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间「春日铜书房」,从清同治年间的杭州东街重回晓风书屋

 昵称974066 2017-03-31

原创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晓风书屋·中国丝绸博物馆店

「 春 日 铜 书 房 」

可曾对二十一岁有过什么想象?

这是一个年轻人最有希望的时候,一张有着无限可能的脸庞。

从1996到2017年,“21”这个数字也是晓风书屋走过的年头。

二十一年前,晓风书屋的主人也刚刚二十一岁,她找到保俶路一幢临时建筑,一间不到二十五平米的民营书店就这么开起来了,起名:晓风。

如今,晓风书屋已是杭州城里的一座文化地标,亦成为杭州爱书人生活的一部分。

展览海报

从第一家到第十三家分店,再到去年第十四家以“丝绸阅读”为主题的分店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张,有心的老读者一定发现,除了继续拓展人文等领域的特色图书,晓风书店还悄悄试水起了艺术展。

这个春天,从中国丝绸博物馆店开始,晓风书屋将正式转型为集合人文书店、咖啡品茗、艺术展厅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文生活体验场所,而这一切,将从3月31日开幕的一间“春日铜书房”开始。 

“春日铜书房”是一个开放展览,全名为“春日铜书房——百年程氏铜作文房器物展”。从案几摆件到生活器具,这里有“山”、有“水”、有“玄月”——展品中有日已稀珍的晚清民国老铜器,也有集合传统理念与当代设计美学的现代铜作文房器物,共近六十件(组)

展览中,铜是儿时外婆给你暖手的汤婆子,也是旧时宅院门上那套沉沉的锁匙,还可以是桌案上一把精美的铜壶,几片轻盈的铜茶则,小麋鹿造型的铜纸镇,长长的鹿角竟是用来挑起滚烫铜壶盖的壶叉。

部分展品

其实,这间刚来晓风的“铜书房”,清代就有了。

很少人知道,杭州曾经有过一条“东街”,它始于元末明初,倚着杭城水陆运输的主干线——东河。

彼时市井繁忙,街上多是丝织作坊、手作商铺。

清同治年间,程家的铜铺就开在这儿,店面临街,门后便是东河。

他们从浙江永康来,靠这门世代相传的手打活计,远近闻名。

旧时永康铜匠走村串乡打铜、补铜

一件件铜器,就靠着这一下一下手打而成

这些故事,程朱昌是听故去的奶奶说的。

那会儿的铜匠,背着近百斤的担子走四方,江西、福建、安徽、上海……足迹遍布全国。程家的老祖辈,在杭州有了铺子,是其间的翘楚。

这是百年之前的叫法,现在,东街更名成了建国北路。

听奶奶讲这些的程朱昌,已是八十九岁的老人了,而故事还在延续。

· 晚 晴 民 国 的 老 铜 器 ·

铜烛台

小鸟测绘仪 二十世纪初

年年有余锁 十九世纪末

对永康人来说,打铜补铜再寻常不过。

街头巷尾一声喊:“打铜修锁补锅补铜壶咯!”家家户户就把要补的盆、壶、罐子都拿出来了。要不就拿上攒起来的碎废铜,请师傅新打一个物件。

摆开铜壶担上的家伙什,坐在小板凳上,打铜师傅就能干活——架起小锅子,拉起风箱,叮叮当当敲出一个铜件来。

程家祖传的铜作担子,传到程朱昌这儿是第五代。文革之前,他曾是永康小学校长,困难年代里,靠着这门老手艺走到江西、福建,养活了一大家子八口人。

重拾铜作担子,一挑就是好几年。他不仅将家族手艺原原本本地传到三子程育全手中,也以一个文化人的智慧,赋予铜艺新的内涵。

如今在当地,父子俩被视为铜艺重要传承人。1983年创办建立的神雕公司和中国首家民营铜文化博物馆,是浙江老字号单位,亦是永康铜艺的代表。2009年,程家祖传铜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第六代传人程育全也成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程家人的铜作,不仅是民艺中的佼佼者,在他们的铜文化博物馆里,还珍藏着许多“国宝级青铜重器”——2008年,受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委托,他们与北大考古系合作,复制了多件青铜重器,包括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何尊”,工艺极为复杂的“司母戊方鼎”、“曾侯乙冰鉴”等。

程氏祖传铜艺第六代传人程育全

铜秤砣

铜吊钩

铜香炉

从高铁武义站下车,沿着G330国道一直走,不多久就到了程家的铜艺厂。

程朱昌年纪大了,仍然时不时地来转转。而那一把铜作担子,手手相传,已经到了程家的80后、90后手中。

展览现场

“新中式”程氏铜艺在现代空间里的呈现

程育全大师工作室茶器作品

这一代程家的孩子个个都是高学历,有海归也有硕士,但从小在“铜堆”里长大,对铜的感情长在心里,使得他们愿意回到家乡,继承祖业。

程朱昌依然珍藏着妈妈当年交给他上学烧饭用的老铜罐,特殊的米香整整在记忆里萦绕了半辈子。孙辈们看在眼里,决定拾起祖辈们让铜成为生活日用的初心,在延续自家传统铜作手工技艺的基础上,融入“新中式”的考量,让作品呈现出现代设计的美感。这些新式作品获业内大师高度评价,并被30余家博物馆收藏。

各式铜茶盘

茶盘

茶配件

茶山笔架

程育全长子程颐的办公室里,靠墙的大架子有两面,一面是他从世界各地搜得的灵感之物、铜作样品;一面摆满了专业的书籍、图录。

他和父亲、爷爷一样,始终坚持手作传统,即便是全新的现代设计,遵循的依然是老祖辈的手艺。

铜器上如繁星般的锤目纹,便是老师傅用花锤一下一下打出来的,通常一打就是大半天。

程家的铜壶车间里,一共十七个工人,一天最多也只能做出二十多把壶。

碰上复杂的錾刻,还需要先设计好花样,用不同的錾子一点点锤上去。看看那一箩筐各不相同的錾子就知道了,錾刻师傅说,光光这个步骤就能细分几十种不同的工艺。

桌上随手的灵感草稿

一下一下敲出来的锤目纹

玄月壶

茶配件

山水壶

最终,从那一片铜皮中“生长”出一把铜壶、一盏香炉、铜罐,一则茶盘……已不仅仅是日常的生活器物,更是对传统手艺的追念与致敬。

春日里,在晓风的“铜书房”,悠笃笃看一把铜壶煮上清泉水,它不会像日常的不锈钢壶沸得那么快,在慢下来的时间里,平静心绪,细赏陶炉上铜壶的别致造型与肌理质感。日久年深,手工铜壶的表面会形成美妙的包浆,颜色日渐深沉,这是一种持续的“生长”,是你所赋予它的“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