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退休后暴躁抑郁,还有人患癌!关注“退休综合征”

 关前月岁月静好 2017-03-30

很多人每天朝九晚五忙忙碌碌工作时身体很好,一旦退休赋闲在家就各种难受、疼痛,去医院检查,有时是各种指标不正常,有时却查不出病来。

据统计,1/4的离退休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休综合征。临床上常发现,退休半年以后是疾病高发期,尤其是脑力劳动者。

对此,徐州市东方医院心理专家魏贤玉表示,老年人的退休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反应,这种性情和行为方面的改变往往可以引起一些疾病的发生,原来身体健康的人会萌生某些疾病,原来有慢性病的则会加重病情。他建议,老人退休后不要立即给自己放长假、彻底休息,而要适度动脑、动手。

退休后暴躁抑郁,还有人患癌!关注“退休综合征”

老干部退休后患上抑郁症

退休前,李先生在市政协的一个部门担任领导,认真工作的他,不仅工作成绩很出色,人缘也很好,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护。

退休后,脱离了忙碌的工作,生活节奏发生了改变,让李先生非常不适应。以前一忙一整天,虽然忙碌但很充实,退休后闲在家里,除了看报纸,找不到其他可以做的事情。

家人建议他去棋牌室下棋,但李先生总觉着那是一般老百姓退休后干的事情,不是他一个退休干部要做的事情。家人又建议他和大家一起练习太极拳,既锻炼身体又能放松心情,但他又放不下身段。

更让他不能接受的事,是他感觉大家对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以前走在路上,离很远大家就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而现在,他感觉大家冷淡了很多。

虽然退休了,可以好好休息,但李先生有时候还是会早早起床,慌慌张张说是要赶去开会,经家人提醒,他才猛然想起自己已经退休了。生活中和别人聊天时,李先生总是会忍不住和大家聊以前的他怎么样,时间久了,大家都不太爱和他聊天了。

家里的儿女比较孝顺,经常带孩子一起来看望李先生,但李先生还是端着架子,不是批评孙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是一直给孙子上政治课。时间久了,孙子见他就躲,不愿意跟他多聊天。

半年后,李先生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对生活感觉到无趣,感觉自己无能、没有价值感,有时候整宿的失眠,胃口也变得不好,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来,整天无精打采的。

在家人的建议下,李先生来到了心理门诊,经诊断,他患上了退休综合征。

退休后暴躁抑郁,还有人患癌!关注“退休综合征”

退休一年后发现得了胰腺癌

退休前,老魏是机关工作人员,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了上海工作,后来在上海定居。由于女儿工作繁忙,他就和老伴一起到上海帮女儿带孙子去了。

从上大学以后,女儿常年在上海,老魏总是想女儿,现在和老伴一起去上海帮她带孩子,和他们团聚,是件高兴的事,女儿也说,正好带着他们老两口转转。

可是,一年后老魏回来了,他说有点不舒服,回来检查身体,结果是胰腺癌。怎么好好的人就得了癌?老魏告诉大家,在上海,虽然和家人团聚了,但是女儿和女婿忙着上班,老伴忙着带孙子,他又帮不上什么忙,一天也没什么事情做。去楼下转转,又听不懂上海话,而且感觉上海人还有点歧视外地人,自己经常一个人瞎溜达,实在没什么意思,过一段时间后就总觉着身体不舒服,有时候头晕,有时候心慌,后来感觉哪哪都不舒服。儿女们工作忙,不想跟他们说,怕他们担心,就自己一个人回来了,没想到是胰腺癌。

徐州市肿瘤医院化疗科专家姜海英说,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来说,退休后半年其实是道坎,这个和年龄段有关系,和退休前后的状态变化也有关系,“癌症的引发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说什么原因一定能引起癌症,像环境、基因的改变等等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癌症发生。长期失眠、压力巨大、心情抑郁等会让我们机体的免疫力大幅度下降,癌症的诱发与心理、情绪确实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精神创伤、不良情绪可能成为患癌症的先兆,像退休老人,如果焦躁、抑郁的情绪长时间不能调节,确实有可能成为‘促癌剂’。”

