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诗集丛书 火热征稿中 请点击蓝字 梦笔文学&见诗如面 共同策划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作者/曹新频 《清夜琴声》诗词集 已经付梓 预计下月面世 敬请期待 苍苔老屋巷深深,藏我青梅竹马心。 林群点评 :
此诗虽短却情真,语浅而意浓。老屋虽巷小苔深,然童年之天真快乐岁月俱藏于彼也,五十年虽岁月悠长,时间久隔,空间距离亦渐远,然生命的痕迹却无时或忘,却唯能于梦里追寻,无限感伤与回忆都凝聚于“梦中寻”三字矣。 沉雷隐隐雨潇潇,落下飞花缀柳条。 林群点评: 雷声沉沉,雨声潇潇,西湖溅雨若飞花,柳条垂湖,雨中弄姿。首二句乃雨中西湖之物景也,雨景触动诗情,乃于景有独得也。“洒脱”者,正是情性之坦露也,物景既已迷人,复又见美人小桥,则更增一份精致也,其愉悦何如哉! 车到泊头东,寻诗问古榕。 注:泊头 地名,不改。 林群点评: 首句平平叙起,次句承之再叙,而着一“寻”字、一“问”字,则诗题“访”字意便出。三句复又平叙,而以四句接续,则诗意卓然入佳境矣,余味便觉绵绵无穷。 随手撕来叠作书,好留历史看当初。 林群点评: 此诗首尾两联俱佳。日历撕去一页,今日变成历史,意境幽邃阔迈。颔联写日月流逝日历变薄,实是人生磨消,春秋代替,颈联自我感怀,而句势劲键,苍凉沉郁。尾联下句语浅意深,无限叹惋中寓理深刻,令人拊膺。 隔岸相看若画屏,遥天星子似流萤。 林群点评:
首句远视,次句高视,远视则美若画屏,高视则星子若流萤,皆用比句,而以概括之语出之,不做具体刻画,乃绘海之壮阔也。三句言“多情”,以四句“枕上听”应之也,而“一夜涛声”者,听觉也。视觉起,听觉收,海之形神毕现矣。 何提妮妲便心惊?几次天公抱不平。 注:郑板桥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之句。 林群点评 ; 此诗描写台风“妮妲”的声势而结以官员应关怀民瘼,乃有为而发也。首联“天公抱不平”含二层意,一言台风怒势乃天公发怒也,二言人间多不平而使天公怒也。一层意正为中二联写台风威势所由起,二层意恰又为尾联讽喻所由起。故一句而总摄全篇也。 光阴到此时,凉气渐窥衣。 林群点评: “自古逢秋悲寂寥”,而诗人却主动“寻秋”,其意欲何为也?盖秋天农人乐丰收,大雁高空啼耳;虽山峰翠减,江水潮低,然有积极乐观向上情怀,则一切眼前景无论怎样皆可以喜悦入于心中也,是以言“若悟秋风意”,便可“半篓诗”矣。 丛林别过下山冈,剩有残躯木一方。 林群点评 ; 此诗咏砧板,而归于“向阳花木”之意,亦为善诗者也。然诗意不仅在此,还有更深一层意在。山中树木远道而来,虽遭斧锯加身,残躯一方,犹朝夕而受砍剁,普通以为其命何苦而至于斯?不知砧板虽累日蒙砍遭剁,然人间百味却尝之最早,其所立意,远矣哉! ——序曹新频诗选集《清夜琴声》∥杨子怡关于文与人品的关系问题,人们谈得很多,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其中有一首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他认为文章有时与作者之人品并不能一致,也有饰伪的时候,他并以潘岳其人为诌媚小人而其赋则“高情千古”为例来坐实之。仅管如此,但我还是相信“文如其人”,一般来说正人难作邪文,邪人难作雅文。清代诗论家叶燮不是说过嘛:“功名之士,必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厚大雅之响。”(《原诗》)此亦诚如苏轼评张文潜所言,“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要读其人先读其文,从我读老曹诗并与其交往当中就印证了这一点。 