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足21世纪学习需要的芬兰教室

 祥语文 2017-03-30

由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建筑环境学院于2011-2012年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

教室朝向、自然光采纳情况、音响、温度、空气质量和色彩设计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显著影响。其实,早在2006年,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就曾在赫尔辛基组织召开过主题为“未来学校——学习环境、教学法和建筑”的研讨会,来自21个国家的1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些代表们普遍认为芬兰学校建筑和学习环境设计对其学生在PISA评估中的优异表现发挥着功不可没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芬兰基础教育之所以取得优异成绩,教室设计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芬兰教室设计和布置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教学策略改变具备可行性并成为现实。科学合理的教室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支持,并便于他们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更好地满足21世纪学习需要。


我曾先后历时两年在芬兰访学,并开展教育考察,期间走进过多所芬兰中小学校并观摩真实课堂,对芬兰的教室设计和布置有一定感悟。英美国家一些学者也曾对芬兰教室设置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功能做过相关论述。然而,芬兰基础教育的一大特点即教师拥有很大的教学自主权,尤其是小学阶段多是全科教师,他们对教室的布置和设计拥有很大的自由空间,按照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需要各显其能地对教室进行装扮。因此,芬兰的教室设计和布置灵活多变,很难说有统一的范本可资借鉴。我只能对其中一些共性进行概括,以期能对读者带来一定启发。


 


色彩设计和空间布置具备学习带入性


芬兰中小学教室特别注重对材料、色彩、装饰的精心选择和使用,教室内部多以暖色调为主,让人走入其中就有一种很放松的感觉。在最具独特性的教室设计之中,埃斯波市桑拿拉赫蒂(Saunalahti)学校值得一提。该学校教室内部装饰均采用天然材料,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建筑物外部的墙体使用不同的图案进行拼接,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一些大厅和楼梯处,墙壁都有着鲜艳的色彩,适合孩子们玩耍和放松,等等。


芬兰中小学教室一般都有很大的窗子,同时配有窗帘,方便师生根据天气和季节变化自由调节所需要的光亮强度,营造出一种居家品位。教室的墙壁上没有像我们在国内教室经常见到的形形色色的标语和口号,而是真正出自学生之手的作品。即使一些作品并不成熟,芬兰教师也大大方方地将之呈现。除了学生自己的作品,芬兰小学教室的墙壁上还会有很多非语言性的图像标志,这些标志往往和某些学科相关,营造出沉浸式的学习氛围。据美国一位小学校长观察,芬兰一些中小学教室呈现出主题式概念,如一所学校的法语教室,顶上有吊灯、墙壁上配有金色框架的镜子、摆放着实木钟表及其它一些古色古香的装饰品,营造出一种法国格调。在这样的教室内学习法语,学生更容易进入状态,对法语产生浓厚兴趣并对一个新的语言世界和国度展开无限遐想。


芬兰的学校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全面施行不分年级授课制,由此也催生了学科教室的概念,国内某些学校提出学科教室的概念,其实多在芬兰之后才出现的。简言之,学科教室是某个专门学科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的专属空间。我走访芬兰的学校时发现,生物学科教室设置了专门的橱窗,里面摆放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标本以及人体结构的实物模具,地理学科教室的橱窗中则摆放着岩石标本和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期刊杂志或书籍。学生走入这样的教室,立刻感受到某个专门学科的学习氛围,更易将注意力和思维聚焦于所要学习的学科内容。


 


教室设计处处体现对师生人性的关怀


芬兰教育者认为,学校和教室并不单纯是学习知识和养成能力的场所,还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成人成才的领地。芬兰中小学教室的很多细节注重对人性的关注和关怀。一般而言,教室都有很好的通风系统和温度调控系统,四季恒温恒湿,即使在北欧严寒的冬季,走入芬兰中小学教室都能立即感受到温暖。教室地面铺有柔软的材料,小孩子都是脱掉厚衣服和鞋子,只穿单薄的衣服和袜子再进入教室开展学习活动。我通过和芬兰校长和教师交流得知,他们认为简单宽松的穿着有助于孩子身体得到舒展,符合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需要,而这种舒适感也更易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开展学习活动。


