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分钟带你读懂《万历十五年》

 昵称27494174 2017-03-29

「 数洞#25本书计划#学员优秀报告精选

作者| 王梵锦

编辑| 廖 皮

10分钟带你读懂《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

(美)黄仁宇著

作者简介

黄仁宇(1918-2000),湖南长沙人,美籍历史学家。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之途,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然而时代却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机缘。其后赴美研习历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人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 代表作有《十六世纪时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他传奇性的一生以及大历史观的由来见于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本文主旨

在“大历史观”的思维下,黄仁宇从“并无大事可叙”的万历十五年入手,分别梳理了在本朝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六个人物,将他们的生平纪实或宦海浮沉以时间为轴归纳出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德与法律之争所带来的结局。

中国在经历千年封建王朝和道德统治之后,表面上四海升平安逸奢靡,实则弊端早如杂草丛生不可遏制。在西方逐渐步入文明和法治社会继而强劲赶超时,古老东方的庞大王朝却行将就木。

结构安排

作者从万历年间的集权中心——万历皇帝入手叙述,援引史料,简略概括了万历皇帝的习政过程及宫闱琐事。随后分别选取万历皇帝身边的两位内阁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描述其生平及政治主张,以及他们在本朝和后世产生的影响。

这三人之后,作者选择了此朝的几位代表人物: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以及哲学家李贽为典型,从这些人的性格与经历着手,再次强化了道德法律之争的主题。

黄仁宇所使用的写作手法,除他自述的“大历史观”下的年鉴写法外,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纪传体史料写作。因为毕竟是通过六个典型人物来梳理本朝的历史和事件脉络的。皇帝、首辅、高级将领、文官和思想家,是万历王朝上层阶级的主要类别,充满了整个朝野,折射了整个社会的阴阳两面。

张居正

万历皇帝少年登基,却在首辅大臣张居正的管制下,放弃了喜好的书法,成了一只被关在笼里的金丝雀。14岁迎娶不爱的皇后,18岁遇到人生所爱——然而最懂他的女人却不被老臣们看好。张居正在世时权力大于天,皇帝对他的信任也达到了极致。然而他死后被弹劾清算和抄家,搜刮出的银两宅地多到令人发指。像被推翻了正统的遵循之道,面对不断重复的事件和不变的礼仪,年轻的皇帝愈来愈感觉到生活的无力和单调。

申时行

申时行此人,中庸又圆滑,他富有现实感,深谙为臣之道,始终坚持调济折中之原则。在张居正死后,申时行出任内阁首辅,参透了文官的阴阳两面性,并极力通过中庸来掩盖自己内心的“阴”,展现给皇帝与百官的则是胸襟开阔,性情温和的“阳”的一面。他以恕道待人,又通过不断举行礼仪,讲解“四书”和其他经史来推广诚意。然而当看到皇帝兴趣渐微,申时行的不安亦随之而来。

在失去了张居正的庞大帝国,申时行的中庸之道无法起到震慑朝政并影响舆论的作用。皇帝虽贵为天子,但他关于立储的一意孤行无法得到臣僚的认同,不了了之后,万历选择了一种消极怠工的“无为而治”,视朝堂之争如隔岸观火。万历不似他的叔祖正德皇帝,叛逆自由热爱骠骑。他是懦弱的,被三纲五常禁锢,又自童年便由张居正洗脑,面对不顺遂其心意之事,他只能选择逃避。文官之间的平衡在皇帝的无为下也难以恢复。

申时行认为仅靠道德作为施政之本即可使整个国家机构运转正常,引得江湖上传来“无事可记”与“尸位素餐”的评价,但他毫不理会。治理黄河,加固军防,恢复周礼,修筑陵墓,这些浩大的工事牵涉着王朝的安全,表面的繁华似乎也彰显着他申时行任期的功绩。然而愈演愈烈的文官之争,及重文轻武的畸形社会,都为日后天朝的溃败埋下了伏笔。

