤同时,初为丹阳都尉,平活千余人狱无冤囚。尝遇神媪授之策九百九十枚,曰:公先世有阴德,及公治狱而仁恕,阴德愈深,子孙佩印绶者,当如此数,后果验焉。至我一世祖讳祯④,晋封云娄襄侯,子恽为晋豫州刺史;恽子睿,晋安丰太守,睿长子充,晋成帝时拜护军将军加侍中,录尚书事,谥文穆;次子准,晋征散骑郎不起,卒赠晋兴侯;准子惔,南康大守;次子澄,晋尚书令,充孙松,晋骠骑将军。准孙叔度,大常寺卿、尚书令,弟元度西阳大守;澄子融晋大司农。叔度长子尚之,南宋为司空尚书令;次子佟之为镇北参军。尚之长子偃,南宋为大司马,卒谥靖;次子铄为宜都太守;三子樽为大中大夫。偃子戢,为齐吏部尚书,旋加骠骑将军。佟之子昌寓,南宋为侍中、吏部尚书、骁骑将军,卒赠大常,谥简。昌寓子敬容,梁为尚书令,迁太子詹事。
    自祯以下仅十世,略举显者十八人,而隐居不仕者,则又有求、点、胤。(何)求⑤在齐永明年(484)拜大中大夫,不就;(何)点在梁高祖天监元年(503)征为侍中,不就,或驾柴车、或躡草履,隨意所适,人谓之通隐;胤在梁征为光禄大夫,不应,隐于云门山,故世号“三高”。而胤从弟炯,亦慕恬退,不乐仕进,尤有足多者。嗣后,唐宋名宦辈出,科第蝉联,彰彰在人耳目间矣。
    是则,由汉而下何氏盛矣。惟吾庐江郡为尤盛。虽唐之姓氏录与欧阳公谱图家法不见于世,而载诸史册者,灿若日星。丹阳公有阴功隐德,天锡神策,安知其蕃衍盛大,不绵延于百世乎!凡我后嗣追跡前人,溯厥来由,观此亦可以攻其大略也。

    备注:
    ①何琳,字美中,宋熙宁十年丁已(1077)九月十八已时生。清水洲丙房何正履次子,为江西峡江庐江何氏何祯27世、何修38世苗裔。此文写于公元1137年。
    ②比干:《何氏家传》载:何比干(前147-前73),字少卿,汝阳人(今安徽阜阳),西汉经学家,为晁错《尚书》传承人。比干与酷历张汤同朝为官,张汤用法峻,比干主宽恕。作为“案件复核者”的廷尉正,其救死难者越千数,淮民称其为何公。司马迁在《史记序》中言及比干生九子:其中欣、寿、逸、尚、玄、诏、统七子称“何氏七龙”,均为郡吏。比干58岁后再添三子:口口远。比干后任丹阳都尉,宣帝时,因充实关中,于本始元年(前73年)奉命徙家陕西平陵,年七十五岁卒,葬平陵韩地。
    ③修:《后汉书·何敞传》注《何氏家传》中的何氏世系:修生成,为汉胶东王相;成生杲,为大中大夫;杲生比干为丹阳都尉;比干生寿,蜀郡太守;寿生显,京辅都尉;显生鄢,光禄大夫;鄢生宠,洛南都尉;宠生敞……《峡江谱》以伟为敞的兄弟。
    ④祯:《三国志·管宁传》注引《文士传》说:何祯(192-271),魏幽州刺使,光禄大夫,潜山籍。江西峡江何姓家谱记载为云娄襄侯,庐江堂一世祖。安徽潜山谱:尊何允为一世祖,何祯为庐江堂发祥祖,生年居于何晏(190-249)与何曾(199-278)之间,比何晏小,比何曾大,按逻辑享年八十岁以上。
    ⑤求:何求(433-489)潜山县人,曾任太子中书舍人、永嘉太守,因家庭激变,隐居吴郡武邱山读书讲学、著书甚丰。其弟何胤(允),字子季、号小山,隐居云门山,与二弟何点并称“何氏三高”。今安徽柱山下三祖庭旁存隋代建的“三高亭”、“三高书院”、何桢墓等遗迹。

    白话导读:
    此文写于公元1 1 3 7年,作者何琳,字美中,宋·熙宁十年丁已(1077)九月十八日已时生。清水洲丙房何正履次子,为江西省峡江县庐江何氏何祯27世、何修38世苗裔。他在何姓源流上列举了陈、蜀、东、庐四大郡派,如果把代表人物生殁或活动时间进行比照,则陈郡形成最早,庐江郡形成较晚。陈郡始祖何远,其子何英,字叔俊,通经纬,著有《汉德春秋》十五卷,汉武帝时为瑯琊相,尽管谱文中没有记载他生殁时间,但任职与活动时间应在公元前140至前87年间,与何比干(前147—前73)为同时代人。因此,其后裔何夔、何曾、嵩、绥、机、羡兄弟各支应归属陈郡而非庐江郡。蜀郡始祖何武( ?—3 )字君公,蜀郡郫县人,在西汉哀帝(前6—前1)时为扬州刺史,封汜乡侯,比陈郡派形成晚百余年,其后裔何昌裕、何进、何晏等归属蜀郡何氏,所以,目前有些尊何武为远始祖的家谱,同样不属庐江何氏而归属蜀郡何氏。东海郡始祖何並(?),字子廉,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史载他经何武推荐出任长陵县宰,升陇西太守、转任颖川太守,其子何恢避莽乱徙居东海,后裔尊何並为东海郡何氏始祖,一些自称水部堂、以何无忌、何承天、何逊为先祖的,则属东海郡何氏。庐江郡何氏形成较晚,始祖何祯(约192—271),字元干, 魏幽州刺使,光禄大夫,江西省峡江何姓家谱记载为云娄襄侯,庐江堂一世祖。何祯之前另列十代远祖,即:—修—成—果—比干—寿—显—鄢—宠—伟—嘉—祯—形成庐江何氏认祖归宗源流,前九代人物与国史记载中的何氏人物关系基本一致。
    另外,因家谱的私密性,宋代之前的老谱在记录“何氏三高” 求、点、胤名讳时,何胤因与宋大祖赵匡胤重名,在源流吊线和世系简历旁增补“因讳改允” 四字,而文献述说时则尊重原著,这种名讳互见的处置方法,可以窥见先祖的智慧。同时,也可引伸为家谱辨别时代与真伪的法则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