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招单位与专业选报策略,院校专业选报八步决策方案

 霸王龙勇士 2017-03-28

    图文中引用到的工具文档和参考数据,请加学长QQ:2627488582索取;

    允许转载,但请先联系QQ:2627488582授权


导读

本文是目前为止,在择校择专业方面,最具可操作性的报考决策系统,如果觉得不错,请点击右上角···转发给在你的研友,你在他们的眼中会更有价值。


目  录

(一)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1.选择的重要性

   2.专业:理性选择,切忌盲目喜欢

   3.院校:先给自己一个理由

(二)比选择更重要的是方法

   SWOT分析法

   1.SWOT分析法概述

   2.SWOT分析法在自身考研中的应用

(三)院校专业选报八步决策方案

   1.专业范围选择

   2.硕士类型选择

   3.意向专业选择

   4.意向地区选择

   5.意向硕士点选择

   6.自我竞争力分析

   7.意向硕士点竞争难度分析

   8.确定目标硕士点

(四)院校专业选择成功经验分享

   1.跨专业考研经验谈:专业院校选择注重三因素


一、专业选报策略

(一)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对于考研来说,是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这是个问题。

绝大部分考研人可能会选择后者,因为关注考多少分,多于考哪个学校、考什么专业的问题。大部分考研人活在战术里,而不是战略里,普遍擅长处理的问题是“怎么做”,而不是“做什么”和“为什么做”。相信读了本书,很多考生会改变原有的“努力更重要”的观点,会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绪,重新审视自己的条件与兴趣,如何对院校和专业进行正确匹配。

 

1.选择的重要性

考研时院校与专业的选择,不仅关乎考研的“投入产出比”,甚至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研是否能够成功!因为某些学校、专业可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外校的学生跨校考研成功的先例,亦或某些研究生导师压根不招跨专业报考的学生,而你正好不幸就撞在了枪口上。

院校专业选择对一个考研人的成功,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在落榜的学生中,72.3%的人是因为当初的院校专业定位过高或者不符合考生实际致使与目标失之交臂,此外,在每年被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中,有近27.8%的学生原本可以上更高档次的院校,因报考目标不合理,最终导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人才极大浪费。这些数据说明,院校专业选择对考研成功有多重要,你懂的。

 

2.专业:理性选择,切忌盲目喜欢

人生的道路上,每时每刻都是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每个人都会犹豫:犹豫是因为不知道路那头的风景,犹豫是因为没有坚持走下去的理由。路的尽头有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可以帮助我们在人生的路口上,更快的选择。

就如同面对考研,究竟是该依照兴趣选择专业,还是遵从现实呢?如果你坚持按照兴趣选择专业,那么,关于兴趣,你了解多少呢?是选择自己所爱的专业,还是作出妥协,让专业爱你?

 

为何喜欢这个专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相信对于很多考研人依兴趣选择专业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兴趣发挥的能量更为巨大。与本科阶段的基础教育不同,研究生阶段需要深入地就某个方向进行研究,并对该方向涉及的所有理论进行深入了解和挖掘,而缺乏兴趣的研究是很难发现问题的,即便在别人的引导下可以一头扎进理论知识的海洋中,但早晚也会被枯燥无味的理论淹没,葬身其中。然而,“感兴趣”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喜欢”,对于所学专业的兴趣,不像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物那样,没有理由地喜欢,这种喜欢需要理由,而且需要详细的、具体的理由。

很多人在考研选择专业时比较迷茫,很大一部分人会很现实地选择好就业的专业,还有一部分人会随波逐流地继续学着自己根本不了解的本专业,还有些人看似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却发现学起来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姑且不去评价这些人的选择正确与否,但从他们的选择中可以看到,他们都忽略了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有人喜欢当记者,所以就义无反顾要学习新闻专业。但是他可能仅仅知道记者属于新闻专业,却不知道新闻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不单单只是培养记者,其中涉及的新闻史、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既全面又深刻,更不明了记者行业更需要的是具有中文、经济、管理、法学任何一个专业背景的多学科人才。

面对考研,面对专业的选择,很多时候你说你喜欢,你说兴趣能给你快乐,但是,你真的认认真真地思考过你的兴趣么?那种一问三不知却依旧坚持的兴趣,结果只能是痛并快乐着。很多考生在咨询考研问题时满脸的迷茫,在本专业与跨专业,兴趣与就业等等的选择上左右摇摆,不忍放弃自己的梦想,又惧怕现实的残酷。我想,在你摇摆不定,难以选择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问自己几个问题。

 

对于感兴趣的专业,又了解多少?