说实在的,我平生最厌恶官员,因为他们身上太多矫饰与官气,太少真情。老曹在企业里也做过官,但他却是另类,他实诚厚道,肯帮助人而不求回报,特别是他身上的那股真情与豪气正是官场所缺少的。这从他当年的老部下在他退下后还是那么真诚地爱戴他就可看出来。殊知在人走茶凉的时下官场文化中,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啊。真,就是老曹可爱的地方,也是我们之间能相与交往的原因。 老曹不但其人真,其诗也真。在他的诗歌天地中,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刻意的用事,没有作态的矫情,也没有艰涩的词藻,他完全靠一种平实的叙述,朴实的诗境营造、对自然界的独特感受及对所咏之物的一种灵性的观照,把一个真实的自我活脱脱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朋友们常说他的诗诗味浓,其道理就在这里。惟其真才味浓,惟其真才境美。一直以来,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之极境,诚如《永乐大典·编类》所言:“古人之诗,事切情真,出于至诚,如喜而笑,怒而叫,哀而哭泣,痛而呻吟,皆非勉强为之,故其诗自好。”诗必出于不得不发之至诚,如喜不得不笑,怒不得不叫,痛不得不呻,哀不得不哭,有至诚才真。作无病呻吟状者自难造诗之境,“如不喜而强笑,不痛而呻吟,皆非至诚,皆非自然,神气皆不浑全,所以不好。”刘禹锡曾有诗云:“玉琴清夜人不语,琪树春朝风正吹。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正是说诗要真,要自然无迹,像清夜之玉琴声。看来,真是诗之生命,老曹深谙于此,故把真当作自己始终的追求。老曹诗之真,表现在三个方面:真痴、真情、真气。 笔者曾多次论述过,有痴才有诗,诗人必是痴人,痴甚至有时至于癖,没有痴癖的人只能永远徘徊在诗门之外。与唐代高适晚年才学诗一样,老曹学诗起步也很晚,年愈天命才始志于诗,但他很快就入门,并且很快达到很好的境界,这除了他的颖悟聪敏、天生对诗有一种浪漫情怀与灵性外,这更多源于他对诗的痴。自古至今,痴有真假,亦分大小。唐代张籍痴杜甫诗,背而焚之,调之以蜜,日啗之,诗思大进,虽行为怪僻,但当是真痴;葛清痴白香山诗,纹其诗于身,作“白舍人行诗图”,不无迎合晚唐纹身之俗并借机作秀招摇炫耀之嫌,既有矫情,痴何真之有?至于孜孜于字句之间而自矜于“两句三年得”的贾浪仙,当是小痴;而“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子美,一生不忘歌民病,自是大痴。小大真假之痴当今之世亦有之。当今诗界那些借诗以夤缘竞进者,借诗以混进文人队伍以讨生计者,借诗以秀雅秀博掩俗者,借诗以吹嘘应酬者,借诗以歌功颂德者……都是假痴、小痴。读老曹之人,读老曹之诗,都无此弊,他是真的爱诗痴诗,正像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一个猛子扎进爱河一样,他也把自己的爱全部投入诗的海洋中,在这里绽放他的生命的火花,的的确确的真痴一个。正如他的夫子自道:“难得此生诗爱我”。正是凭着这种真痴,他扎扎实实地学诗,不耻下问虚心请教。为了弥补学诗起步晚以及理科出身之短板,他从网上买来了大量有关诗词理论方面的书籍,订购各种有关诗词杂志,夜以继日地阅读,正所谓焚膏以继晷,兀兀以穷年。同时,他还通过网络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阅读名家博客,听名家网络诗词讲座。更让我感动的是,每当读到我的作品用典不解处,总是查找资料并直接打来电话相问,一经掌握即能化进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总之,老曹为了学诗,在诗外做足了功夫。