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有家房企用不足300亿有息负债的增长,撬动了1600多亿的销售增长!

 北书房2014 2017-03-28

一年时间,销售额实现从千亿到3000亿的历史性大跨越,这是一个奇迹;


一年时间,增速120%,TOP10房企中增速最快,这是第二个奇迹;


用不足300亿有息负债的增长,撬动了1600多亿的销售增长,这更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背后有一个段子,这个段子是中欧商学院苏锡嘉教授讲的:市场为什么不惧怕企业亏损,但怕它们发债?


苏教授给出了两点理由:


1.如果你在亏,但是你的现金流能够自给自足,能够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市场从来不担心你,因为你迟早会盈利。


2.但是如果你的现金流已经难以为继,要靠借债来维持,这个时候市场是担心的。


苏教授说的就是互联网企业。文章开头的财务表现,却是一家如假包换的房地产企业。互联网企业在天上,房地产企业在地上。一个天上,一个地上,表面上有天壤之别,实际上有一点是共通的——规模上了量级,投资者的逻辑是相通的:


即使你的现金还能够维持经营活动,但你还是大幅举债,意味着你扩张得非常猛,市场也担心你盲目扩张,担心你头脑发热,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最后这样贪得无厌的企业也一定会死掉。


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股价表现和投资者逻辑上,这家房企和当下的京东、亚马逊又有不同,即不依赖于负债驱动的增长(敲黑板,划重点!)


首先我们来看这家房企的股价表现:自2016年至今,该公司股价上涨约108%,是同期恒生指数涨幅的近10倍,在内陆房企上市公司中遥遥领先。



其次我们再来看京东的利润表和股价走势图。


京东的利润表

京东的股价走势图


有一个背景说明,2016年京东再爆出巨亏,股价不跌反升。业绩公布不久,在2016年4月,京东宣布发行总额10亿美元的债券,4月25日京东股价下跌3.07%,第二天再跌8.6%,两个交易日市值蒸发44亿美元。它才融资10亿美元,股价一下子跌了44亿美元。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亚马逊。十年间它一直不赚钱,而且老大贝索斯还加了一个说明,说亚马逊没有赚钱的打算,打消你一切盼望盈利的念头。这样说也不影响它的股价,真是一飞冲天。


但是,贝索斯同样害怕发债,而且怕得要死。害怕发债就是害怕有息负债增加。


如果一家企业有互联网企业的规模效应,同时又不依赖互联网企业烧钱获得发展,你说说,这家公司的股票该不该追?当然该追喽,投资者才不傻呢。


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这家房企的销售额巨量增长,有息负债的增长却不多呢?


互联网企业的投资逻辑,我们都已经搞清楚了。只要做好规模,增长的曲线是这样:


如果减少或停止烧钱,曲线又是这个样子:


从财务上讲,也能说明白互联网这点事:


第一是收入递延。先给你免费,但是告诉你明年1月1日开始要收费了。


第二是收入转移。给你免费,但是周围的东西你要花钱买。


所以很多“怪事频出”,阿里云花了几百亿才建立起来,你在财报中,却找不到阿里云的影子。阿里最有价值的商家和客户资源,你在财报中却偏偏看不到。


从规模上,过了3000亿,对标的企业就应该是互联网企业。但互联网企业的财报表现,在这家房企里,偏偏又找不到。


我们来看看这家房企又有哪些不一样?先来看这家房企的财报数字。


第一组指标,主营收入。


2016年,这家房企1531亿的收入,主要来自五个经营分部:房地产开发;建筑装修及装饰;物业投资;物业管理;酒店经营,均是房地产相关领域。其中,96.8%的收入来自物业销售,仅有3.2%来自其他分部。


第二组指标,投资性物业和公允值。


截至2016年年底,总资产4242亿偌大的家业中,投资性物业只有120万平方米,对应公允价值仅97亿。2016年投资物业的公允价值变动及转至投资物业的收益为7亿,还比2015年下降了12%


第三组指标存货周转率。


要重点看存货周转率。这家房企近年来的存货周转率均在0.57-0.6区间,而高周转之王万科只有不到0.4


第四组指标IRR。


2016年,这家房企采用员工合伙人制度的新项目,平均现金流回正周期仅为8.4个月。完全不敢想象,房企的现金流回正,不到一年。这个数字,是很多房企拿地后,到开工的时间节点。


第一组指标是说这家房企“一条道走到黑”,专注、简单。反映在财报上,就是一张十分干净的收入结构图。


按照这家公司老板的说法,“就房地产这个事情,从1984年成立建筑队到现在已经30年,但依然觉得房地产的工作没有做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别的。”


