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牧斋记

 虚己乐闻 2017-03-29
受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父亲的薰陶,看书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大嗜好。孩童时学着父亲拿起书本乱翻一通,自认为这就是读书。其实,那个时候我一个字都不认得。生长在那个年代的人大多数是文盲。很多家里缺乏劳动力,只让孩子干活,不让孩子上学的家庭比比皆是。政府也没有重视,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把教师当“臭老九”来批。当时,能认字看书报的不是教师就是干部。看到人家拿着书报悠然自得的看,真让人非常羡慕!记得我们村一个供销社主任的老婆,长期跟在丈夫身边,是一个大字不认得一个的标准文盲。看到人家“吃皇粮”的干部没事都拿着书报看,看完以后对书报的内容谈天说地,那个潇洒劲就甭讲了,更让她觉得很有品味。她也装模作样拿着一张报纸很“认真”的看。见到有人从她身边经过,还生怕人家不知道她是一个“认识字”似的。边看边自言自语,“中国人真有本事,每个人都能倒立”,旁人顿感奇怪纷纷围过来。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她把报纸拿反了,图片中人也就成为倒立之人,引来一片哗然!
上小学的时候,乱翻过的书包括浦松龄的《聊斋》,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奄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稍大一点拜读了曹雪芹的《红楼梦》,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家》《春》《秋》,还有国内外的名著几十部;成人以后,主要看了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史马迁的《史记》,《易经》,老子的《道德经》和各种杂志等等,可谓包罗万象。近期,最喜欢的还是名人的回忆录和传记、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也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兄弟众多,生活艰难。初期根本谈不上买书,这个时候书本的来源,主要有父亲的,叔父的,向同学和长辈借的。等身边积攒了零花钱后,都用在购买书本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和年龄同步增长,嗜书的我家里的书本也由少变多,书本的质量也从简装到精装,从散本到成套。长年累月家里的书本也就堆积如山,家里显得杂乱无章。引来老婆经常唠叨,“没有吃饭人就会饿死,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书家里就会整齐,卖掉这些书家计还能有间隙的维持”。
小时候,读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有拥有自己书房的想法。在装修新房的时候跟家里人商量,特意设计一间书房。书房装修完了,我家的书本也就有归宿了。书本排放好了,电脑宽带线路安装好了,阅览室的桌椅排放好了,家里的器物也井然有序了。坐在书房里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