其实任何一个专业都是一样,你在刚刚萌发了报考这个专业的想法后,就要好好思考,这个专业是否是你感兴趣的?你对该专业有多少了解?这里提到的了解是全方面的,包括你感兴趣的专业在全国有哪些院校开设?每个院校具体开设的课程都有什么?该学校的这个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研究情况和影响力是怎样的等等?在研究完这些之后,就可以从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院校中确定几个目标,比如可以选择开设的课程跟你期望的方向比较一致的,还可以选择该专业在全国影响力较大的院校等。然后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的了解,这时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了解目标院校近几年该专业详细的录取数据,目标院校该专业的导师情况,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甚至还要详细地了解目标院校该专业日常所做的研究,并以此来判断自己是否真的感兴趣或者能否胜任这些研究工作。

人的心理是很奇怪的,喜欢一个东西,往往会因为一个很微不足道的理由,这个理由有时甚至是事物片面的一个方面,然而却与自己内心的某些情愫产生了共鸣,于是萌发出这种称为“喜欢”的感觉。这种基于心理层面产生的感觉,虽然有时会成为人们作出决定的指导,但却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随时会因为另外一些因素触动内心,改变喜欢的方向。我们在面临诸多的专业时,可能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只是这个专业最渺小、表象的一面,代表不了专业的全部特点或全部内涵。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喜欢这个城市,所以才选择考这个学校的某专业”、“那是我梦想的大学,所以我一定要去那看看”、“我本科时学的就是这个,熟悉了,所以喜欢”,这些所谓的兴趣,其实是以偏概全。虽然支持大家按照兴趣选择专业,但同样反对按盲目的兴趣做出的选择。在不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情况下,大家谈到的对于某个专业的喜欢、兴趣,很多都是一时的,在之后枯燥的研究中,这种兴趣很快会消失。在对专业特点、研究内容、开展科研活动等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地说自己感兴趣,这种依兴趣选择专业的方式不是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而只能称之为固执。

 

你的选择是否适合个人的实际情况?

在详细地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明白了自己喜欢的、想做的是哪一方面的研究之后,接下来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你是否有实力应对你选择的专业。有个同学很喜欢管理学,对于管理学也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情况都分析得很透彻,但是他的数学基础很差,考研准备过程中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数学上,虽然最后因为报考的学校比较一般,勉强过线,但在后来的学习中,涉及到许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比如统计学,这些繁琐的数据和严密的计算方法让他痛苦不已,每天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基础的东西上,对于本专业的学习,丝毫没有兴趣可言,这样的专业选择其实就是没考虑清楚自己的实力。

兴趣是重要的,感兴趣的专业自己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相关知识,然而,不能因为喜欢就一头扎进去,不考虑自己是否具有这方面能力来完成这项研究。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就好像我们喜欢天上的星星、月亮,却永远也摘不到一样,研究生阶段的一些研究除了兴趣,除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激情外,研究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这里所谈的实力其实就是研究能力,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很多人可能会说,我有兴趣,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这种说法可能适用于一些较容易理解的学科,但对大多数学科而言,研究能力是自身的一种素质,这种素质是十几年读书、学习培养出来的,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这种素质是原有的知识积累、诸多知识的汇总,并非一两天就可以补上的。当然,这里的实力不光指学习实力,在报考阶段还代表着一种竞争能力,是涉及到公共课、专业课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比如面对一个热门专业,你很喜欢,也比较了解,但报考的人数很多,自己在公共课方面处于劣势,那么你就该思考,自己是否有这个竞争能力。因此,关于自己实力的思考,需要引起每一个考研人的注意。

有时很多学科,我们可以很喜欢,但是并不一定要把它当作专业来学,可以作为兴趣好好培养。就像上面提到的学习管理学的那个同学,完全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在空余的时间看看管理学的相关书籍,充实自己又满足兴趣,两全其美。

任何学科都是一样,如果考虑到自身实力不是很强,但又实在不想放弃,那么可以选择一条中和的道路,你会发现,很多学校的两个专业在课程设置、导师安排等方面都存在相当程度的交叉。而且不钻牛角尖,适时的转变方向,有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竞争的人少了,获得公费读研的机会自然就大了。还是拿历史学来举例,明清史和欧美史是其中比较热门的两个方向,如果你喜欢历史,还想做热门方向的研究,那就要掂量一下自己考研的实力有多强,尤其是报考一些北大、南开等历史专业相当出名且实力雄厚的名校时,更要注意分析下自己的实力,如果觉得自身的竞争能力不是很强,就应该考虑一下“曲线救国”的策略。在历史专业的诸多学科中,科技史的人气远远没有历史学那么旺,考研的门槛相对也比较低,但研究起历史的热门方向来,却也一点都不含糊,研究内容照样很生动、很带劲,在科技史领域研究出名堂了,要想往历史学的热门方向转,也不难。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曲线救国的策略可以说是一条比较省力的满足自己研究兴趣的考研捷径。

