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人茶事 | 杨莹: 说茶

 街心舞苑 2017-03-29


以前,我总喜欢看中国古画一种画面带来的意境,山上一个庙周围的一个亭子里,或一个木屋前,一位古人,约了一位故人来,坐在茶桌旁,桌上歪摆几只茶杯,与友品茶论道,听琴对弈,吟诗作对,让我看到了茶与中国文化、与中国宗教、与中国文人之间悠长的历史关系,我喜欢那种惬意的状态。其实,茶在古时不仅与古代帝王将相有所关联、与儒释道也有着不解之缘。对于已经渐行渐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须找寻,回归,践行。


喜欢喝茶的人喜欢择水而煮,我知道一些朋友常去山里取水,今年六月,我应邀至子午峪金仙观参加了“玄都茶坛践行见性——玄都茶坛开坛、三易堂供茶活动启动、暨茶道与道教座谈会”,欣喜而来,在那里与佛道信众一起祈福,喝一杯山水泡的茶,吃一顿斋饭。也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分享了我书中对茶的感悟,我在书里把一些陕西传统文化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元素写了进去,包括泾阳砖茶。从我的书谈起,谈了自己与茶结缘的故事,一下子回溯到小时候,在大槐树下摇着大蒲扇的爷爷端着大搪瓷缸子让我啜两口的情景。“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正巧我老公是泾阳人,作为泾阳的媳妇、作为关中人,我自觉有责任把这个写出来,在小说里我给砖茶起名为“泾原砖茶”,我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为了让人们能记住它,我形象化了一下,写道当地百姓俗称'福茶”,最初之所以叫泾阳茯茶,是因为给茶里面加了一味中草药茯苓,喝了对人体有益,百姓感觉到了它的益处,就认为喝了此茶就有福。我写到泾阳砖茶茶质好,香气浓郁,古有“茯茶驼队十里外,茶香已入牧人家”之说,只有用泾河之水、泾阳气候加工而成,才能有这悠长的清香,泾阳特有的水质、独特的气候、独有的加工制造工艺,成就了茯砖茶陈香显露,其实,我爷爷在我小时候经常喝那种很浓的茶就是砖茶,味道很苦,但它回甘绵滑、消食减肥、健脾养胃,适应高血压、肠胃综合症。我发现如今似乎流行喝黑茶,普洱茶,其实,它们都在茯砖茶后面。作为陕西人我们应该喝我们的泾阳茶,把我们这个宣传起来。其实要做茶文化,我们泾阳茶有近千年的历史,泾阳在丝绸之路的起点上,恰处于南北地区的中间地带,也就成了东西南北货运的必经之地。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茶,是有地域性的,茶区不同,喝时感觉自然就不同,就像欣赏音乐时会被音乐带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意境里。前不久,我有过一次采茶的经历,在紫阳,清明后的一日,与那些茶农一起,将新采的嫩芽嚼了又嚼,唇齿留香。于是,就在当地买了一些带回来,当时我就想,我们要选喝我们自己的茶,作为陕西人,我们有义务来宣传我们的泾阳砖茶,以及紫阳富硒茶等,再现“丝绸茶都”的辉煌胜景。


如今,茶似乎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喝茶,其实就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境界,茶味的变化,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会把我们带入不同的境界。其实,我觉得,我们一生都在品茗,以茶为伴,我们也以书为伴,我感觉摆在书房里的书就像一罐罐茶叶,我们一直在以人为茗、以生活为茗,人生如茶,品味人生时,随意最好。



作者杨莹,诗人、作家、画家。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协签约作家、中国农工党中央妇女专业委会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十余种。



~

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