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文 | 说茶

 老鄧子 2017-03-31

现在父亲不再制茶了,因为一些朋友、同事在礼尚往来中时不时送一两罐茶叶过来,加上自己到外地出差也捎点茶叶之类的土特产,家里也不必买。出差每到一地,少不了对当地的茶进行品尝。我喝过桃花源的擂茶,稠如粥状,香中带咸,稀中有硬;我喝过君山的银针,茶叶在杯子里“俯仰之间,如旗翻枪立”;我还喝过湘西的姜糖茶,东江湖的狗牯脑茶,湘阴的姜盐芝麻茶。当然严格来说,有些放在杯子里面的并非茶叶,权且算一种待客的饮料,但我都无不感受到它们的醇香奇美。去年,我登了一次庐山,在“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仙人洞前,我喝了一杯云雾茶。临风品茗,细细品味着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辟园植茶时写下的诗句“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中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我感受到喝茶,不仅仅是解渴和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体念一种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最先是谁发明了茶,有人说是那位采百草除沉疴的神农氏。但有史可查的是,英勇善战的周武王击败纣王后,西南的巴蜀之国纷纷将茶叶进贡,于是人生天地间,从此知道还有喝茶这等好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就是用菊花泡茶;苏东坡用“密云龙茶,款待苏门四学士”;宋徽宗用茶宴请群臣,撰写了历史上作者级别最高的茶论专著《大观茶论》。国人用红泥小火炉烹煮新茶,这一习俗也传播海外,不仅传到了东瀛,而且传到了欧风美雨的“日不落”帝国。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肇始,导火索竟是茶叶,坚船利炮的大英帝国发现了古老东方国家的乔木上结着提神醒脑的“神奇树叶”。1664年,茶叶输入英国只有一公斤,然而到了18世纪,英伦三岛上无人不饮茶,无人不知茶,那些贵族绅士们感叹:“想不到有什么东西像中国茶叶一样征服英国人。”从此,英国人以毛瑟枪开路,把在印度种植园里栽种的罂粟一船船运到中国,又一船船将中国茶叶运回去,泱泱大国掀开了民族灾难史的首页,中国茶引发了连绵百年的多事之秋。

茶不仅再现历史,而且折射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情怀和美学精神。文人爱茶,爱得那么闲适。清代才子袁枚挹取荷叶上的露水泡茶待客,令人拍案叫绝。鲁迅南下广州,经常在茶楼做客,他说:“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壶茶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毛主席不仅“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而且酷爱吃茶叶,据说他只要食指一勾,杯底茶叶就成了他的咀嚼之物。在我看来,茶也凝聚了一种浓厚的人生情怀。不用说走亲访友,一进门必倒一杯清茶,在乡下,不少地方在翻山越岭的交通驿道,每隔一段距离,都建有茶亭,茶亭里备有茶水,以供长途跋涉的路人解渴和歇脚,这是多么难得的温暖和人性关怀!
    

“柴米油盐酱醋茶”,国人开门七件事。现在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喝茶,不仅是休闲养生之道,更是一种交际公关手段。闲暇之时呼朋唤友到茶楼小坐,公务洽谈,交友叙旧,心灵沟通,何等惬意!人生如茶。那年游大理洱海,我在客轮上品尝了白族姑娘泡的三道茶,第一道“苦茶”,第二道“甜茶”,第三道“回味茶”,让人有出尘之思,领悟到先苦后甜的人生况味。我想,喝茶,其实讲究的是一种心境,一杯清茶在手,就看你在纷繁芜杂的世事面前能否独酌千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