兴趣和实力的关系,可以很生动地来解释,长久的兴趣就是许多人所强调的梦想,有兴趣、有梦想是好的,但是这个梦想一定要切合自己的实际,否则就是空想。有的同学说我就是喜欢北大,我就是想考北大的管理学院,我也很了解北大这个专业,那好,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但实际呢?没有任何的数学基础,英语连最基本的四级都没有通过,这样的目标定与不定有什么区别呢?这样的付出怕只能是赴之东流了。别人再鼓励你坚持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实力也只有自己清楚。

 

思考之后再决定

思考完这三个问题,关于兴趣与现实的选择,你有答案了么?其实选择已经变得简单了很多,我们支持依照兴趣来选择专业,然而,兴趣不是盲目的喜欢,是建立在了解基础之上的,是属于理智的喜欢;而不是“我这个人不懂音乐,所以时而不靠谱,时而不着调”。

 

3.院校:先给自己一个理由

一年一度的考研战即将如火如荼展开。很多研友却仍处于迷茫中,徘徊于择校的门槛间。考名校吧,担心竞争太激烈,考不上;考普通学校吧,又不甘心。如此,大好的时间白白地浪费。因此,及早定下学校,便多些时间安心复习。

知名院校求学优势多

在选择学校前,首先得弄清以下几个问题与因素,那么择校的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了。

中国大学的等级与区划问题。从学校的管理体制来讲的,主要包括隶属关系、经费来源等,我国的大学分省属高校和部属高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为主管部门、并由其保障办学经费来源的高校为省属高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为主管部门、并由其保证办学经费来源的高校为部属高校。根据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的高校又分为“211工程”大学和“985工程”大学。其中,“211工程”有116所左右,“985”高校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一共39所。可以说,“985工程”大学是“211工程”大学的再筛选。经过这样的人为划分,中国大学的“优势兵团”就显露出来了。其实大学本无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只有名牌与普通之别,更不该有行政级别。在中国的研究生招生中,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分区划线问题。中国大陆分为AB两个区。每个区的国家基本线略有不同,呈依次降低的趋势。

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虽然能力与学校并无直接关系,但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抱有名校情结与偏见。在招聘中,有的单位开出的首要条件便是毕业于 “211”或“985”工程的大学。虽说外企500强看重能力,但是他们同样看好牌子。每年的“五·一”过后,学校内到处是国内外大企业暑期招聘实习生的海报。九月过后,更是热闹,校园内成了500强和国企招聘广告的海洋。各大企业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来开宣讲会。同学们则是不亦悦乎,投简历,参加面试。一般来说,从名企在全国开宣讲会的城市和大学就能看出来,他们还是比较倾向于发达城市的那几十所大学。政府为了抢占人才高地,也开始了来学校招储备人才,他们打出的首要条件是毕业于“211工程”大学,更欢迎“985工程”大学毕业的学生。高校招聘教师和辅导员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是名牌效应。

考名校机会多,还有下面原因。一般来说,考研试题分公共课和专业课。政治、英语为公共课,全国统一试题。再加两门专业课(考理工类有一门数学,全国命题),除全国联考外,由各高校自主命题。首先是34所自主划线的高校提前招生,然后是国家统一划基本线,普通类院校招生。其实只要你的英语和政治的单科成绩过线并且加起来能考140分左右,全国还有哪所大学你不能报呢?专业课大家起点相同,大学所学的教材和知名大学的差不多。大学的学期考试,你靠考试前突击才过关,名校的学生也一样。考研和高考是不一样的。考研考试科目灵活些,你可以自己选择部分专业课。所以,只要你能坚持住,保证英语政治,专业课打好基础,你就可以挑战名校。另外这里指出的是,考不上名校的考生,如果过了国家线,可以申请调剂到普通院校。

因此,既然花费一样的时间与精力,既然都要面临就业的机会成本,考普通学校还有毕业后就业之忧,倒不如量力试着报考知名高校。

量力而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更重要。

诚然,名校是有很多优势,但我并不鼓励大家都上名校。我们也要量力而行,灵活变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如果你的英语真的学得很吃力,四级是挣扎了几次才通过,而且专业准备也不充分,考个普通学校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如果你非要报考名校,则可以“曲线救国”,采取“三级跳“的方式:高考、考研进入普通院校,博士报考名校。

此外,你也可以通过选择专业来确定学校。名校有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也有专业特色型大学。例如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这些属于综合性大学。也有一些国家级或地方的高校,虽综合实力不强,但很有特色,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很有专业优势。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外语语言文学,中南大学的冶金工程,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都是这些学校的优势学科。这些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就业形势很好。因此,能报考热门专业的普通学校,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同是考研择校,类型各有不同

