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知识更新中传道授业

 lion__ 2017-03-30
笔按:此篇为《现代教育报》编辑所约,昨天已发。啥时一想,都觉得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的最后结局实在可怜。有人说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谁叫他非要割安东尼奥一磅肉?活该倒霉!是啊,在当下,像这样点对点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不仅仍存于我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大学的会好一些吗?)更无时无刻旺盛地活跃在我们每天的社会生活里。可悲、可叹,无奈、无语!
在知识更新中传道授业
不论何时,每当人们提及或想起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最先浮现脑际的,一定是那个鲜活的夏洛克。
烙印在我记忆里挥之不去的夏洛克,最早来自读中学时课本里节选的“对簿公堂”那场精彩大戏。课堂上,语文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形象生动地分析着夏洛克,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没有半点儿慈悲心肠的大奸商、大恶棍,残忍嗜血、贪财如命,同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欧也妮与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一起,并列世界文学画廊“四大吝啬鬼”。
今天的语文老师仍然如此一成不变地讲着夏洛克,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也这样循环往复地接受着知识。很少有人会想,比起那货真价实的“三大吝啬鬼”,夏洛克这个形象明显被简单脸谱化了。
2005年,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最新改编的电影《威尼斯商人》在全球放映。正片开始前,以片花儿形式播出演员表,其中不时闪现的一些镜头,实际是在将“戏剧冲突”的“伏线”预示出来,最具特色的一个镜头莫过于,当头戴红帽子的夏洛克在人头攒动的交易所看到安东尼奥的身影,面带微笑,主动上前打招呼,安东尼奥却对他怒目而视,充满鄙夷地把一口痰吐到他颇为讲究的犹太礼服上。
电影导演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其要旨在于揭示,夏洛克最后之所以执意要报复安东尼奥,因他签约立据的欠债逾期,非要诉诸法律,履行契约,从他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可,自然有着夏洛克作为一个犹太人,要藉此极端方式找回做人尊严、力图讨个公道的初衷。当然,夏洛克最后被由波西亚化装的律师一顿痛扁,落得“自取其辱”,实在出乎他只想着“一磅肉”却忘了“一滴血”的精明算计之外。他的命运也从这时开始逆转,他料想不到,他竟会因拒绝“仁慈”把自己逼上绝境。正因为此,曾几何时,人们便顺理成章地以为他最后陷入绝境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夏洛克”这个名
字,也因此成为“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和“不择手段的守财奴”的代称。
毋容讳言,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元素,使《威尼斯商人》戏文里的精致、细腻、幽微减色许多,这也是文学作为心灵艺术和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区别之一。但显然,这部电影把一些与《威尼斯商人》相关的历史常识、知识,以及对夏洛克随时代变化而来的新读解、新研究,注入了电影。事实上,电影正片开始时,屏幕上交代故事发生的历史大背景的一段字幕,便为解读文本和人物提供了一条新线索、一个新视角:“……16世纪,在欧洲最强大最自由的威尼斯,对犹太人的偏见、压迫随处可见。法律规定,犹太人只能居住在叫‘Geto’的旧城里,日落,城门被锁,由基督徒把守。白天,任何离开旧城的犹太人都必须戴上红色的帽子,以表明其犹太人身份。犹太人被禁止拥有财产,所以他们从事放贷的生意,借钱给人并收取利息,有违基督教的法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犹太人的命运始终是一幅异常独特、复杂,极为丰富、精彩,又难道其详、言说不尽的画卷。放贷取息在人类的商业行为中,也是古已有之的主要行为之一。虽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不赞成高利贷的借款方式,认为借钱赚利息是“不自然的”。然而,即便在古罗马时代,严厉的《罗马法》规定放贷取息并不违法,只是限定最高年息不得超过12%。但在漫长的中世纪,放贷取息,尤其放高利贷,不仅违法,而且成为罗马教会谴责和惩罚的对象。单凭这一点,已经把《威尼斯商人》中借钱给别人从不收利息的基督徒商人安东尼奥,与放高利贷谋取利钱的犹太商人夏洛克之间的天然对立,昭示出来。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按犹太《圣经》,犹太人借钱给外族人时可获取利息。换言之,夏洛克放债取息不仅合乎传统犹太人放债给“外族人”的情理,而且符合“摩西律法”。因此,他要通过法律复仇,表明他除了是一个犹太人,更是一个人,一个跟基督徒一样的人!何况基督徒也有邪恶,也要复仇!
为人师者不仅要通过阅读更新知识,更要在知识更新中传道授业,比如当老师们再讲到夏洛克时,便可以把获取的新的知识点呈现出来,这对于丰富、多元地理解夏洛克及《威尼斯商人》的艺术精髓,都十分有益。
【原载《现代教育报》2017年3月2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