退休后暴躁抑郁,还有人患癌!关注“退休综合征”

退休后脾气随和的她暴躁爱吵架

高女士的性格一直很安静,也很随和,做事情有条理,遇到不高兴的事,也不会乱发脾气。但是退休一段时间以后,高女士的脾气跟以前比有了很大不同,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或者反对意见,就会把问题想得很严重,继而大发脾气。

高女士退休的比老伴早,白天经常一个人在家,晚上老伴回家以后,高女士仿佛被打开了开关一样,每一件不如意的事情都可以说上半天,比如做家务,她要求老伴去扫地,5分钟后如果老伴还不起身,高女士就会忍不住发脾气,总是会说:“让你干点家务活怎么这么难,你以为我退休了天天闲着了,就得什么都伺候你?”

“要么闷闷不乐不说话,要么就开口呛人,稍有不顺心就发脾气,我都不敢回家了。”高女士的女儿说。

除了时而闷闷不乐,时而脾气暴躁,退休一段时间后,高女士还出现心慌、胸闷、出汗、失眠、食欲不振的症状。

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心理专家魏贤玉对此解释说,退休后角色转换需要一定的适应期。解决争吵,夫妻双方需充实一下老年生活,把精力从生活琐事转移到生活乐趣上。像高女士,完全可以在白天的时候多给自己安排一些活动,参加一些兴趣班、去跳广场舞,都挺好的。“期望对方做出本质改变是不可能的,而是需要足够尊重但也有必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底线。高女士突然退休,生活模式发生改变,出现了适应障碍,家人要多理解、多关爱,帮她度过适应期,如果得了退休综合征,对生活的影响就更大。”魏贤玉建议,听到老伴埋怨自己,不妨幽默地说:“今天你教育我时,声音格外优美,有女高音的潜质,哈哈!”这样对方即使在很生气的情况下,也会释然一笑。总之,多沟通少较劲,努力寻找和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才是夫妻争吵的解决之道。

退休后暴躁抑郁,还有人患癌!关注“退休综合征”

三个因素分析退休综合征现象

生物因素:慢性应激反应导致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紊乱

原先工作时好好的,老人一退休就不行了,这个痛那个病的,为什么呢?对此,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专家曹凯军表示,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解释这个现象。

心理因素:不适应产生的抑郁、焦虑、敏感

从心理方面上说,退休是一件重大生活事件,对于一些原本就性格孤僻或事业心强,或是爱面子、看重社会地位的人,退休后更容易产生失落感,出现适应问题。“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别人怎么没有以前那么热情了”等问题困扰着他们,他们对退休这件事情的评估就会认为是对自己不利的。

接下来,就会发生第二次评估,“如果这是件不好的事件,我能扛过去吗?”这时候,每个人会根据对未来的损失、自己已有的资源,再加上人格特征的影响综合来评估。

经过二次评估,老人对退休这件事情会形成自己的认知。如果老人认为退休对他来说是件不利的事情,就会产生各种不好的情绪。

从情绪上来说,许多老人不愿离开工作岗位,面对“岁月不饶人”的现实,老年人常感无奈和无力。对于在退休前在原来的单位有一定地位的人,他们常常受人尊敬,掌声、喝彩、赞扬不断,一旦退休,一切化为乌有,退休成了“失败”,由有用转为无用,如此反差,老年人心理上便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这样的情绪如果即时调节,对身体的影响还不大,如果长期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轻度的抑郁症。”

而对于性格有些孤僻的老人,离开了原有的社会圈子,朋友变少了,孤独感油然而生,要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往往使老年人感到不安、无助和无所适从,他们会担忧以后的每一天怎么过,对未来的不安感产生恐慌,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还有一些老人会产生高敏反应,易激惹,也就是对别人的行为特别敏感,容易烦躁、发火,像前文的高女士,动不动就和老伴吵架,就是典型的高敏反应。