弄清了上面几个问题,我想徘徊不定的研友们可能会有些决心了。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查询和选择学校的问题。

首先,可利用人脉关系了解所报考的院校。人脉也是“生产力”,能帮你提高成绩。如果决定报考哪个学校,你可以向在那个学校读研的同乡或已考上研的学长询问。可问一些有关于院系的导师情况,就业问题,学术风气问题等,也可以向你大学老师求助。

其次,利用网络了解院校。网络是最便捷的信息查询工具。你可以登陆你想报考的学校网页,查询招生简章,了解历年录取情况、导师简介、联系方式及如何能得到复习资料等方面的信息。你也可以到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询,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罗了很多考研信息,甚至是调剂信息。当然如果你想更节省时间,一步到位,你可以到研途网(YenTo.cn)快速查阅相关信息,都是整理好的全面、系统的信息!

每年的七月过后,各学校的招生简章陆续公布,这时要注意关注考研参考书目有无变化,招生人数有没有增减的情况。

信息确定以后,基本上心中的学校就出来了。

 

心动不如行动,喜欢就多关注

选择学校之后,行动就是报考成功的决定因素。为了实现愿望,研友就要开始艰苦的复习了。期间,大家要多关注考研的最新信息,搜集专业考试方面的资料,并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首先是研友们要设法搞到近几年的专业真题。真题最能体现命题的重点与思路,是复习专业课最好的参考资料。有了真题,还要多加研读出卷老师的论文与著作,这样能帮你打开思路,积累素材。另外,最好能认识你报考专业的研究生,复习中,与他们保持联系,他们能给你很多有用的信息,甚至包括复试的具体流程和大体内容。他们的建议,会助你完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华丽转身”。

 

(二)比选择更重要的是方法

考研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而院校专业的选择同样不是一个可以轻许的诺言。在着手实施院校专业选择前,明确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条件,在进行选择时“实事求是”地用正确方法进行分析,才是坚持下去的动力和取得成功的基石。

 

SWOT分析法

1.SWOT分析法概述

SWOT 分析法(也称TOWS 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

SWOT 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SWOT分析通过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再调整企业资源及企业策略,来达成企业的目标。

 

SWOT 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1)分析环境因素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公司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它们是外部环境对公司的发展直接有影响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属于客观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优势因素和弱点因素,它们是公司在其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属主动因素,在调查分析这些因素时,不仅要考虑到历史与现状,而且更要考虑未来发展问题。

(2)构造SWOT 矩阵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矩阵。在此过程中,将那些对公司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远的影响因素优先排列出来,而将那些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不急的、短暂的影响因素排列在后面。

(3)制定行动计划在完成环境因素分析SWOT矩阵的构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制定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排列与考虑的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公司未来发展的可选择对策。

 

2.SWOT分析法在自身考研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SWOT 分析法不仅可以为企业制定战略进行指导,同时也可以将其应用到我们生活中制定行动计划的方方面面。下面就以考生在考研初期做出考研行动方案的考虑过程中,是如何应用SWOT分析法来进行选择学校、专业以及复习计划的分析。

(1)自身基本情况简介

考生A的本科院校是**大学,非211高等院校,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后决定考研。专业选择**类专业等相近专业。由于想离家近一些,考虑天津地区院校,由于专业限制,有意报考天津地区的文科类院校或综合性院校,目前暂定南开大学。经过一番了解和查询,发现自身条件不足以达到南开大学的入学要求与入学标准,果断放弃。经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对**大学进行了深入了解,认为自己的条件与该院校相匹配。决定报考该院校。 

(2)SWOT 分析法的应用(以某位考生为例)

首先,分析一下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

① 心态成熟。任何考试都能从容乐观地参加。可以说,心态决定一切,考试中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把知识轻松自如地付诸笔端,而不会由于紧张忘记了本能够记住的知识;

② 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本科是***,相关的管理学知识基本上都已学到,管理学的思想和方法经过四年的熏陶已经植根于心底最深处,甚至永远不会忘记。这一点,对于考**类相关专业具有很大帮助,省去了不少跨学科需要学习的知识;

③ 数学比较好。大一的高等数学两学期考试均为满分,为其增强了不少信心,所以适合考有数学的专业,这一点对于考同一类专业的数学不好的同学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

④ 拥有社会关系资源。在****大学有一学姐,是上一届从我们本科学校考过来的,和她联系提供了一些专业课的资料和考研经验,为准备考试提供了信息支持;

⑤ 属于应届生,很多知识具有连贯性,一直作为生的连续性使得在复习时不容易浮躁,加上比较年轻,记性比较好,这些相对于往届生来说有一定的优势。

劣势:

① 英语虽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单词量积累太少,而且六级是第二次才勉强通过,英语是四门考试科目中最弱的一项,比较担心;

② 本身自制力差。宿舍乃至班级就自己一个人在考研,每当看到其他人在打牌时就忍不住去玩,耽误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并且正谈女朋友,必须经常陪伴她,因此丢了许多本应该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还是自己的自制能力较差;

③ 复习起步较晚。七月底开始复习考研,而周围的同学大都在一月份甚至是大三就已经开始复习,学习的时间明显比他人要少很多;

④ 没有参加辅导班。不管众多考研辅导班有没有用,至少它们的存在肯定有它们存在的价值,由于经济原因,没有能够参加考研辅导班的学习,就知识的掌握的系统性和考研信息的获取就比别人差很多;

⑤ 社会工作的牵绊。在班级里是学习委员,负责班级所有的有关学习的方方面面,并且还担任着辅导员助理,经常需要帮助辅导员处理一些事情。这些都要占用本来就不多的时间。

其次,分析一下考研的外部环境因素:

机会:

① **大学地处**省,是考研划区中的二区(即B区)的学校,因此考研复试分数线要比一区平均低几分;

② **大学的**专业课比较简单,比较了一下,其他学校**专业很少只考管理学的。比如南开大学、****大学除了考管理学外, 还要考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且****大学的研究生考试给指定参考书目,不像中国人民大学,不指定具体参考书目;

③ **大学的招生人数多,每年管理类专业大概要招 40人左右的研究生,并且录取比例较高;

④ 虽然**大学不是 211 学校,但是它的管理类学科却在全国能分到 B+类里面,在财经院校里面算是比较好的,如果能考取,对于以后的发展也是很有前途的;

⑤ 本科学校的考研复习环境好。经过与学校的协商申请,学校单独划出10个教室作为专门的考研自习室,并且有一个通宵阶梯教室可供晚上继续学习。考研专用自习室里学习没有其他非考研者的打扰,较安静,给考研学子安心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有利场所。

威胁:

① 考研学子太多,竞争激烈;

② 文科类专业,尤其是管理类专业不像其他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考试,门槛比较低,很多理工科学生可以转而考文科类专业,而文科类专业往理工类专业转就非常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竞争变得异常严峻;

③ 因为我是**大学外校的学生,而**大学本校学生考本校甚至报送本校的学生有很多,这给外校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④ 宿舍内复习环境不好。我们宿舍考研的就我一个人,学习上少了很多交流外,当宿舍同学无论是打牌还是听音乐,都很影响我的学习和休息。

(3)SWOT 分析后的举措通过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识别能力与不足,分析外部的考研环境识别了考研的机会与威胁后,经过反思,XXX制定了自己考研的方案。


(三)院校专业选报八步决策方案

点击看大图

1.专业范围选择

(1) 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① 定义:考生本科就读专业所属的一级学科下包含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均为考生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② 作用:帮助考生通过拓宽本专业考研的选择空间,避开竞争激励的热门专业,从而降低考研难度。

③ 工具:《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④ 举例:某考生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该一级学科下有“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10个专业。对于该考生而言,这10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2) 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① 定义:与考生本科就读专业所属一级学科平行的其他一级学科下,所包含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均为考生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② 作用:帮助考生通过拓宽考研相近专业的选择空间,避开竞争激励的热门专业,从而降低考研难度。

③ 工具:《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④ 举例:某考生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与该一级学科平行的一级学科为“理论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有“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6个专业。对于该考生而言,这6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3) 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① 定义:不属于考生本科就读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则为考生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② 作用:帮助考生通过了解、拓宽跨专业考研的选择空间,避开选择难度过大的专业,从而降低考研难度。

③ 工具:《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④ 跨专业考研选择空间说明: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成果】通过第一步,决定考研的专业范围选择,并完成下表。

点击看大图

2.硕士类型选择

(1)类型说明

中国提供两种类型的硕士学位供考生进行选择: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

学术型硕士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专业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两种硕士类型均为全国统一考试、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

 

(2)应试难度说明

① 绝对难度:从初试科目、试卷难度、分数要求三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绝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② 相对难度:从报名绝对人数、报名录取比例、实际录取分数线、复试差额录取比例四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相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3)硕士类型选择的引导方向说明

① 需引导的考生类型:

a. 要求考名校的考生

b. 要求考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的考生

c. 基础较差的考生

d. 目标为考上研究生即可的考生

 

