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怨恨是如何产生的?

 肖晓chen 2017-03-30

文/刘兴奇

本文3000字

 

我必须开门见山地告诉你:怨恨的产生,是因为期望值太高了!


就比如借钱。如果你找你的好朋友借两百块,结果你朋友拒绝了你。很可能,你就恨他了。


因为你一开始有很高的期望值,你觉得他既然是你的好朋友,他应该是会借钱给你的。而他的表现没有达到你的期望值。你甚至在想,“这是什么狗屁朋友!”


但如果你找一个陌生人借钱,即便他拒绝了你,你也不会恨他。因为借钱之前你也没抱什么希望。


这就是怨恨产生的原理:期望值太高了!

 

而且,我想告诉你的是:怨恨一般产生在熟人之间。因为很少有人对陌生人产生很高的期望值。

 


比如,有一天你在医院看病,买药时突然发现没带够钱。这时候你第一时间拨打闺蜜的电话(因为人在遇到麻烦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自认为最好最亲近的人)。


但你闺蜜跟你说:“我正在去舞蹈班的路上,马上就要迟到了,所以不能给你送钱过去了。”


这个时候你就会伤心,会难过。因为她的表现不符合你的心理期望值。


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她应该是优先给你送钱的。毕竟,你为了看这个病,已经在医院排队大半天了,你也不想明天重新来排队。


所以,说不定,明天起,你们的关系就淡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我听一个女生跟我分享的。


怨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期望值太高了。


所以人们怨恨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对他那么好,他却……。”


这个转折句就代表着对方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值。

 


在做软实力教育的过程中,我遇到很多家长,他们为了孩子的成长真的是操碎了心。


“刘老师,怎么办?我读初中的儿子很叛逆,整天在外面上网,有时候通宵不归。我经常说他,有时候也骂他,因为我希望他能考上重点大学,进入他爸爸的工作单位。但说多了他还不回家。我该怎么办?”


确实,这是个很为难的事情。


我现在先不讲解法。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这位母亲会失望?


因为她期望值太高了: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考上名牌大学,而她儿子的表现不符合她的期望值。


可是,这网吧有那么多的孩子,她为什么不气愤?这世界还有那么多吸毒、叛逆的孩子,她怎么不气愤?


因为对她而言,他们是陌生人。一个人对陌生人是没有期望值的。


好了,现在我们来讲讲如何跟子女相处:跟子女相处最重要的一点,是降低对他们的期望值。不然他活得累,你也活得累。


汽车玻璃大王曹德旺在一个采访中说过:“很多家长非得拼命给孩子积累多少财产。我就不会。我在想,如果你不相信子女,那你生他们下来干什么?”


曹总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企业家,对于他的观点,我双手点赞。


 

很多恋人总是不停地吵架,因为各种大事小事,鸡毛蒜皮。


“你今天怎么跟另外一个女生去吃饭了?”


“你怎么可以跟那个女生靠得那么近呢?”


“你为什么半天不回我信息?”


为什么他们总是因为这些小事吵架、指责对方?


因为他们期望值太高了——他们心里就是这么认为的:“你是我的,你不能跟别人有过于亲密的举动”;“你必须对我很好,一点点不好,我就会胡思乱想。”


我们现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看:


当身为单身狗的你走在路上,路边满是姑娘,她们在跟拥抱,在亲吻,在打闹。你为什么不气愤呢?


难道你没发现那个姑娘亲的是别人,不是你吗?


因为你对她们的期望值几乎为零。


换句话说:他们是跟你没关系的人,他们的所做作为关你屁事。


哈哈,看到没有:有时候零期望值才是活得最洒脱的

 


在现实中,我比较难以理解的一类事情是:很多多年的夫妻,一旦反目,那种仇恨,简直不共戴天。(我相信你在上一辈身上多少看到过这类情况)。


为什么他们会恨得这么深?


因为他们曾经爱得很深。因为爱得很深,所以他们对彼此的期望值太高了!


“我对你这么好,你竟然在外面有人。”


“我在家帮带小孩,帮你养老人,你竟然这样对我?”


“你这没良心的,……,我当初真实瞎了眼才找的你,……”


事实上,他们痛恨对方的原因太多太复杂了。


为什么爱得越深,恨得越深?


因为期望值太高了——多半是觉得自己付出了太多,而对方对不起自己。


路边那么多人对你不闻不问,但你也不恨,因为你没期望值。反而是那个跟你相处了多年、甚至曾经相濡以沫的人,你可能恨得牙齿咯咯响。


 

网上经常爆出师徒反目的案例。


其逻辑无非是:我付出这么多,我对你那么好,你竟然狼子野心,你竟然背叛了我,你竟然吃里扒外……


一言蔽之:期望值越高,怨恨越深


 

我曾经不懂这个道理,也因此也小小地恨过别人。


比如我大学毕业那年,我妈妈的一个朋友(我称之阿姨)找到我妈,说“你家儿子刘兴奇都是大学生了,我儿子还在读高中,马上就要考大学了。所以,能不能请你儿子帮我儿子辅导一下英语?”


