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教您会选择哪种方法? 2.你说的话为什么孩子不爱听? 3.如何构建宝宝聪明的大脑呢? 我在做育婴师的时候,有一次面试,客户是北京考试院的,我问她:”您的早教理念是什么?“ 她说:”我希望孩子快快乐乐的,我给她起名就叫快乐,可是,我爱人每天都给她灌输很多的知识,所以,我俩老吵架!“ 一、早教您会选择哪种方法? 您会选择哪种方法: 希望孩子快乐,不要太累了? 教孩子丰富的知识。 希望孩子大脑聪明? 还是? 一个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想把孩子培养成天才。每天给孩子灌输很多的知识,小学时学中学的知识,中学时学大学的知识。 孩子成人后,做了一家商场的售货员,他拒绝一切知识性的东西,知识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 二、你说的话为什么孩子不爱听? 在团结湖公园里,我看到一位妈妈指着湖里游过来的大白鹅,对孩子说:“鹅,鹅,鹅。”可孩子正在专注地看着湖里争着吃食的金鱼。 这样会把孩子教糊涂的,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头脑不清,思维能力弱。 为什么呢? 这必须得从宝宝的发育过程开始说起。宝宝的大脑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育? 宝宝的大脑在妈妈肚子里第2天就开始发育了。早期神经系统有多大的可塑性?儿童时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例如仅就脑的重量而言: 新生儿平均约350克, 1岁的婴儿脑重平均约800克, 3岁的儿童脑重平均约增至1010克, 7岁儿童平均约约为1280克, 而成年人的脑重平均约1400克。 1岁前发育到成人的60%, 3岁前发育到成人的70%, 6岁前发育到成人的90%, 宝宝的大脑什么时候发育完成呢?剩下只有10%是在7岁到13岁完成的!婴幼儿的神经系统新陈代谢率 是成人的两倍!婴幼儿神经细胞广泛联结依赖于后天营养与环境的影响。 更多联结的产生和保持,使孩子的学习潜能不断开发和扩大。 缺乏营养及丰富的教育刺激, 脑细胞会萎缩,原有联结也会中断: 左边是营养/教育不充分的脑神经,右边是营养/教育充分的脑神经。 在13岁前,教育的目标就是构建孩子的学习工具--大脑。大脑分很多区域,13岁前,只有一个部位长完好了,就是感觉运动皮层。 所以,开启聪明大脑的钥匙就是感觉统合教学法!把孩子学习的工具大脑建构得更好的唯一途径是感觉统合训练。因为孩子对世界一无所知,所以需要在外界寻找一个配对的事物,通过体验和感觉来发展孩子巨大的智能。 什么是感觉统合?感觉统合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庭觉,后庭觉神经的统合能力。 感觉统合失调会引起哪些后果呢?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会容易晕车、晕船、晕飞机;看字跳行、口吃、挑食、换地儿睡不着,离不开喜欢的毛绒玩具、咬人、咬自己的嘴唇、咬指甲、内衣反着穿、不让人抱、不让洗头、不让洗澡、胆小、粘人、暴力、多动症等。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刺激后庭感觉,是打开大脑的输入通路!运动刺激前庭觉,是打开大脑输出的通路!只有输入足量,输出才有足够的能量,大脑传出的信息才准确。所以,13岁前的教育方法,就是跟着宝宝的感觉走。 有的孩子还不会走路,在上楼梯的时候,家长就开始数,1,2,3-----了;认识数字时,说,1是棒子,2是鸭子,诸如此类,都会造成孩子的大脑混乱。 还记得那个广告吗?妈妈问宝宝抽象的数学题,宝宝总是猜不对,妈妈还发脾气。 因为宝宝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好,这种抽象的知识,宝宝还没有感觉到,所以,就会造成孩子的大脑混乱。 孩子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孩子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这个瓶子里灌东西(很多人认为灌在瓶子里的东西就是他的智力。) 可这样会导致孩子在心智上很弱,像个婴儿,不自信、不坚强、不果断、好像什么东西只要外界不反应,他就不能确定,他不会洞察,不会深入思考。 他不能综合地将所学的东西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加以应用,但他的知识和生活无关。 如果身体不动,只用脑,脑还没长完好,就破坏了脑。比如,背唐诗、口算,现在聪明,长大全不聪明。因此,13岁前不能用抽象的口授形式进行教学。 如何构建宝宝聪明的大脑呢?正确的做法是: 在孩子操作某种教具、或者进行某种感觉训练到概念的过程中,要把刺激物隔开。 什么是隔离物呢?比如我们在给孩子读“o”这个字母时,不要放任何你认为和“o”有关的东西。这样,我们就把“o”隔离开了。这时,孩子眼前只是一个“o”,孩子会辨别。如果把“o”和公鸡放在一起,孩子的大脑将混乱。 比如,在教孩子认识色彩时,只是色卡,没有相关的球、衣服……每次只给唯一的概念,比如,“红色,绿色。”而不要说:“这是红色的球,这是绿色的帽子” …… 感觉训练的第2个要点是,在教学时要把相对性的内容放在一起感知。 比如红绿、长短、大小……因为在对比中发展出的概念更为准确、清晰、全面。 第3个要点是:相关的词语跟上宝宝感觉到的事物。丁丁1岁多的时候,还不太会说话,妈妈每天给他指着院子里的车,妈妈说:“这是车,车,车”妈妈天天抱着他,给他指这指那,家里院子里都指遍了,每天重复。但孩子依然什么反应也没有。孩子每天看到车,他却没有感觉。 有一次,爸爸买回了一只小鸡,丁丁高兴地指着桌子,要求把小鸡放在桌子上,又指着地,要求把小鸡放在地上,这样不停地要求爸爸把小鸡放在不同的地方。这时候,我说:“鸡”,丁丁说了一天:“鸡,鸡,鸡”。 词语捕捉住了感觉,宝宝的智力就提高了一步!在13岁前,教育的目标就是构建孩子的学习工具--大脑。 |
|
来自: 昵称40077028 > 《婴儿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