② 引导方向:

a. 引导考生报考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相近专业”中的非热门学术型硕士

b. 引导考生报考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考研”中的非热门学术型硕士

c. 引导考生报考本科就读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的专业硕士

d. 引导考生报考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考研”中的非热门专业硕士


(3)查询工具

《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全国硕士点完备资源数据库》,可以查询到全国超过90%硕士点的如下两类信息:

a. 初试信息

全国硕士点3年内的复试分数线、实际录取分数线、报录比、初试参考书目、导师信息、奖学金及特殊要求等。

b. 复试信息

复试总分、初试、复试所占比例、复试专业课总分、复试英语总分、复试指定参考书目、复试建议参考书目、复试专业课题型、复试英语形式、复试导师信息、复试特殊要求等。

【注】少量硕士点的部分数据暂不全

 

【成果】通过第二步,决定考研的硕士类型选择,并完成下表。

2. 硕士类型选择

学术型硕士□                                专业硕士□

 

3.意向专业选择

(1)收集一级学科所包含的全部专业名单

通过查询《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即可查询到第一步“专业范围选择”的成果中每一个一级学科所包含的全部专业。

 

(2)学习专业深度解析

针对13大学科门类、部分热门学科及专业,帮助考生认知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了解竞争强度,为正确选择院校和专业提供科学基础。

学科

相关帖子

所属版块

经济学

经济学考研:跨专业经济学专业课复习要点及方法

经济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经济学就业前景

经济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经济学学科及专业介绍

经济学

管理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管理学学科排名、报录比和分数线

管理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管理学就业前景

管理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管理学学科及专业介绍

管理学

理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理学学科排名

理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理学就业前景

理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理学学科及专业介绍

理学

工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工学学科排名

工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工学就业前景

工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工学学科及专业介绍

工学

文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文学学科排名

文学

文学类专业复习要点概述

文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文学就业前景

文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文学学科及专业介绍

文学

法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文学学科排名

法学

法学考研:法学专业冲刺复习技巧

法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法学就业前景

法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法学学科及专业介绍

法学

哲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哲学学科排名

哲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哲学就业前景

哲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哲学学科及专业介绍

哲学

农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农学学科排名

农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农学就业前景

农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农学学科及专业介绍

农学

医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医学学科排名

医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医学就业前景

医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医学学科及专业介绍

医学

教育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教育学学科排名

教育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教育学就业前景

教育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教育学学科及专业介绍

教育学

历史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历史学学科排名

历史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历史学就业前景

历史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历史学学科及专业介绍

历史学

军事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军事学学科及专业介绍

军事学

艺术学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艺术学学科及专业介绍

艺术学

 

【成果】通过一二步骤,决定读研的意向专业选择,并完成下表。

3. 意向专业选择

意向专业1:

意向专业2:

意向专业3:

 

4.意向地区选择

(1)就业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就业,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的第一原则。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学校较多,同理每年的各学历层次的应届毕业生较多,工作竞争相对激烈。例如,如果在北京读完研究生后,考生将回到家乡所在省的省会就业,则选择在本省省会读研为更好的选择,既利于人脉积累,也便于利用好地缘优势。

 

(2)安家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买房子、组建家庭,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未来每位考生都需要组建自己的家庭并照顾父母。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买房压力大,如北京房价动辄2-4万元每平,成家安定下来相对非常困难;而其他的省会城市或中小城市相对轻松。例如,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是特别富裕,原则上不建议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杭州作为安家的城市。


(3)经济原则

相比较而言,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读研需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固比其他省会城市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的要求更高。例如,在北京、上海读研的学费、生活费、其他开销,将远远大于在武汉、成都等其他城市。

 

(4)一区、二区选择

按照地域原则,教育部将不同的省份划分为一区、二区,每年的考研复试分数线也分为一区线和二区线。相比较而言,每年国家二区总分线比国家一区总分线要低10分,单科分数线也更低。随着考研人数的逐年递增和招生的结构性转变,考研的总分线也是年年居高不下,让很多学生与成功失之交臂。有鉴于二区省份对于总分线和单科线的要求更低,更加适合不愿意承担考研风险、基础较弱的考生选择。

 

【成果】通过第四步,决定读研的意向地区选择,并完成下表。

4. 意向地区选择

意向地区1:

意向地区2:

意向地区3:

 

5.意向硕士点选择

利用第三步和第四步的工作成果,登录中国研招网http://yz.chsi.com.cn,点击“硕士专业目录”http://yz.chsi.com.cn/zsml/zyfx_search.jsp,填写该页面的“所在省市”和“专业名称”两项,点击搜索。搜索的结果为:意向专业在意向地区的全部研招单位。在此基础上完成意向硕士点的选择。

 