他学诗时间短而进展神速也就不难理解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在他的几百首诗歌中,痴情四溢。为了痴诗,他甚至不知昏晓,不知东西:“摘句寻章日渐迷,不知南北与东西”(《学诗路上》一);为了痴诗,他时常邀三五好友郊外采风,寻找灵感:“无端心事归来晚,一岭清秋入我诗”(《学诗路上》二);为了痴诗,他已顾不得他人哂笑与讥评,因为诗让他得到了艺术的满足,让他懂得了忘记“虚盈”:“草草诗文由笑议,既痴平仄忘虚盈”(《无题》);他十分满足这种在自然中“收获”清风明月的痴诗生活:“清风问我何收获,剪得春光满载还”(《广州过年偶得》);他对自己的痴诗一点也不后悔,名曰为“误入”诗途,其实他心里是喜滋滋的:“痴心误入寻诗路,非是余生觅站台”(《应邀参加飞鹅诗社诗友茶话会有感》);为诗而痴,为诗而狂,甚至不怕人嘲笑:“疏狂不怕人嘲笑,应有黄花识此心”(《读曹静老先生诗有寄》)。有痴诗癖的人,一般很敏感,大自然的一枝一木都能引起诗人的情感波澜。读老曹的诗,让我感受到这一点。比如一片层林,常人不会注意,但老曹却如醉如痴:“如痴如醉金秋景,点缀层林尽染霜”(《重阳抒怀》);几声涛浪常人不会在意,但老曹勾起了对童年旧事的记忆:“遥忆当年银浪好,涛声日夜过家门”(《海边怀旧》);风雨对于常人来说引不起什么情感的涟漪,但老曹却不同,它们都可入其诗文:“今日江湖随浪去,一舟风雨入诗文”(《前程》)……痴人老曹确与众不同,他把自己孩童般的赤诚,十分真实地展露在世人面前。他的诗也就成为世人观照他心灵世界的火把。这里没有掩饰,因为痴人是不善于掩饰自己的。 诗道性情,歌咏者极性情之本,自古及今,在诗界已形成了共识。诗人必是性情中人,无性情则无诗。而这个性情就是李贽所说的“童心”,“童心者,真心也……若失童心,便失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李贽《童心说》),失却真人,则失却真诗。因为“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李梦阳《诗集自序》),诗人应以一种真心去描绘这种天地自然之音,不能有矫饰之情。所以,诗贵真。而真有情真、景真与事真。而三者中,尤以情真最为关切。真情是衡量诗歌品格之高下的标准。薛瑄在其《读书录》中说得好:“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于肺腑者是也。如《三百篇》、《楚词》、武侯《出师表》……,皆所谓出于肺腑者也。故皆不求而自工。故凡作诗文,皆以真情为主”。凡出自至诚的有真情的作品都是好作品,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因此,要写出真诗,必须性情真,老曹就是这样的人。本人阅历虽简单,一生从学校到学校,但也阅人无数,从与老曹相处的短暂的两年多时间里,凭自己的直觉与感受,我就觉得老曹是一个心底敞亮的人,直率、热烈、诚恳、真情,敢恨敢爱,情感写在脸面上,不像那些相交了一辈子都读不懂参不透的人,老曹一读就懂。很显然,他身上充满了诗人气质,我常私下里与老曹戏语说,老曹应该写诗,不写诗太浪费自己了,其内涵就是指的这一点。诗如其人,读老曹的诗,你会处处感受到他的炽热的情感与不会矫饰的真诚。老曹感情细腻,十分念旧,他写得最多的是表达怀旧感情的诗。比如长期在大亚湾工作,这里的山山水水都触动他的诗思。中秋看海,自然生起他对这一片热土的挚爱:“万千广厦连云起,十里银滩月正圆”(《中秋海韵》);几只海鸥让他倍感亲切:“一岸岩山遍地楼,海潮进退几春秋。谁人识我沧桑意,远道相迎有鹭鸥”(《回访大亚湾》);屹立的笔架山让他诗潮翻腾:“海潮不妒诗潮壮,推出神奇笔架山”(《笔架山》)。他亲眼见证了大亚湾的由荒滩变为油城的沧桑巨变,自己又是亲自参与者和建设者,面对自己曾为之洒过汗水的热土,让诗人如何不激动!