情绪会影响行为,在行为模式上,有的老人选择消极对待退休这件事情,会出现不健康行为,比如抽烟,喝酒。

当老人不能调节退休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致使机体出现慢性应激时,就会对身体产生各种不良影响,首先人体会出现紧张、专注程度升高、焦虑、害怕、抑郁、厌食等,长此以往,造成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紊乱,出现经常性的头晕、心痛、记忆力减退、血压升高、食欲减退等症状。

“当人体的免疫系统紊乱时,更容易被感染,所以有些老人就会出现反复的感冒、咳嗽、发烧等等。这些症状也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曹凯军表示。

社会功能因素:发生“角色冲突”

退休是每个职场人必经的阶段,但是很多老年人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出现失眠、抑郁等消极情绪,甚至还会引发其他生理疾病。

心理学上,将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成为社会角色。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要不断地扮演或转换各种角色,称为“角色转换”。

有些退休老干部,虽然退休了,但是他的心理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还是停留在退休前的生活模式,比如一到开会的时间就会焦躁,跟别人聊天时总是有一种优越感,在家里时喜欢随时上政治课,这些,都是角色没有及时转换的表现。

“角色转换时期,个体是否存在角色冲突与心理健康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当老人不能调整心态适应退休后的角色,就会对生活产生各种影响。总是生活在角色冲突中的人,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生理反应。”所以,关键的还是要调整心态。

支招:尽快建立新的生活圈

并非每一个离退休的老人都会出现以上情形,离退休综合征形成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它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生活形态和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采访中,已经退休5年多的史女士表示,刚退休半年以后,身边确实常常听到谁谁病了的消息不断,这让史女士开始有些担心,后来她就去了老年大学学习了书法和摄影,慢慢地就适应了退休生活,现在的心态反而更轻松、更乐观,“退休了别闲着,无事一身轻不假,但一天到晚不活动不行!我们一大帮老年人去上老年大学学习自己爱好的专业,既丰富了知识又开心快乐,加强锻炼身体,有时间还经常约着去钓鱼、唱歌、旅行,老有所乐嘛。”史女士说。

云龙老年大学赵玉主任表示,对于刚退下来的老人,身体确实容易出问题,有些老人刚开始来上课时,精神状态很不好,无精打采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疏导,鼓励他们在学校里发展新的兴趣爱好,学习新鲜的事物,多交新朋友,建立新的生活圈,一段时间过去,不少老人都可以摆脱退休带来的困扰。”

对此,魏贤玉建议,对于性格本来就安静、孤僻的老人,退休后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很重要,要多和朋友或家人一起进行集体活动,如打门球、太极或出游。也可以去上老年大学,读书、学书法、绘画等,培养爱好,丰富生活,退休毕竟不是失业而是安享晚年。文化程度高的老人,还可以写日记或回忆录,总结他们的经验,这对老人来说也是比较有成就感的事。

如果老人对这些都不感兴趣,还有强烈的事业心,可以尝试让老人到比较熟悉的环境里从事比较简单和轻松的工作,让老人逐渐适应“无业”的状态。在这些过程中,还要逐渐让老人接受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记忆力、运动能力会下降的事实,别逞强,别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

“如果家里退休后的老人已经出现了一些退休综合征的表现,首先就要对他们进行开导,多和他们聊聊天,让他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退休这件事情,正确对待失落感、无力感等情绪。”曹凯军建议说,对于有些抑郁、焦虑情绪的老人,推荐他们尝试一些行为疗法。比如渐进式面部肌肉放松法,将自己的面部表情绷紧15—20秒,然后逐一放松,每天3次。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静观疗法,每天进行腹式呼吸,5秒钟吸气,5秒钟呼吸,整个过程中将自己全部的注意力、意念放在腹部,一次二十分钟,每天3次。“这两个方法都有可以有效地减少人的焦虑、压力、抑郁,让人放松下来。一个月以后,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当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就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放松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