而且在资本市场,投资者又是最喜欢主营业务清晰的企业。但坚持专注、简单并不容易。特别是当下,为了配合拿地,很多企业都会向当地政府妥协,拿了很多商业用地。


第二组指标是说,投资物业公允价值减少,才是对投资者的真爱。


第三、四组指标是说,如何将雪球滚的更快。


从2012年的492亿,大幅攀升至2016年的3088亿,这家房企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8.28%。这就好比一台高速运转的印钞机,大举拿地、快速开工,回笼的资金又迅速地投入新项目,销售持续快速增长,雪球滚的非常快。


从财的逻辑上也很容易理解:快周转,资金占用少,拿地以后快速设计开发,快速开盘,拿到客户的预付款,使得现金流快速回正,实际上相当于拿客户的预付款来融资,不用付利息,大大降低了财务费用支出。


这四组指标,就能合理解释这家企业的销售额增长如此之快,而有息负债却增长的并不多的反常现象——选择沉淀资金较少的住宅业务,全力推动雪球越滚越快;公司的所有运营,都围绕着这个财务统筹规划走。


这种滚雪效效应,是不是有点象互联网企业强调的规模效应!做规模都是要烧钱的,京东烧钱、Faceboo烧钱,房企也应该烧钱,那就是买地。


但是,最近几年,天价地频出,拿一块钱动辄几十亿、上百亿。面粉的价格涨幅,赶超面包的价格涨幅。甚至在一块高价地面前,房企一年的运营效率努力,都有可能白搭。


所以,降低有息负债,除了让周转率从快到更快,还要让土地从便宜到更便宜,甚至不能拿高价地。这也是对冲经济周期风险的唯一办法。


如果你在上涨周期拿高价地,下跌周期卖房,恭喜你——死定了。


从有息负债的角度讲,这叫不让资金“犯罪”。


我们来看这家房企的数字指标。


第一组是拿地成本。


2016年,这家企业聚焦都市圈获取大量的土地,全年获取的413宗土地,平均地价仅为2008元/平方米。


第二组是面粉有多少。


面粉有多少,代表面包后市。它的总土地储备量达到1.66亿平方米,可提供货量达到1.2万亿


第三组是并购数量。


2016年,这家公司通过并购获取的土地有81宗,土地总代价占比为61%


翻看这家公司2016财报,这家公司给出了不买贵地的秘密: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坚持少拿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贵地,捕捉一二线城市的外溢需求,深耕一二线城市周边,通过“大盘造城+一二级联动”的方式,控制拿地成本。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这家公司的郊区大盘项目较多,单个项目占地面积大,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而且,通过与当地政府共同做规划,前期资助政府进行一级开发,后期通过拍得一级开发的土地,然后得到一级土地开发成本返还,甚至可以实现零成本拿地。


第三组数据也很容易理解,将债务杠杆变为股权杠杆,控制拿地成本,还尽可能减少经营现金流的支出。


最近几年,投资者越来越关注房企的现金流,将规模和利润放在后面。这种顾虑是有道理的。


房地产越来越是周期性行业,而且,周期越来越短,风险越来越频繁。打造史上最安全的资产负债表,成为房企的当前头等重要目标。

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自然就能明白这家企业的财务逻辑。2016年财报上,也的确是这样体现的:


净借贷比率同比下降11.3个百分点至为48.7%;


加权平均借贷成本同比下降54个基点至5.66%


现金及银行存款(包括受限制现金)升至964.9亿元,另有约1628.4亿元的银行授信额度尚未使用。


地产大哥为什么老是强调有息负债?这里有两个原因。


一是抗周期性。深挖洞,广积粮,有钱不乱,有粮不慌。


二是成长性。有了更多的现金,才有持续有拿地的资本和底气,同时又意味着货源充足,有更多的货可售。


我们来再来看这家房企的成长性。要知道,一家销售规模3000亿的企业,去谈成长性,是不是很吓人!

不是很吓人。这家公司2017年的销售目标是4000亿,总供货是6163亿。并不是吹年。前2个月,它已经实现销售额873亿,同比增长269%。这家公司的老板还说,4000亿规模,说到做到


既有一家房企有互联网企业的规模效应,同时还有家电行业的现金流,比如格力电器的现金流,你说它的股票该不该涨!


最后,再说一句:你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围着你转;你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抛弃你


可能你认为这句话是鸡汤,地产大哥却认为是鸡腿。不要去干一碗表面的鸡汤,但一定要吃掉货真价实的鸡腿。


(备注:感谢中欧商学院苏锡嘉教授的学术支持。本文图表来自Wind、兴业证券)



作者:楼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