更让他魂萦梦绕的是挥之不去的乡恋。故土的芳香,儿时的旧梦,同学的倩影,故旧的戏语……,都成为他真情的触动点:“多情最是杯中酒,一举催还枯木春”(《同学聚会》),“把酒临风会故人,一山一水也关情。千杯万盏难言尽,且待秋来醉月明”(《故旧邀饮》),“相思今夜三千种,都在云中梦里埋”(《元宵望月》),“白首归来能几趟,情天爱海当钱捐”(《校庆感怀》)。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浓浓的母校情怀。他儿时就读过后来并工作过的一所小学,他一往情深,多次去看望该校的老师与孩子们,并亲自登台授课,为孩子们讲授诗词创作,重温逝去的光景,还题诗勉励孩子们勤奋学习,将来报效国家:“寄语少年当发奋,闻鸡早放读书声”(《回母校有寄》)。一片赤子之心流注于字里行间。老曹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诗人,悲天悯人,情感丰富。年轻多才的女诗人思宇不幸早逝,他写出催人泪下的悼亡诗:“英年何事厌凡尘,噩耗还疑半假真。正是中天悬丽日,无情风雨殒斯人”(《悼思宇》);一次清明的扫墓,触发了诗人对至亲的思念之情:“凄凉最是清明雨,滴湿坟头滴湿衣”(《忆父亲》),满满的思念,无限的凄凉尽在两“湿”字中,以景结情,哀思无限。一次偶然的郊外寻诗,忽然萌发了诗人对失学儿童的同情:“欲借牧童寻笛韵,却怜失学误天真”(《山顶梅园见牧童有感》);即使一顿与亲友的恳亲饭局与茶聚也常常不忘家国情怀:“饱后常谈家国事,茶馀偶赏月阑干”(《答众宗亲》)。诗人总是那么多情善感。诗人有两句诗道出了自己痴诗的个中原因:“粗言俚句传心曲,留得深情守爱真”(《无题》),诗人要借粗言俚句表达自己的心曲,守护自己的真情与诚爱。诗人没有辜负自己,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用真情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老曹比别人容易读懂,原因就在这里。 古人论文论诗,甚为看重气,认为气是诗文之帅,正韩愈所说的“气盛则言之短长、声之高下皆宜”(《答李翊书》)。明方孝孺在谈到道与气与文的关系时也说:“道者,气之君;气者,文之帅也。道明则气昌,气昌则辞达。文者,辞达而已矣”(《逊志斋集》卷十一)道统气,气帅文;有道之人气才昌,气昌才辞达。诗文无气,辞藻再华丽也无用,就像无钢筋支撑之厦,终有倒塌之虞。所以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引述《扪虱新话》说:“文章以气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辞藻,要非佳作也。”清黄子云在其《野鸿诗的》中也说:“眼不高,不能越众;气不充,不能作势;胆不大,不能驰骋;心不死,不能入木。此四者,作诗之大旨也”。人们常说气骨云云是有道理的,气骨即诗中之骨。优秀的诗作必须是真气流行其中。真气概之有四:志气、灵气、大气、朴气。 其一,志气。诗是用来言志的,这个志就是贯穿于诗中的作者思想感情与寄托。它是所有气中之帅,正如孟子所言:“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公孙丑上》)。有志才有气,一首无志之诗,形同一个无灵魂之躯壳。老曹为诗就深谙此理。他的诗不作空泛之描述与华藻之胪列,总是有自己的“志”在:或寓情、或抒志、或达理、或寄慨、或融趣,读后感觉到总有一股气充乎其中。比如:“新词读罢人挥泪,不负风骚走一场”(《曹静先生诗文选付梓喜赋》),感慨中寓深情;“污泥不染清高洁,且待来年别样红”(《秋荷》),咏物中抒清志;“世外三千烦恼事,圈中几个自由人”(《世相一题》),叙述中传哲理;“吟诗躲进青梅里,人比青梅靓几分”(《山顶照相偶得》),自信中有几分机趣。