海瑞

海瑞罢官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位耿直过头的文官,性情古怪却极度清廉。因认为伦理纲常高过个人私产,出仕做官的海瑞以君子自居,要求自己排除一切利己的动机,保持简朴,不贪不染。愚孝思想荼毒下,他的妻妾离奇故去,退隐荒凉瘴疠之区的海瑞只有孤独终老。即便如此,安贫乐道仍被他揉入忠孝二字里作为人生信条。

但现实是,海瑞过分耿直又过分恪守规矩的性格行为,不能也不可能成为全体文官的办事准则。

戚继光

万历十五年,戚继光逝世。尽管在历史课本上“戚继光抗倭”名声大噪,但当时帝国重文轻武的风气则弥漫在整个军队之间。文官不赞同战争,即使海寇打到家门口,他们也须遵循冗长的礼法去指挥武将。

戚继光是军事奇才,会看人善训人能打仗。而他的功成名遂,离不开张居正的赏识。平海寇,服俺答,戚继光出任蓟州总兵,研发战略战术,并同时写作军事著作和诗歌文集。然而张居正死后,戚继光作为前首辅遗党被调任后自请退休。

戚家军不断膨胀的军备实力已然打破文官集团所谓的平衡,亦成为张居正身前谋反的铁证。1588年将星陨落,古老帝国丧失了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

李贽

这位写作《焚书》《藏书》的思想家,或许深知自己不为当世所容。虽受儒家教育出仕为官,却总想逃避对宗族的照顾;虽晚年遁入空门研习佛法,却保持官僚学者的生活方式且不去受戒;虽抨击地主达官的自私自利,却不得不仰仗这类人的接济过活。

李贽充满矛盾,甚至他的片段式思想也矛盾重重。在僵化的孔孟之道下,李贽看穿了“阳为道学,阴为富贵”的官僚社会,身仍享有人间欢乐,心早去了佛法古国。李贽不是祸患,他所在的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所谓太平盛世,才是整个国家机器一触即发的祸患。

《万历十五年》之我见

用《四书》去统治泱泱中华,是时代的局限性,也是中国千年沿袭下来不懂得变通的根源。道德与法律,阴与阳,公与私的争辩,看来似乎只存在封建王朝。然而谁曾想大明亡了五百年,中国踏入现代社会之后,仍有封建主义的痼疾残留在人们的脑海。所有自以为有理的存在,不过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本书将历史分离成一个一个人物身上的小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历史是由每个个体组成的”这样的观点。

中国文化是亚洲大陆地理的产物,辽阔的国土和庞大的国家机构决定了其必然选择以传统道德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统治,也因此决定了做出向法律和文明迈进的步伐不会那么迅速。活在当代,历史即是统治者希望你看到的东西,所谓持笔写正义是永远不可能做到的。同理,想到与专业相关的新闻客观性,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现在看来亦是可笑如同悖论。

没有谁是客观的。从古至今,党羽之争,知识分子的清高,对书本礼仪的顶礼膜拜和对武官及下层民众的轻视,由来已久。自以为读了几本书写了几篇好文章便不可一世,文人这种自命不凡的气焰骨子里便带着。

可怕的不是何不食肉糜的皇帝,因为大体上除开国皇帝外,继承者们都如被豢养的鸟儿,他们是国家的首领,是中央集权的核心,却不是一个人。没人在乎皇帝的七情六欲,天性崇文或尚武,还是清静寡淡不愿趟世俗的浑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这么一个人端坐王位看群臣山呼万岁。

可怕的是些心怀鬼胎的文官。打着辅佐皇帝的名号,待功成名就后拼命满足一己私利。这是人性贪婪的劣根所致。当然不否认有极度清廉正直之人,可如海瑞般的存在收获了后世盛名,却在活着的时候孤寂穷困。孰是孰非?

无论道法之争,阴阳之争,说到底都是人性和私欲在作祟。渐渐开始相信:人之初,性本恶。

(本文为数洞#25本书计划#B1组学员王梵锦读书报告节选,有删节。)

△封图来源:rrppt.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