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南平(77)南平清明节撷谈

 qyz6464 2017-03-30




连根养根  根深叶茂

萧世華

清明是连根养根的好时节,根深了,就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把祖宗的根连上了,阖家欢乐,家业兴旺!

       去年清明节刚过不久,福州正祥集团组织题为《连根养根 根深叶茂》传统文化公益课,智然老师主讲,我参加为期五天全封闭学习。

       第一节课,举行“连根”仪式,首先要求每位学员各领取一张“连根养根卡”,恭敬填写自己父辈、祖辈、曾祖辈的姓名。我很快填写已故的父母亲、爷爷奶奶的名字。可是填写到曾祖父母的名字时,掐住了,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急的我后背直发凉,脑壳直冒汗。我都活六十一岁了,居然连三代前的祖宗的名字都不知道,何况再往前推。无地自容,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以祭祖的方式来感怀我们的先人。课程以祭祖方式拉开序幕,接着,每个人把填写好的连根养根卡,依次上主席台,挂在生命树上,以此来与我们的历代祖辈连上根,接上气,感怀祖辈的福荫与护佑。整个祭祖活动庄严而隆重,数百人恭敬止语,浸染于庄严隆重的氛围之中,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生起了对祖先的那份感恩和缅怀之情。在课程中,智然老师深入浅出地让大家了解到了祭祖的深远意义,讲述了生命是棵大树,生命之树,树断根,必枯,人忘本,必衰的原理,并使大家通晓了家道、家业、家风之间的内在联系,接受了一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

此后,寻找祖宗的脉络,成为我生命重要任务。由于福州城市扩容,我的老家整个乡,各村所有的旧民宅,田地都被征用,各家各户都分散安置了。今年春节,也许是老天眷顾,我找到一位堂叔,我的曾祖父就是他的爷爷。殊胜得知,曾祖父名叫萧利程,曾祖父的父亲即祖太爷名叫萧亨霖,曾祖父的爷爷即祖祖太爷名叫萧元烺。我终于连上祖宗的根,如释负重。他还告诉我萧家部分的排行:……承、茂、元、亨、利、贞、惠、迪、吉、祥……;我爷爷是“贞”子辈,我父亲是“惠”字辈。特别使我兴奋的是祖宗辈分“元、亨、利、贞”四字,取自《易经》乾卦,乾:元贞。卦名。象征天,含有“键”的意思,“键”也称为乾卦的卦德。可见,我的先祖,定有德才兼备的贤人。堂叔还告诉我,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草字头的“萧”。解放初,简化字改革,也不知为什么小月“肖”与草头“萧”混为一起。我们原来的族谱是草头“萧”。据前辈说,我们祖宗这个“萧”是国姓,我们萧家是从中原迁徙到这里。我说,我想看看咱们萧家的族谱。堂叔说,他曾经看见过族谱,他想办法问问看,有消息,告知我。

我已经连上祖宗的根,幸也!如果能够看到萧家的族谱,那我就是有谱的人了,福也!那就幸福圆满了!

前两天,86岁高龄的刘光舟先生,将新撰写的题为《南平清明节撷谈》一文交给我,他说,清明节快到了,这篇文章在《话说南平》发表,也许对大家有启迪,有帮助。该文字正腔圆、行于流水的楷书,赏心悦目。可见,刘老的心恬淡虚无,淡泊明志。

“为何写这篇文章?”我问。

刘老说:“现在的物质生活的丰富比起解放前,不知超过多少倍!但是,人们的烦恼没有减少,戾气遍布,各式各样的毛病多多。尤其,农村青年人都往城里跑,时间一久,乡愁淡薄,远离祖根,会失去精神养分。”

“我每年清明节,不论刮风下雨,必定回太平刘家村住几天,祭扫祖墓,犹如回到父母的怀抱,暖心窝,添神采。再到刘家祠堂,祭拜列祖列宗,默默汇报一年来精进状况,连根养根,祈佑先祖福荫与加持,续慧命。”刘老一席话,尤其“续慧命”三字耐人寻味,回味无穷。

生命是一门大学问,但大道至简,万法归一,就是爱,爱的根是孝,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连根养根,用孝心养自己的慧命树根,老人根深,我们业茂,家业常青……