有志存乎其中,故读来味厚。 其二,灵气。诗写性灵的本质规定,这就决定了诗不能俗,即不能庸俗。要克服庸俗就必须有灵气。灵气既表现在语言的清雅上,又表现在手法上的灵动上,还表现在构思的奇巧上。老曹诗语言虽朴实但不俗,时有清雅之句;手法上灵动多变,尤其其绝句常在末二句忽然用力提升,故其境不俗;构思上也常出奇兵,给人新奇灵巧的感受。如其《罗浮行》之二:“迟赏青梅雪未消,落英吹上半山腰。东风似解诗人意,来接欢声过小桥”就是这样的作品。首二句写景,用语清雅;三四两句以拟人手法,写笑语欢声,甚为灵动,诗趣诗味尽在末句之一“接”一“过”中。又如《泥鳅》一诗,尽管诗人透露出当年生活的艰难,“饥饿当年无可择,劳君桌上作珍馐”,但苦涩中却传达出诗人的幽默。像此等灵动之句,在老曹诗集中随手可摘:“清风似懂人心意,送我芦花小半筐”(《暮归》)、“才约春光盟越秀,诗心已过白云山”(《花城咏春》)、 “斜阳有意迎骚客,化作酒红真醉人“(《夕阳下眺望》)、 “清云寺下静思处,可有春风与蝶过”(《松溪访安墩李先生约诗》),清气娱人。而此种表现灵气的清气是诗家极看重的,当然得来也难,诚如元好问所言“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三),没有一定的火候与灵性是达不到此境的。 其三,大气。中国诗论极重诗之大气、浩气,清代诗人魏禧就说过:“世之言气,则惟以浩瀚蓬勃,出而不穷,动而不止者当之,于是而苏轼氏乃以气特闻”(《论世堂文集序》)。对苏轼浩瀚之气予以肯定。清著名诗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诗概》中也说:“诗质要如铜墙铁壁,气要如天风海涛。”指出诗一是要朴质,二是要大气。老曹诗足以当之。如其《秋日对饮》就是一首大气之作:“开怀对饮正秋浓,说到诗书酒百盅。应是声高惊月魄,一轮飘进玉杯中。”诗写与朋对饮,酒酣兴浓,茹古论今,声惊月魄,月进玉杯,诗以平常语,述文人事,抒豪迈情,胸次洒旷,大气流注,展示诗人豪迈胸襟。哪怕是一首极平常的祝寿诗,诗人也写得大气磅礴:“晚晴福寿两相宜,正是尧天舜日时。再度年华三万日,儿孙又赠八千诗”(《岳母大人诞辰喜赋》);即使一首普通的怀旧诗,诗人也豪气纵横:“手中大笔纵横写,指点滩前说壳牌”(《送给大亚湾创业者》)。诗如其人,有此豪逸大气之诗者,其人必是磊落大气者,不斤斤必较于锱铢者。老曹为人大气,胸怀开阔,能写出大气之诗决非偶然。 其四,朴气。读老曹之诗,你还会感到一股浓浓的朴气,他的诗没有华丽之词彩,没有典实之胪列,没有技巧之炫耀,一切都是平实道来,然而你会觉得其诗味甚浓。如其写同学久别重逢的一首小诗就体现出这个特点:“久别归来不识她,最多变化是门牙。琼枝玉茎今犹在,犹忆当年一朵花”(《重逢》)。岁月之无情,沦桑之变化,对同学美貌之倾羡,尽在其中。尤其是“最多变化是门牙”一语妙绝,语虽朴却道尽人生易老,沦桑易变的事实。像这种朴实而诗味甚浓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山下痴迷无辩路,寻诗误上会仙桥”(《重游罗浮山梅园》)、“人生故事从头说,觅句沉吟到五更”(《群聊》)、“轻舟误触摇擎盖,一串珍珠滚玉盘”(《观荷》)、 “城中春意谁传出,十里长街尽短裙”(《花城春讯》)、“百草莫讥清影瘦,心藏傲骨喜凌霜”(《咏菊》)、 “二三骚客滩头坐,心事如花水上浮”(《海滨夏夜》)……纯用白描,不避口语,然而活色生香,耐品耐读。以寻常语入诗,崇尚自然美一直是古今诗家之追求,房希白有诗云:“后学为诗务闻奇,诗家奇病最难医。欲知子美高人处,只把寻常话做诗。”当然,把寻常语入诗,必须在意境、情思及语言上提炼,否则易流入庸俗,清张问陶说得很好:“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功纯始自然”,自然来自百炼,这是创作经验之谈。