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业界声音 | 夏季风:大画廊模式,蜂巢的拓展态势

 木蘭猫不睡 2017-03-28

 

2017年初,深耕北京多年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蜂巢)宣布,蜂巢的深圳第二空间落地,这一扩张举动再一次令景气度萎靡的艺术界侧目。2008年4月15日,蜂巢的前身,非营利机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开馆,2012年底,机构更名为蜂巢。机构名称的更换,除了商标使用的表象,更为深层的是身为画廊的商业属性的确认。非营利机构的操作经历,为夏季风积累了丰厚的学术经验,变身为商业机构之后,这种学术传统在商业标准之下被不断优化和重组。从伊比利亚到蜂巢,夏季风一直是灵魂人物,他的审美直接影响了蜂巢在学术上的选择。多年来,蜂巢逐步清晰了构建“东方美学”的核心线索,并不间断地发掘了一批因时代因素而被艺术史和艺术市场所忽视的艺术家,积极参与中国本土艺术系统的建构。


△ “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展览现场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夏季风掌舵下的蜂巢越发显示出其独特的活力,拥有798艺术区里为数不多的大型空间,经常三展甚至四展同开,颇为震撼。2013年至2016年,蜂巢共举办了将近110个展览,其中“蜂巢·生成”项目推出24回,各种形式的合作艺术家达80多位。高密度的展览,让整个蜂巢艺术家的梯队得以成型和快速扩张,在兼顾销售的同时,夏季风坚定地维护展览的学术特性。蜂巢推出的艺术家以及展览,通常都能持续得到市场的青睐,其中不乏对梁铨、段建伟、吕楠、宋陵、孔千、王顷等艺术家的挖掘,更有冷广敏、龚辰宇、刘国强等冉冉升起的新兴艺术家的发现。这些优秀艺术家的发掘推广,都成为了支撑整个蜂巢良性循环的重要力量。


△ “车马之行” 蜂巢2016年终特展 


随着藏家群体越来越专业化,国内原先杂乱无章的收藏方式正在逐渐消失,更多的藏家以及艺术家资源开始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注重规则,又具有强大学术把握能力的机构里,从而令自身的品牌力量不断发酵。


2017年,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夏季风再往前一步,在深圳设立蜂巢第二空间,参展香港巴塞尔,并表示之后还将陆续推出一系列国际艺术家的个展计划。至此,在本土的学术构成之上,蜂巢的大画廊国际化拓展步调逐步有条不紊的呈现出来。温文尔雅之下,夏季风对艺术的敏锐,做事的条理计划和爆发力,都让整个圈子都为之注目,同时,蜂巢的稳健发展,也为国内画廊的生存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SCOPE艺术客 × 夏季风


《SCOPE艺术客》=SCOPE

夏季风=夏

 △  夏季风  △  


SCOPE:2017年蜂巢深圳空间就要正式开馆了,对于画廊的发展而言,是很重要的一步,选择在经济放缓的时候扩张,你的考虑是?

夏:整体的经济形势发展我们还是很关注的,肯定多少会有些影响,但绝对不会影响到我们核心的计划,蜂巢所有的计划安排都不是即时性的决策。实际上,在北京之外,上海、深圳、香港,都是我们有愿望要设点的城市,而且同时都在考察,有的甚至已经考察了相当长时间了。深圳是恰好有这样一个空间,而且比较满意,就先开出来了。我们的计划都是提前定好的,并不随着经济而变动,反之,我认为带来的结果可能会更糟糕,所以该做什么还是要做的。而且越在这种时候,画廊内部藏家结构的重要性就能体现出来,跟我们关系密切的大部分藏家,他们的产业几乎不太受经济低迷的影响,动荡主要面向的可能更多是制造业类,精英行业几乎影响不大,反倒可能会发展得越来越迅速。藏家自身的结构变化,是我们这几年感受最大的。原先那种做实体的藏家可能会更多,就是那种带有冲动性购买的藏家越来越少,而那种从事金融、IT,包括律师行业和教育产业的群体变得越来越多,他们的学历很高,视野开阔,这些藏家我认为跟蜂巢的艺术家非常匹配,都是属于知识型的。

 

△  蜂巢深圳空间


SCOPE:珠三角的艺术发展一直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相比北京上海的红火,珠三角就显得有些“煮不开”,你怎么看待深圳艺术的未来发展?