南平清明节撷谈

刘光舟

清明节,亦称“植树节”。古谚:“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和聪明是谐音,也称“聪明节”,又称“踏青节”。清明节始于唐代,据《旧唐书·玄宗记》载:“上墓宜编入王礼,永为恒式”。就是说唐玄宗皇帝下令将清明扫墓列入王礼(吉、凶、宾、军、嘉)之一,应为永久仪式。诚然,清明扫墓历史悠久。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到了宋代,朝廷规定,清明各地须祭扫陵墓,以表示对死者的悼念。这一天,官员与百姓俱出郊外扫墓,以尽思时之敬。古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代开封清明节时人们出郊外扫墓踏青归来的情景。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要到了,这个古老的风俗,当今已成为城乡人民追思先人的法定节日。南平的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呢?《南平县志·礼俗志》载:“清明,妇女带栁,士庶祭扫先茔,牲醴外,用青树叶染秫米为团,或用饼粿,粿和艾,祭毕,以楮(chǔ )钱挂墓。”

先谈“妇女带栁”。栁即柳树的枝条,栁是传统的祭饰品。据《礼记》载:“将葬戴柩之车饰曰栁”。就是说古代死者出葬时,在棺材上装饰以柳条为材料,相当于现代的花圈。为什么用柳条呢?白居易诗曰:“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栁丝。”清明带栁的典故,出于唐代高宗祓禊( fú  xì)于渭阳。赐群臣栁圈各一,谓戴之可免受邪气。古代南平妇女在清明节,一般不上山祭扫先茔,在家里筹办各式各样的祭品,如打楮钱,做乌饭,舂米粿,宰鸡等。但妇女头上要戴栁圈(小花圈)或插栁于鬓。彼时,南平方言相传:“清明不戴花,后世做乌鸦。”“清明不戴栁,后世做扫手(扫把)。”以表示对先人的缅怀之敬。祓: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再谈“青树叶染秫米为团”。这是古代南平城乡人民在清明节的一种纯天然的保健食品,既是美食,又是药食,叫“乌饭”,因为此饭是黑色故名。“乌饭”,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称“青精乾石饭”,释名“乌饭”。李时珍说:“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做“乌饭”的青树叶,名南烛树,又名乌饭草、墨饭草,南平人称“山唐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乌饭的制作方法:“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紧小,黑如瑿珠,袋盛,可以适远方也。”还说:“服草木之王,气与神通,服青烛之津,命不复殒。”李时珍对“乌饭”的食疗作用时说:“日进一合,不饥,益颜色,坚筋骨,能行,益肠胃,补髓,灭三虫,久服变白却老(谓避免衰老)。”就是说,“乌饭”是长生不老的健身食品。南平王台镇一带的农家迄今仍有做“乌饭”的习俗。饭团泽色乌亮,软酥香甜,食而不腻,还能祛寒除湿,食之健如牛筋,南烛树又叫牛筋树。



图为乌饭和南烛树(乌饭树)



南平清明节除了吃乌饭外,尚有一种纯天然食品,即艾粿。清明时节阳光生发,花草向荣,路旁,田头的艾草宿根萌生出嫩芽,采来洗净,入锅稍加碱水煮饭,沥干捣烂,渗入米粿,一起舂和,色泽碧绿,香味独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春月采嫩艾作菜食。”艾粿还能防治治病,益身健体。这季节城里胜利市场小吃摊上有艾粿卖,但不宜多吃,李时珍说艾是热性的,吃多了容易上火。



南平的每一个节,都是美食节。清明节也不例外,“乌饭”、“艾粿”是南平人清明祭祖必备的祭品。

“楮钱挂墓”。这是南平清明扫墓的一种民俗,楮钱即旧俗祭祀时焚化的纸钱。楮落叶乔木,原料是楮树皮指着的纸,故称楮钱。旧时百姓家都备有一支铁制的铜钱型的小模具,在长方形楮纸上敲打成密密麻麻的铜钱形状,称楮钱,专供祭祖用,祭毕,楮钱挂或压在墓头上。现代人祭祖越来越排场,祭品除了鸡肉、猪肉等五味五果,还有手机、电视、汽车。烧的纸钱纸质考究,还仿照印成“美钞”等货币,面值高达万元、亿元,大袋大袋地烧,不仅浪费资源,还易发雾霾或森林火灾。古代人也讲生态文明,为了保护森林,在墓地禁火禁烧纸钱,采用挂墓,这是很好的习俗。笔者建议市民要改变烧纸钱、纸祭品,改用古人的楮钱挂墓,护林防火,文明祭祖。



    南平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会公共微信号:NPCTWH,输录该微信号,或长按该文首页“南平优秀传统文化”这八个字,就能保存该公共订阅号,可以阅览《话说南平》其它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