老曹诗平易而有诗味,是因为他深谙其中之理。作为诗词家,我们都应该在铅华中求朴质,于研炼中求自然,于百炼中求平淡,共同维护诗歌的雅正方向。 老曹诗词创作以绝句为多,但他的律诗也表现得不俗。他常常以经过百炼的俗语入诗,一反律诗追求典雅浑深的传统,朴质中不乏灵动。如其《欢聚》一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一堂济济又重逢,久别经年话竟同。 乍见相猜情历历,惊呼互指意融融。 回眸山上听新雨,犹记篱前说古风。 已解蟪蛄忘岁月,樽前仍是老顽童。 首联以“又重逢” “话竟同”破题。相隔多年,同学重逢之喜悦尽在相同的话题中。颔联承题,以细节写出乍见相逢的惊喜状态。“乍见相逢”与“惊呼互指”最为传神,前者写出相隔经年,故不敢贸然相认,故而“相猜”;后者写出乡音未改,终于认出,并忽记其名,故而“惊呼”,故而“互指”。写法和用语髓传唐李益的“问姓初惊见,称名忆旧容”和唐司空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以乍见之状传惊喜之情。可见诗人朴质而妍炼的语言功力。在结构上扣“经年”而生发,意脉贯通。颈联意转,眼前的 “听新雨”自然触发了诗人昔日篱前“说古风”的记忆,三字写尽过去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融融”之乐。末联绾合全篇。诗中化用庄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语,写出自己临老忘年的达观心态:呼朋醉酒,尽忘岁月,活脱脱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快乐诗人,“老顽童”形象跃然纸上。此诗起承转合,游刃有馀;用语寻常,不落庸俗。有故事,有情思,表现出诗人的个性与风格。此类以俗语入律而能妍炼者在老曹诗中多见,如:“香烟但使开心锁,钟鼓何曾醒醉人”(《访清泉寺》)、“先生若识今时我,且去吟坛重结盟”(《返岗有寄》)、“人世浑如蕉鹿梦,荣枯常在忽然中”(《高考有怀》)、“也知立雪追随众,只恐趋庭感悟迟”(《杨子怡教授六十华诞致祝》)、“来时百里云封路,过后千村水浸城”(《台风过后》)……朴俗中不泛雅致,整饬中有灵动,沉思中有洒脱,叙述中有哲思,读后让人感奋。 老曹为人谦逊,常要我指出其诗之不足,我也常直言不讳,相告以夯实基础,增加文化内蕴,稍避平易。其实这也是当今诗坛很多写诗之人都应该注意的,增加文化内蕴,诗味就会更厚重,可避免流于浅俗。随着老曹的阅读之深入与学习之勤奋,在这方面一定会有所体会与更多斩获。 值此老曹诗集付梓之际,先睹为快,谈点读诗体会,扣槃扪烛与隔鞋搔痒之谈,不及处或不实处在所难免,敬祈作者及同道诸君谅之!是为序。最后口号小绝为贺并与曹君共勉: 觅句如何泣鬼神,苦吟真谛只求真。 玉琴清夜弹明月,不作凡尘无病呻。 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定稿 (作者系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华诗教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 ![]() 本文排版@云水禅心 全新推出| 梦笔 |文化广场 书 讯 梦笔文学全新推出文化广场园地,诚约各种文化类商品入住公众号,欢迎有识之士前来加盟,加盟联系微信:910624992。 今日推出:《梦笔诗人》诗集:定价¥38,两本以上包邮,有意者可加微信私聊。 ![]() ![]() 梦想从未如此简单,关注我们就能实现 ![]() |
|
来自: WENxinHANmo > 《一表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