夏:对中国艺术的发展,我心里有一个大概的文化版图,即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加上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三足鼎立,北京不会是唯一的中心。当然,北京变得越来越成熟,并常态化,它已经不需要一些活动来吸引注意力,其艺术地位不容撼动。而上海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像ART021、西岸博览会等,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效果,同时上海还有非常强大且系统性的美术馆收藏,以及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的庞大消费群体,因此显得极为活跃。而深圳作为一个开放的移民城市,它的力量实际上还是很充足的,首先它没有传统地方艺术势力的负担,而且深圳艺术消费人群的精英化程度极高,加之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其艺术需求有很大的潜在空间。另一方面,深圳本土有一大批的非盈利美术馆,譬如深圳OCAT、何香凝美术馆等,他们的艺术基础研究一直做得很扎实。除了机构外,2016年的艺术深圳博览会做得也都很不错,招商而来的画廊比较精,而且能把周边广州、香港,当然还有深圳本土的藏家全部吸引过去,有种上海ART021当初的势头。总体来说,深圳的活性很强,蜂巢既然在深圳落地,就会把深圳当作中心,重新辐射出一些力量,在这方面蜂巢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

 

△  2016  “地粮:段建伟”个展


SCOPE:深圳新空间的展览与北京空间如何协作进行?

夏:深圳有别于北京,属于另外一个展览系统,但主要的艺术家结构和学术方向跟蜂巢北京是一致的,经营上也是一体化的,但是展览的出发点肯定是跟深圳本土以及珠三角地区本身的艺术文化以及藏家趣味相关联,总体而言,深圳跟总部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巡展复制。深圳馆第一年的展览序列安排是,八个展览,前三个群展,后四个个展,展出以偏抽象的作品为主。因为深圳的藏家群体多以知识型为主,大都有着海归的背景,视野国际化,同时他们也受到了香港巴塞尔的影响,对西方抽象系统的理解以及接受都比较快。反之,在北方比较风行的,譬如现实主义题材,或许需要一个推广与适应过程。所以对展览的安排,也是对当地藏家的基本评估,我们希望从这个角度切入会比较合适。

 

△ “卜镝2016”个展 


SCOPE:这两年经济环境反映普遍都不太好,而蜂巢却似乎不受影响,反而有种越做越好的迹象,能否介绍下蜂巢在销售和推广上的策略?

夏:中国的藏家群体很庞大,我们的展览和博览会都会提前做一个针对VIP开放的预售。当然,销售在我看来都是技术层面的操作问题,跟销售真正关联的是画廊背后的品牌。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去迎合藏家的趣味,但我觉得这是个谬论。100个人有100个趣味,怎样去迎合?我们是倒过来想这个问题的,首先要确立一个自己的标准,也就是学术方向要先确定好,然后把你的趣味输送给藏家,让他们来认同你。藏家对机构是有选择的,反过来机构对藏家也是有选择的。艺术市场这么大,我们只要其中一小块而已。

 

△  “开封抑郁症:王顷 2008-2016”个展 


SCOPE:今年蜂巢还首次参展香港巴塞尔,在未来还会进行更多的国际博览会拓展吗?

夏:我对蜂巢的规划,是以三年为限的,第一个三年计划是在北京推行有步骤的展览,主要跟本土艺术家形成良好的合作,还有国内博览会的参展等等,现今这个目标基本上达到了。从今年开始的第二个三年计划,实际上包含了像分支机构的设立和艺术家合作层面的改变。我们希望接下来能跟国内更多重要的艺术家达成合作的关系,然后再逐步推行国际艺术家的合作机制,2018年可能就会有一系列国际艺术家的展览推出。


与此同时,我们会更多的参加一些国际型的博览会。博览会的确太多了,不可能所有博览会的邀请都会去,基本上还是希望控制在每年五到六个博览会,这样恰好跟空间的展览计划起到一个均衡的作用,太多可能就本末倒置了。这些都是跟蜂巢自身的身份、力量,甚至经历相匹配的事情,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我们希望一步一步比较稳健地往前走。

 

△   “不合时宜:孔千绘画三十年 (1983-2016)”回顾展 


SCOPE:为什么选择这个时机推出国外艺术家?你们的筛选参考又是什么?