教室外面都配有衣帽间,孩子们可以将书包和脱掉的衣物放入其中,这样一来教室内部看起来永远都是整洁的。


芬兰的小学教室内一般有盥洗池,学生在美术课上沾染了颜料可以随时冲洗。不仅如此,我在观摩一节二年级的课时看到,一个小男孩需要擤鼻涕,起身径直走到盥洗池,洗净后又安静地回到座位继续听讲,而在整个过程中他并不需要先举手征求老师同意,老师对此的反应也非常淡定。像这样的行为,在芬兰的课堂上已经习以为常,一切都是以孩子的真实需要为出发点。


最“奇葩”的是,芬兰一所学校的所有小学教室只有课桌没有凳子,学生要么坐着一个大圆皮球,要么站着。我一开始很不解,后来校长解释,据美国一位医学家研究,一个小学生在传统教室的凳子上每天坐几个小时对身体的危害比一个成年人每天抽一包烟还要大。听到这样的解释,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没想到传统的教室桌椅对一个未成年学生长年累月的身体伤害原来如此之大,同时又对芬兰人做教育的科学求实精神深感钦佩。


 


教室具备灵活性和开放性


芬兰中小学教室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连通。


一是教室内部桌椅之间的连通。在芬兰的中小学教室里,很难见到排排坐的桌椅布置,基本都是三五张桌椅拼在一起,便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也便于教师开展分组指导。有些桌椅还带有轮子,方便师生根据需要灵活移动和组合。如前文所言,有的学校教室甚至没有椅子或凳子,而是代之以大大的圆皮球。有的学校教室只配相当于班额半数的椅子,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站或坐,以这种方式避免久坐所带来的身体伤害。


二是同一年级及不同年级之间教室与教室的连通。我参访某些学校发现,所有的教室都由活页墙隔断,因此所有的教室都能相互开放,这样就打开了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不同层级的神秘。可以说,通过教室连通性设计来打开班级及年级的界限是芬兰学校的一大特色。


三是教室与学校其他空间的连通。再以埃斯波市桑拿拉赫蒂(Saunalahti)学校为例,在这所学校中有让学生“逃离教室”的空间。这所学校的每一寸空间,都是潜在的学习场所。学校的整体空间是开放的,孩子们可以自由走动。开放空间经过精心设计,连接到各年龄组的内部走廊和区域,但与此同时,所有区域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这所学校的设计师伊卡·萨米嫩(Ilkka Salminen)所言:“教室的设计首先应当服务并支持学校的教学理念。很多学生并不喜欢传统的教室,而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室内外都是潜在的学习空间,所有的教室设计都旨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一个有教育创意的设计师应当能够使教室给孩子带来学习的动力,并让他们在这里开展学习活动的每个瞬间成为一种有趣的生命体验。”


四是教室与大自然的连通。与其说是两者之间的连通,不如说很多时候芬兰中小学将大自然变为了教室。在这样的教室中,蓝天土地都成为了教科书,山木草石都可以成为学习素材。我在芬兰亲身体验了多节以大自然为教室的课堂。在一所小学,四年级的地理教师把地理课搬到了学校附近的松树林中开展。教师在树林中事先摆放了几个不同的目标物体,并制作了带有比例尺的简易地图,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布置任务让他们寻找这些目标物体。每个小组拿着地图按图索骥,感受用脚丈量的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的关系,以此更好地理解比例尺的基本概念。由此获得的实际感受和经验,想必比课堂上教师的理论灌输更有效。


五是教室和社区的连通。芬兰一些学校的教室,白天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场地,到了晚上,现代化的学校就成了整个社区的活动场所,附近居民可以使用学校的健身房和手工教室。这样的学校,自然而然和家庭与社区形成了一种紧密关联,有助于学校、家庭和社区开展深入合作。


文丨康建朝、陈亮

原文刊载于《福建教育》总第110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