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玦——补玦为环,归于圆满

 锦衣道人 2017-03-30

古玉玦——补玦为环,归于圆满

小玉的朋友日前又完成了一对玉玦的设计,春秋时期的龙纹玉玦,将两枚合到一起,缺口处用黄金封上,重整为环,做成了挂坠。

古代对玦的定义是“环之不周”、“如环而缺”。在善用谐音的前人那里,环(还)与玦(绝)被加以发挥。战国时期的《荀子·大略》就已经有了“绝人以玦,反绝以环”的说法,并逐渐形成一种约定俗成:赠人以玦,表示绝交;赠人以环,通常是天子对放逐的臣下,则表示重新召回,所谓“赐环召还”是也。

古玉玦——补玦为环,归于圆满

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为汉武帝讨伐匈奴,被迫投降,据《汉书》记载,后来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等人辅政,派使者来到匈奴见李陵,没有机会私下说话,便“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示意“言可还归汉也”。于是“刀环有约”又有了思乡之情的寓意。

古玉玦——补玦为环,归于圆满

说起来,玉玦应该是人类最早的耳饰之一,且普遍存在于中华大地上,品类繁多。中国的玉玦盛行于商周,起源则更早。有学者根据史前文化特征,将玉(石)玦的分布圈出了东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三大区域,实际上包括了我国地理上的第三级阶梯。

古玉玦——补玦为环,归于圆满

关于玦的佩戴,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通过西南少数民族保存至今的穿耳习俗(上图右),认为就是直接套在耳垂上。但也有人提出应该先用绳子穿系,再挂到耳垂上。至少按照今人的眼光,再漂亮的玉玦也不可能直接戴上耳朵了。

此外,山西赵晋侯墓地曾发现有两组成套的西周玉玦。一组6件,自上而下、由大到下依次排列,最大者径5.5厘米,最小者径2.3厘米;另一组8件,和前一组对称分布。照此看来,玉玦在古代并不仅仅是用作耳饰这么简单。

就小玉个人而言,还是更喜欢补玦为环,归之于圆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