夏:天时地利人和,时机到了。原先,在国际上做一个展览很费劲,展览结构甚至艺术家的选择都得听从对方的安排,而且这种安排是不接地气的,是被动的。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八五新潮之后的,甚至波普这一块,他们感兴趣的也是这些。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场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改变,继续推行这样的展览毫无意义。而现在的情况则有所改变,甚至有很多国际上的艺术家会主动跟你联络,希望在中国做展览。目前我们这块的资源就特别多,反过来,我们一直在做一些恰当的选择。并不仅仅是盲目找一个名声大的艺术家,拉过来就可以的,这个艺术家是要成为蜂巢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样才有意思。


在选择上,说实在话很难去合作那种大牌艺术家,残酷的现实是,这些成功艺术家的背后都有画廊在做了,所以我们更多的会偏向中青年艺术家。一方面,他们恰好也需要一些机构帮忙做推广,另一方面,这个层次的艺术家通常也有西方的代理画廊,但那些画廊乐于跟我们合作。各自的画廊代表了不同的地域以及方向,从而相互之间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合作化的态势,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除此之外,在学术层面上,我们希望跟中国八五新潮以来的发展脉络多少是有一些关联的,譬如德国的莱比锡画派,我们就很感兴趣,因为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受这个流派的影响很大。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一定的影响力,那我们就会有意去发现这个系统内的一些重要艺术家,希望跟他们展开一些合作。这样的艺术家到中国后,不管是做展览,还是对中国本土的影响,我认为可能都会比陌生的、孤立的艺术家要有意思的多。

 

△  “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潜行者”群展 2016


SCOPE:除了画廊的运营以外,你还是画廊协会的会长,你觉得画廊协会现今能够承担的地方在哪儿?

夏:画廊协会对政府而言起到了“上情下达”的作用,政府需要有一个半民间性质的机构去落实它的政策,同样,画廊也需要有这样一个组织,尤其是画廊行业在发展过程当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反馈给官方,以期取得他们的支持,譬如艺术品税收问题、海关关税问题等。艺术品的关税,从原来的12%降到6%,现在已经降到了3%,在这个过程中,画廊协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体而言,画廊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非常短暂,画廊行业还处于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的阶段,不管是在经营的规范和方向,还是在资金上,都需要一些来自官方的力量去扶持和推进。现在许多官方扶持,包括国家艺术基金、文化扶持基金等,主要针对的都是美术馆,落到画廊头上基本上很少,画廊协会希望政府在这方面做一些样本推广,比如以798为例,针对画廊做一些补助的工作。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是会长,但是有很多具体工作还是由画廊协会的领导层共同来推进的。


撰文/李嘉慧

图片提供/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团队现在需要吸纳新生力量  

 内容编辑 | 工作地:北京

★ 文字功底扎实,具备良好的写作、研究、阐释能力,能独立完成采访、撰稿和编辑工作;

★ 艺术专业或文史教育背景,有艺术媒体,或相关艺术领域工作经验者优先;

★ 有新媒体文章撰写或内容运营经历者优先,具有实际操作经验;

★ 认真细心踏实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团队精神;

★ 具备较好的英文能力。

我们将提供:

★ 专业艺术领域的工作机遇与发展平台;

★ 富有挑战性和精彩的工作内容,自由的工作氛围;

★ 良好的薪资与正规的福利待遇。

若你有能力有热情,

请把你的个人简历以“内容编辑+姓名”为题,投至:info@artscope.cn;如有相关写作或文章,请一并附上。

期待你的加入!


- end -


《艺术客》 021期 12/1月合刊

ISSUE021

欢迎广大读者前来订阅

订阅热线:8610 6518636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