我妈妈是个心善的人,当场就答应了。


回家后,我妈跟我说:“我有一个朋友,就是你的碧莲阿姨,要请你帮他儿子补习一个暑假的英语,我已经答应了。”


虽然我一万个不情愿,虽然我已经做好了暑假实习和环游中国的打算,但我也只能咬牙承担了这个任务。因为我妈妈已经答应了。


于是,我闭门给他辅导了两个月的英语。我从没想到毕业之际还自己把自己禁闭了两个月。


但后来他们家并没有给我钱。——这个我能理解。因为是朋友嘛,所以算是义务劳动。


但后来的后来,半年、一年过去了,这位阿姨及她儿子,也没感谢过我,甚至只字不提,好像这事没发生过一样。


那时候,我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小小失望的。毕竟“付出了,没反馈,没肯定”的情况,谁也不好受。


现在想想,是我自己的错。如果我帮了别人就忘了,那我内心就会很平衡。

 


降低期望值,是避免产生怨恨的最好方法。


2009年开始,我经常受邀在各地做软实力讲座。说实话,大部分邀约单位都早早给我安排了星级酒店,订好了飞机票。但有一次,一个企业邀请我去讲座,刚开始我愉快地答应了。


后来我才发现,他们给我预定的是k开头的火车,我顿时心里一惊。


到了之后,我卖力的讲完课,又发现对方带我去他们食堂吃饭。


虽然当时我也没表现出什么,但心里还是觉得有些失落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单位在执行八项规定、搞整风运动,不得请外宾酒宴。


我现在在想,如果当时降低一点期望值,不要想着飞机酒店贵宾招待,那我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强的失落感了。


 

后来在开发人际关系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个道理:怨恨的产生,是因为期望值太高了。


我把它用在生活中,感觉还真不太一样:


我曾经借给别人十万块钱,对方承诺的一年间没还我,两年没还我,五年没还我,我是很不高兴的,有点被坑了的感觉。


但现在如果我要给别人钱,我基本就不会“借”给别人,而是直接捐给别人。


2015年,一个在软实力学习过的云南的学生小卢在她们学校发生车祸,我得知后发动公司员工捐款,我也打了一万块给她。我跟她说:“这是给你的,不用还,好好养病。”


后来,我也忘记了这件事。


但没想到2016年底,她又凑齐钱,把钱还给了我。虽然我坚持不要,但她还是还了回来。


这让我很感动,很惊讶,也更加认可她的人品。


你看,就是这么一件事:如果你带着期望值去做,也许就会产生怨恨;但如果你不带任何期望值去做,产生的就是惊喜,和对人性真善美的重新认识


 

我在工作中,也总是用这一条来处理人际关系。


比如招聘。面试的时候,我可能跟你谈好,“这个岗位的薪资是五千”。

但事实上我给你发的薪资是六七千,甚至更多。


但我绝对不会跟你说,“这个岗位的薪资是七千”,到时候实际给你发个五千块。


为什么?


因为后者抬高了你的期望值,我一旦没达到,产生的就是怨恨。


还记得六哥跟你说过的那句话吗?怨恨的产生是因为期望值太高了。

 


很多人爱炫富,但我却找不到炫富的理由。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跟朋友吹嘘我不差钱。结果一个朋友结婚,别人都只打了六百块红包,我打了两千块红包。


但不知道为什么,慢慢地,我们关系就淡下去了。


后来听人说,他在背后恨我,“老刘那么有钱,我们关系也不错,但我结婚才给我两千块的红包。”


然后我只能自己承受委屈:给了钱,还不讨好。宝宝心里苦,但宝宝无处说。谁叫我给钱没给到人家的期望值呢?(虽然我不知道是几万,还是一套婚房)


看到没有?炫富有啥好的?提高别人期望值有啥好的?


曾经我送给我弟媳妇的堂弟(且称为侄子)一个三千块的手机,但结果都被恨了:

“我那个刘叔,好抠啊,都当老板的人,竟然舍不得送一个七千块的苹果七给我。”


躺着中枪,死得好冤是不是?


 

总之,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怨恨的产生是因为期望值太高!


对别人少一点期望值。曹德旺说得很好:“帮助过别人,最好转身就忘了。但别人帮助过你,一点一滴都要记得。”


这么朴实又健康的人生观,我喜欢。


 

以下是曹德旺在节目中谈到如何借钱和处理人际关系



本文摘自刘兴奇新书《人际关系新论》(本年度即将出版)




本文首发于刘兴奇微信号liuxingqi2015

授权转载于软实力微信rsl1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