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一个神话故事——素女化雁

 南开360 2017-03-29


素女是黄帝的侍女,长得非常美丽,一身肌肤洁白如雪,品莹如玉,润滑如脂,故名为素女。素女是鼓瑟的高手,每当她在都广之野,伸出她那一双纤纤玉手,鼓起五十弦的瑟耐,那鸾鸟会不由自主地随瑟鸣唱;凤凰会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灵寿之树也纷纷绽开了花朵。


        素女和黄帝手下的天神大鸿相爱了。大鸿英武勇敢,背上长着一对翅膀,一展翅能飞好几千里,故称大鸿。黄帝为素女和大鸿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夫妻:二人恩恩爱爱,和睦美满。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大鸿展起双翅,带着素女飞到山川秀美的地方,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绮丽风光;而在月明星稀、清风徐拂的夜晚,素女为大鸿鼓瑟、吟唱。他俩都认为他们是天上人间最幸福的情侣。

       可是好景不长,黄帝和蚩尤之间的一场战争爆发了。大鸿作为黄帝的得力大将,当然要跟随黄帝出征。临分别前,二人紧紧拥抱,难舍难分。素女泪流满面地嘱咐大鸿:'蚩尤凶横狠毒,本领高强,你要小心谨慎。我等着你凯旋归来。大鸿答应了:'你在家要多多保重,勿以我为念。'

        大鸿去了,素女的心也跟随着大鸿上了战场。白天,她抚摸着大鸿的衣物用具,思念着大鸿现在不知怎么样了?夜晚,她不是梦见大鸿和敌人在拼力厮杀,就是梦见大鸿身负重伤,浑身流血这时,她就会失声痛哭,从噩梦中醒过来,浑身冷汗如雨。

        太愁苦的时候,素女会来到山林之中,在她和大鸿常行常坐的地方.弹起她心爱的瑟这时,树林静止,河水不流,飞鸟不起,猛兽不动,似都沉浸、凝固在索女思念大鸿的乐曲中。恶战终于结束。黄帝用三年时间定叛乱,率领八方鬼神、天兵天将班师回朝喜讯传来,举因上下一片欢腾,素女心中不用提有多高兴了。她梳洗打扮,换上最喜爱的衣裙、头饰。三年相思之苦将要告一段落,她就要和她心爱的大鸿相见子。她发誓,今后再也不和大鸿分开;大鸿要是再上战场.她就和他一起去。她再也不承受相思之苦

        黄帝的胜利大军浩浩荡荡走来,熊、罴、貔、貅、虎在前面开路,风伯雨师随后吹风洒雨,清扫大道,皇帝威武地坐在车上,车由毕方鸟驾御,大象拉着,六条蛟龙在车后护卫,蛟龙后面是四方鬼神,最后是精神抖擞的大队士兵。

        分别多年的亲人相见了,他们拉手、拥抱,激动得又哭又笑:素女在欢乐的人群中寻找着;她的大鸿在哪里?他为什么不赶快飞到心爱的人面前?他是想躲起来,给我一个出其不意的快乐?啊,大鸿,你难道不懂得我的心思,我要立刻见到你呀!想着,找着,突然,她害怕了,心上激起一种不祥的预兆,莫非他?她分开人群来到黄帝的车前,攀着车轩,焦急地向黄帝问道:'大鸿在哪儿我的大鸿在哪儿?'

        随着素女这一一声问,喧闹的人群突然静子下来.从战场上归来的将领士兵都垂下了头,站着不动。素女一见这种异样的气氛.只导魂飞魄散,她连连向黄帝问道:'大鸿他、他怎么了,他在哪儿?'黄帝的四张验上布满子悲衷,八双眼睛噙满泪水,他轻轻说道:'素女,你要镇静。大鸿他是个勇敢的人,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阵亡'。 犹如五雷轰顶天塌地陷.素女一阵心痛.晕过去。黄帝忙命人把素女抬回宫中。

        大鸿的遗体运回后被埋葬了。素女的心也随着大鸿一起被埋葬了。她的泪早已哭干,白天黑夜,只是抱着她的五十弦的瑟在大鸿的坟前倾诉她绵绵不尽的悲哀和思念。


        瑟声悲惨哀切,只弹得天地动容,日月无光;只弹得黄帝和众鬼神悲凉不安。黄帝见素女的瑟声太哀伤,怕长此下去.素女的身体受不了,就把她的瑟由五十弦改为二十五弦。

         素女用那把二十五弦的瑟一直在大鸿的坟前不停地弹呀,弹呀忽,大鸿的坟墓轰然一声响炸裂开来,一股青烟由坟中飘出,随后,一只大雁嘎嘎叫着从坟里飞出来。素女一见,知是大鸿所变,立即扔下瑟,也变成一只大雁,高叫着随那只雁比翼飞去。


 黄帝闻讯,深感素女和大鸿爱情的坚贞,就封大雁为信使,专为天下有情人传递书信,使天下有情人两心常系,永不相忘。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传说在夏代已经有瑟了。甲骨文上的“乐”,上面就是“丝”字,下面是一个“木”字。瑟要用弦,那么瑟的产生应该在蚕丝出现之后。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够缫丝的技术才可能制出弦线。先秦前后的弦乐器就是琴和瑟。《诗经·小雅》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这是见于古籍最早的记载,说明瑟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汉书·郊祀志》说:“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 ,绘文如锦者,曰“锦瑟”。周、汉时期的古瑟,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约为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出土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楚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都出土有瑟,弦数二十三至二十五弦不等,以二十五弦居多。


1979年,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一张古瑟,它是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以前)楚国的诸侯曾国制作的,尾端有龙的形象雕塑,共鸣箱侧面有彩绘的凤凰图案。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瑟,现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春秋至秦汉以来出土古瑟以数十计,但多残缺不全或柱位不详。惟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瑟保存完好。弦虽腐朽变质,仍保持在原位上,柱的位置也比较清晰,为我们了解古瑟的张弦和调弦提供了直接的物证。此瑟二十五弦,由三个尾岳分成三组,计内九、中七、外九。内外九弦的柱位排列较为规则,定弦的音高相同;中七弦的柱位较为紊乱,但也隐约显示出,它与内九弦做音阶级进的连接。从各柱位有效弦长的比例推算,可知它按五声音阶调弦。

当时的瑟,首尾各有一长条岳山,两岳山外侧有数目相应的弦孔,依次张弦。共二十五弦,音高按十二律吕排列。正中一弦(第十三弦)不弹,其余二十四条弦可奏两个八度音程的二十四个音。以右手弹“中声”(低八度音区);左手弹“清声”(高八度音区)。左右手也可同时弹奏高低八度的和音。基本指法是大、食、中、无名各指分别向内外方向拨弦。名为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种。后世定弦法略有变化,正中一弦也可弹奏,按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定弦。左手在必要时可按抑柱左弦段而取变化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