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南国学院】魏及淇:大智若愚,大敏讷言

 xdcd 2017-03-29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孔子家语·观周第十一》中记载,孔子到东周观光时曾参观过周王的祖庙,在庙中,孔子及众弟子见到大殿里有一个铜人,铜人的嘴上被封了三道封条,背上还有铭文说:“古之慎言人也”

孔子对其弟子说道:《诗经》中说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用这种态度说话,还怕祸从口出吗?”

语言,是成事的利器,也是败事的工具。是非之争、好言人短、口出狂言、恶语伤人等常常会给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还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三国》中杨修是曹操的主簿,头脑聪明、能言善辩。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丢了性命。

《论语》中讲:“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弟子规》也告诉我们“话说多,不如少

这些都说明了谨言、少言的重要性。而杨修的故事也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一个最实在的道理,那就是不该开口时,一个字也别说。

在团队中,也同样如此,作为一个被管理者,我们必须懂得韬晦,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说该说的,不该说的时候要闭嘴。

中国有一句古话——“大智若愚”,这句话的反面就是“大愚若智”。什么叫“大智若愚,大敏讷言”,用段笑话解释说,大智若愚就是大致长得像条鱼,大敏讷言就是大器皿是用来裝盐的。

虽是笑话也为人们深刻领悟这一智慧提供了形象的比喻,谁能看出鱼有什么智慧?谁听过器皿能说话?有些人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才学”,生怕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不顾场合、不顾对象什么都说,丝毫不懂“大敏讷言”的道理。

我们花了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时间来学会闭嘴。很多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懂你的人,一个手势,一个微笑胜过千言万语;不懂你的人,说得越多越心烦。语言的最高境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可见:说,是一种能力;

不说,是一种智慧。


孟子讲: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也就是说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像小江这样当众炫耀自己的学识,并在那样一个严肃的、需要维护权威的场合去纠正管理者的错误,无异于是在揭管理者的短,这样的行为就是不可为的。

因为你一旦做了,那么很可能就会得到和小江一样的下场——失去“有作为”的机会,毕竟不是每个管理者都能宽宏大量到对此无动于衷。

那么和管理者沟通交流时,都有哪些话是一句都不能说的呢?


1.不道人短、不说人私

《弟子规》中讲:“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2.不说脏话、不发恶言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人也有“恶语伤人恨难消”“恶语伤人六月寒”等说法。

所以,为了避免和管理者发生冲突,我们一定要避免自己口出恶言。

 

3.不争强胜、不炫己长

俗语说:“争论即是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诚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还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真正明白自己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真正做到自我克制,这样才不会因为不合时宜的多嘴而引起管理者的厌恶,从而避免是非、祸患。


——节选自魏及淇著作《从优秀到卓越》


随喜转发 功德无量


微信公众平台:中华孝道园——怀南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