【成果】通过第五步,决定读研的意向硕士点选择,并完成下表。

点击看大图

6.自我竞争力分析

通过了解考生的公共课基础和专业课基础,对考生的竞争力水平进行合理评价,有依据的调整考生的院校专业选择期望值。

 

【成果】通过第六步,进行考生的自我竞争力分析,并完成下表。

点击看大图

7.意向硕士点竞争难度分析

根据四个指标对意向硕士点进行筛选。

 

【成果】通过第七步,对意向硕士点的竞争难度进行分析,并完成下表。

点击看大图

8.确定目标硕士点

根据第六步“自我竞争力分析”、第七步“意向硕士点竞争难度分析”,对第五步“意向硕士点选择”进行比较后,确定最终的考研目标硕士点。

 

【成果】通过第八步,通过对意向硕士点的优质辅导资源获取难度进行分析,并完成下表。


【附】院校专业选报八步决策方案使用工具清单

序号

名称

形式

获取方式

1

《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

电子版

  加学长QQ

2627488582

2

《全国硕士点完备资源数据库》

电子版

  加学长QQ

2627488582

3

《考研13大学科门类解读》

帖子索引

  加学长QQ

2627488582

4

考研相关数据查询索引专贴

帖子索引

  加学长QQ

2627488582

5

研途网

官网

官方网站:http://www.

6

中国研招网

数据库

登陆http://yz.chsi.com.cn直接使用

(四)院校专业选择成功经验分享

跨专业考研经验谈:专业院校选择注重三因素

我本科读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系,去年选择跨专业考研来到了交大的金融系。交大电院是第一大院,我学的是电子工程,最初决定跨专业考研时,我也犹豫过、纠结过,最后仔细分析了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自己喜欢什么,又适合什么,把这两个问题综合考虑后,我确定了要考金融系。

院校选择

其实现在大家都面临着选择专业院校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它是你的目标,大致代表了你以后的发展方向,我们的一生很珍贵,你只能在一所学校里读本科,也只能在一所学校里读研究生,你在哪个学校哪个专业读了研究生,你的一生也就从此不同。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做出一个理性慎重的选择。有人想着金融好,赚钱多,我就报金融;而交大是热门院校,考研难,报录比低风险大,那我还是别报了等等。

有很多角度去分析考虑,但我想能尽量全面客观的去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最优的结论,也最能避免以后出现什么遗憾,综合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最该注重的因素。

(1)兴趣

专业选择一定要从兴趣出发,无数先例告诉我们,做自己有兴趣考研事往往更容易成功,没有人不渴望成功,同样,没有人愿意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那么自己考研兴趣到底是什么?不要因为一些干扰因素而影响你内心考研声音,只有你最知道适不适合!

(2)发展

专业未来发展方向也必须是我们要考虑考研,因为研究生专业可能就是未来要伴随我们一生考研工作领域。不要轻易相信一些所谓考研热门专业新兴专业,热门也会有饱和也会冷却,何况竞争激烈;新兴专业也是一样,适应一时考研社会需求,难保不是“昙花一现”!所以,不要被眼前考研景象所蒙蔽,一定要综合考虑,“瞻前顾后”,充分分析专业未来考研发展趋势。

这里就要提一下名校了,我相信大家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去考研,既然考了,我建议还是选一些好的学校,当然不是说学工商管理的都去考清华的工商管理,而是大家要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有着充足的自信但又不是过度的自满。大家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预期达到的程度来决定自己的目标院校,建议还是选一些名校或名专业。

大家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最大程度的去实现自我,我跨专业报考时也仔细考虑了这个问题。虽然在我的概念里,考金融就要400分以上,但我知道有可能,我也知道这个可能性其实不取决于我当时的能力怎么样,而取决于接下来的一年我做的如何,而这一年并未开始,所以谁也不怕谁,我就尽最大的努力,考最高的分数,我要在这一年中达到一定的实力,然后大家再拼运气,一切都是未知而有挑战性的,我们多去做这些大胆加实际的选择,生活也会更加精彩,而生活的精彩不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吗,我们考研其实也为了更好的生活吧。现在机会摆在面前,一个更高的目标,也会让我们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改变自己,提高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3)难易程度

既然我们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就要尽力的全面收集信息,具体包括专业招生名额,推荐免试人数,历年报录比分析等。在这些问题上,我知道大家都很急切,想着弄清楚我考的院校到底会报多少人,到底要招多少人,这里我多说一点,我们都想最全面的一下子看到所有信息,但这是不可能的,及时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对考研是至关重要的,就比如大家面对着很多资料,不知道用哪本,都想看又都看不了,总想有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告诉我,你去看这本书,做这些题,就行了。大家也要尽量的去拿到这些信息,那样心理就能比较安稳,效率自然也很高。再比如,有些人考虑报本校信息往往较畅通,也容易考取,而外校则相反,信息闭塞,考取难度大。外校的复试到底是怎么样,老师到底倾向于选什么样的学生,这些信息真是关系成败,而且在大方向上指导着你的考研,要实现目标就要注重每一步的细节,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将考研的风险降到最低。如果决定报考外校,那么一定要做好调查,报考的学校一定要比本校在各方面高出至少一个档次。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潜在的出题、录取规则。再好的学科基础都可能在所报考院系课题上折戟沉沙。

复习方法

如果要把数学考好,我感觉首先是要发现自己的弱点,可能你的弱点和我一样,是计算和定理的应用问题,也可能是一些技巧性的问题,还有可能是粗心的问题等等,只要找到自己的首要问题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复习了。大家做数学题目的时候,无论是平常练习,还是真正考试的时候,都应该养成一种大致检查的习惯。什么叫大致检查,就是大概判断答案的方向,比方说正数还是负数,整数还是分数等等。大家应该在平常练习中养成习惯,做完题目之后就马上判断一下这个答案大概会不会错掉。注意不是让你去验算,而是在心里根据自己平常的经验去估计。

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就像上面那道题目,积分题,被积表达式:1/(1-cosx) 上限:π/2 下限:-π/2 。有个朋友做出来是-2,这里就看到他做错了,为什么差一个符号,就是分母项变换的时候出来的。做出答案-2之后,大概一判断就知道错了,因为被积分项是正数,怎么可能算出负的答案来?这里就是一点就可以判断答案的正负。

另外,那我们可以判断的东西就多了,比如题目是考你什么?一般性来说,不是考计算就是考方法,这里说得计算就是纯粹的考你计算能力,方法就是侧重于考察方法,对计算的要求不是很大,往往有巧妙的方法,而且答案很简单。一般试卷里面少纯粹计算的题目,而多方法的题目。考研的题一般来说答案都比较简单。所以作题目的过程中,你如果想到一个方法,但是实施起来,答案迟迟不出来,就是没有那种豁然开朗的局面,那你得考虑换方法了。做出答案之后,你的答案太复杂,那估计也是不对的。

与导师沟通

现在谈一下人际问题,就是怎么沟通师兄师姐和导师。其实学习这件事主要依靠自己,但涉及到别的东西我们可能会更加操心,就比如我到底要不要跟这个老师发个邮件啊,到底要不要去办公室拜访下啊,本来是个小问题,但我知道有些同学心思比较细,考虑的比较多,反而成了整天忧心忡忡的大事。

其实大家思路应该清晰,不是说别人找我就去找,而是想清楚我为什么去沟通师兄或导师,很明显象我上面讲的,信息很重要,大家也都是冲着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去的。

先说初试,我们想知道怎么复习,拿哪些资料复习,大概是个什么进度,这时我们就需要师兄师姐指导了,最好选择考研成功的人群,因为他们是最能为我们提供帮助的人群。

另外,我们经常会有这个心理,看到别人了解到什么信息,总想自己也知道,总有点怕别人就此而领先自己了,弄得心理也不舒服。所以还是尽量的去找机会,找到收集信息的快速有效渠道。

有些同学会想着导师决定着生杀大权,但初试跟老师也没啥关系,联系导师一般都是在初试后复试前,要不然你去跟老师发邮件,老师一般情况就回个,好好复习,初试完再说吧。

初试完了之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所在去选择导师,主要还是以邮件联系比较好,不至于打扰老板的正常工作,还能避免自己的一些口误,信中主要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及你的诚心,这就够了,复试前老师不可能打保票的。而且发信的话,不要群发,这些显得你太贪婪了,换位思考一下很好明白,所以找个在院里有些话语权的老师咨询一下,不一定跟他,但他的指点会使你少走很多的弯路,这个才是最大的帮助。

以交大为例,如果对于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这里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科线都高于交大该专业往年复试线总分刚刚过线的同学,你基本是一只脚迈进交大的,这段时间你要做的比那些牛人要多,关注一下你所报考的专业在交大往年可以去哪些专业进行校内调剂,这点很关键,可能是你能留在交大的救命稻草了,这段时间你可以和那边的导师交流一下,最好有个师兄能实地讲解,问问自己的情况是不是可以过去,这种事情还是趁早进行好。

心态、安排、时间、效率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决定成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抛开运气不说,我认为就是我们在复习中展现了怎样的实力。而这个实力如何展现,取决于我们所做的努力。所以从现在开始,静静去想,去分析:为了达到考研的目标我要做到哪些事,要具体到每周每天每时每刻。如果你的方向是对的,又按照计划走,那还有什么不能成功的呢。

最后,祝福各位充实有效的度过考研备考,实现最终的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